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以及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0650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包括前模本体,所述前模本体具有凹腔,所述凹腔分成彼此连通且衔接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凹腔的腔口形成在所述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二腔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腔体采用CNC加工而成;所述第二腔体采用电火花加工而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避免造成凹腔的腔壁拔模角度变小甚至形成倒扣,以避免造成产品拉伤或拖花,改善产品质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模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以及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设备领域,尤其涉及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以及模具。

技术介绍

[0002]采用注塑工艺注塑产品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其中,针对部分产品,如音箱等,由于产品的前壳体或后壳体的外表面均为类半球形的曲面,其在加工出塑该产品的模具时,需要在前模上加工出半球形的凹腔。
[0003]具体地,前模的加工工艺为:采用电火花加工成型半球形的凹腔,之后采用油石用力打磨凹腔的腔壁,油石将电火花加工中造成凹腔的腔壁较硬的一层磨去,之后再采用砂纸对油石打磨后的腔壁进行打磨,以完成凹腔的省模;然而,由于凹腔的腔壁靠近凹腔的腔口的位置是利角,省模技术员在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油石过于用力打磨而将利角省成圆口,会使油石与凹腔的腔壁的接触点与凹腔的腔口所在面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此时,凹腔的腔壁处于该距离内的部分得不到打磨,而腔壁的其余部分在打磨过程中逐渐往远离中心的方向扩出,容易造成凹腔的腔壁拔模角度变小甚至形成倒扣,如此,在成型产品时,容易造成产品拉伤或拖花,产品质量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模具,其均能够避免造成凹腔的腔壁拔模角度变小甚至形成倒扣,以避免造成产品拉伤或拖花,改善产品质量。
[0005]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包括前模本体,所述前模本体具有凹腔,所述凹腔分成彼此连通且衔接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凹腔的腔口形成在所述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二腔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腔体采用CNC加工而成;所述第二腔体采用电火花加工而成。
[0007]进一步地,所述前模本体朝向与所述凹腔的腔口朝向相同的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凹腔的腔壁的脱模斜度为5
°

[0009]进一步地,所述前模本体还开设有位于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二腔体一侧的凹止口。
[0010]进一步地,所述凹止口的侧壁为单边1
°
斜度。
[0011]进一步地,所述凹腔的腔壁设置有花纹,所述花纹从所述凹腔的腔口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变粗。
[0012]进一步地,所述凹腔的腔口所在平面与所述凹止口的端面重合,并形成为PL面;所述凹止口的口所在面形成为排气面;所述PL面开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一排气环槽;所述PL面上还开设有沿所述第一排气环槽周向依次间隔排列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气环槽内的第一排气槽;所述第一排气槽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环槽和所述第一腔体,且所述第一排气槽
的槽深浅于所述第一排气环槽的槽深;所述前模本体还开设有多个第二排气槽;多个所述第二排气槽沿第一排气环槽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列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环槽外;各所述第二排气槽均经过所述PL面、所述凹止口的侧面以及所述排气面,且均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环槽和外界。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腔体的腔底开设有第二排气环槽、排气通道和多个第三排气槽;多个所述第三排气槽沿所述第二排气环槽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气环槽外;所述第三排气槽的槽深浅于所述第二排气环槽的槽深,并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二排气环槽;所述排气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排气环槽内,并连通所述第二排气环槽和外界。
[0014]本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5]一种模具,包括后模和上述的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所述前模本体朝向与所述凹腔的腔口朝向相同的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后模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匹配插装的第二定位结构;所述前模本体还开设有位于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二腔体一侧的凹止口;所述后模设置有与所述凹止口配合的凸止口。
[0016]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技术通过将凹腔分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凹腔的腔口形成在所述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二腔体的一侧,且第一腔体采用CNC加工而成,如此,采用CNC加工相对采用电火花加工,不会造成第一腔体的腔壁过硬,如此,可仅采用砂纸轻轻去除CNC加工形成的刀纹即可完成省模,该过程中,不需要采用油石进行用力打磨,避免了油石将第一腔体的腔壁靠近凹腔的腔口位置的利角省成圆口的情况,可将砂纸紧贴在第一腔体靠近腔口的一侧,对第一腔体的腔壁进行完全地打磨;再者,第二腔体采用电火花加工,此时,由于第一腔体使第二腔体与凹腔的腔口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在采用油石用力对第二腔体的腔壁进行打磨时,可将油石贴紧在第二腔体靠近第一腔体的边缘,实现对第二腔体的腔壁进行完全地打磨;由上实现对凹腔的腔壁的完全打磨,可避免造成凹腔的腔壁的拔模斜度变小或甚至形成倒扣,如此,在成型产品时,可避免造成产品拉伤或拖花,改善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0、前模本体;20、凹腔;21、第一腔体;22、第二腔体;31、第一定位结构;32、第二定位结构;41、凹止口;42、凸止口;50、PL面;60、排气面;70、第一排气环槽;80、第一排气槽;90、第二排气槽;100、第二排气环槽;110、排气通道;120、第三排气槽;130、后模;140、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所示,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包括前模本体10,前模本体10具有凹腔20,凹腔20分成彼此连通且衔接的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凹腔20的腔口形成在第一腔体21远离第二腔体22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腔体21使得第二腔体22与凹腔20的腔口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第一腔体21采用CNC加工而成,此时,由于采用CNC加工不会造成第一腔体
21的腔壁过硬,且CNC加工中形成的刀纹较细,如此,可直接采用砂纸对第一腔体21的腔壁进行轻轻打磨以去掉刀纹,具体,可采用规格型号为600#

800#的砂纸,完成省模,该过程中,不需要采用油石进行用力打磨,避免了油石将第一腔体21的腔壁靠近凹腔20的腔口位置的利角省成圆口的情况,可将砂纸紧贴在第一腔体21靠近腔口的一侧,对第一腔体21的腔壁进行完全地打磨;同时地,第二腔体22采用电火花加工而成,第二腔体22通过第一腔体21与凹腔20的腔口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在采用油石用力对第二腔体22的腔壁进行打磨时,可将油石贴紧在第二腔体22靠近第一腔体21的边缘,实现对第二腔体22的腔壁进行完全地打磨;由此,通过对第一腔体21的腔壁和第二腔体22的腔壁进行完全的打磨,实现对凹腔20的腔壁的完全打磨,可避免造成凹腔20的腔壁的拔模斜度变小或甚至形成倒扣,如此,在成型产品140时,可避免造成产品140拉伤或拖花,改善产品140质量。
[0022]上述需