一种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0652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包括承重底座、铰接件、万向轮、固定柱一、固定柱二和吸痰给药一体装置,所述吸痰给药一体装置包括储存箱、痰液储存柜、储存柜门、柜门把手、吸取管、吸取泵、吸取把手、吸取口、隔板、药液放置室、观察窗、搅拌电机、驱动轴、搅拌杆、加热棒、导液管、抽取泵、给药把手、控制开关、给药主体和给药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目前市场上呼吸科用给药装置大多功能简单、结构简陋,而且无法完成吸痰操作的缺陷,在保证了基本的给给药效果的同时,还可以事先进行给药操作,是一款非常实用的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常实用的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常实用的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装置
,具体是指一种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空气污染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热议话题,一方面是由于自然因素,包括森林火灾和火山爆发等,另一方面是由于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且以后者为主,特别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造成的。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现如今,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显得尤为重要,在呼吸道疾病治疗时,我们常常需要用到呼吸科用给药装置,但是如今市场上的呼吸科用给药装置大多功能简单、结构简陋,而且无法完成吸痰操作,为医生的众多工作带来不便,无法满足医生的工作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目前市场上呼吸科用给药装置大多功能简单、结构简陋,而且无法完成吸痰操作的缺陷,在保证了基本的给给药效果的同时,还可以事先进行给药操作,是一款非常实用的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
[0004]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一种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包括承重底座、铰接件、万向轮、固定柱一、固定柱二和吸痰给药一体装置,所述铰接件设于承重底座下方,所述万向轮设于铰接件内部,所述固定柱一设于承重底座上方,所述固定柱二设于承重底座上方且设于远离固定柱一的一侧,所述吸痰给药一体装置设于承重底座上方,所述吸痰给药一体装置包括储存箱、痰液储存柜、储存柜门、柜门把手、吸取管、吸取泵、吸取把手、吸取口、隔板、药液放置室、观察窗、搅拌电机、驱动轴、搅拌杆、加热棒、导液管、抽取泵、给药把手、控制开关、给药主体和给药口,所述储存箱设于承重底座上方,所述痰液储存柜设于储存箱底部,所述储存柜门设于痰液储存柜上,所述柜门把手设于储存柜门上,所述吸取管设于痰液储存柜侧壁上,所述吸取泵设于吸取管上,所述吸取把手设于吸取管上,所述吸取口设于吸取把手上,所述隔板设于痰液储存柜上方,所述药液放置室设于隔板上方,所述观察窗设于药液放置室侧壁上,所述搅拌电机设于药液放置室上方,所述驱动轴设于搅拌电机下方,所述搅拌杆设于驱动轴上,所述加热棒设于药液放置室侧壁上,所述导液管设于药液放置室侧壁上,所述抽取泵设于药液放置室侧壁上,所述给药把手设于导液管上,所述控制开关设于给药把手上,所述给药主体设于给药把手上,所述给药口设于给药主体上,所述观察窗起到观察药液放置室中剩余药液数量的作用,所述搅拌电机起到带动驱动轴的作用。
[0005]进一步地,所述观察窗设于搅拌电机和储存柜门之间,所述隔板设于药液放置室和痰液储存柜之间,所述吸取管设于吸取把手和痰液储存柜之间。
[000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一和固定柱二呈平行设置,所述观察窗和储存柜门呈平行设置,所述驱动轴和搅拌杆呈垂直设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观察窗呈长方体板状设置,所述隔板呈长方体板状设置,所述驱动轴呈圆柱体设置,所述吸取把手呈圆柱体设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铰接件设有四组,所述万向轮设有四组。
[0009]采用上述结构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方案一种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目前市场上呼吸科用给药装置大多功能简单、结构简陋,而且无法完成吸痰操作的缺陷,在保证了基本的给给药效果的同时,还可以事先进行给药操作,是一款非常实用的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一种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一种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的剖视图。
[0012]其中,1、承重底座,2、铰接件,3、万向轮,4、固定柱一,5、固定柱二,6、吸痰给药一体装置,7、储存箱,8、痰液储存柜,9、储存柜门,10、柜门把手,11、吸取管,12、吸取泵,13、吸取把手,14、吸取口,15、隔板,16、药液放置室,17、观察窗,18、搅拌电机,19、驱动轴,20、搅拌杆,21、加热棒,22、导液管,23、抽取泵,24、给药把手,25、控制开关,26、给药主体,27、给药口。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如图1

2所示,本技术一种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包括承重底座1、铰接件2、万向轮3、固定柱一4、固定柱二5和吸痰给药一体装置6,所述铰接件2设于承重底座1下方,所述万向轮3设于铰接件2内部,所述固定柱一4设于承重底座1上方,所述固定柱二5设于承重底座1上方且设于远离固定柱一4的一侧,所述吸痰给药一体装置6设于承重底座1上方,所述吸痰给药一体装置6包括储存箱7、痰液储存柜8、储存柜门9、柜门把手10、吸取管11、吸取泵12、吸取把手13、吸取口14、隔板15、药液放置室16、观察窗17、搅拌电机18、驱动轴19、搅拌杆20、加热棒21、导液管22、抽取泵23、给药把手24、控制开关25、给药主体26和给药口27,所述储存箱7设于承重底座1上方,所述痰液储存柜8设于储存箱7底部,所述储存柜门9设于痰液储存柜8上,所述柜门把手10设于储存柜门9上,所述吸取管11设于痰液储存柜8侧壁上,所述吸取泵12设于吸取管11上,所述吸取把手13设于吸取管11上,所述吸取口14设于吸取把手13上,所述隔板15设于痰液储存柜8上方,所述药液放置室16设于隔板15上
方,所述观察窗17设于药液放置室16侧壁上,所述搅拌电机18设于药液放置室16上方,所述驱动轴19设于搅拌电机18下方,所述搅拌杆20设于驱动轴19上,所述加热棒21设于药液放置室16侧壁上,所述导液管22设于药液放置室16侧壁上,所述抽取泵23设于药液放置室16侧壁上,所述给药把手24设于导液管22上,所述控制开关25设于给药把手24上,所述给药主体26设于给药把手24上,所述给药口27设于给药主体26上。
[0016]所述观察窗17设于搅拌电机18和储存柜门9之间,所述隔板15设于药液放置室16和痰液储存柜8之间,所述吸取管11设于吸取把手13和痰液储存柜8之间。
[0017]所述固定柱一4和固定柱二5呈平行设置,所述观察窗17和储存柜门9呈平行设置,所述驱动轴19和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呼吸科用吸痰给药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底座、铰接件、万向轮、固定柱一、固定柱二和吸痰给药一体装置,所述铰接件设于承重底座下方,所述万向轮设于铰接件内部,所述固定柱一设于承重底座上方,所述固定柱二设于承重底座上方且设于远离固定柱一的一侧,所述吸痰给药一体装置设于承重底座上方,所述吸痰给药一体装置包括储存箱、痰液储存柜、储存柜门、柜门把手、吸取管、吸取泵、吸取把手、吸取口、隔板、药液放置室、观察窗、搅拌电机、驱动轴、搅拌杆、加热棒、导液管、抽取泵、给药把手、控制开关、给药主体和给药口,所述储存箱设于承重底座上方,所述痰液储存柜设于储存箱底部,所述储存柜门设于痰液储存柜上,所述柜门把手设于储存柜门上,所述吸取管设于痰液储存柜侧壁上,所述吸取泵设于吸取管上,所述吸取把手设于吸取管上,所述吸取口设于吸取把手上,所述隔板设于痰液储存柜上方,所述药液放置室设于隔板上方,所述观察窗设于药液放置室侧壁上,所述搅拌电机设于药液放置室上方,所述驱动轴设于搅拌电机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士波刘涛张敏罗壮汪矗方雁李敏祖安菊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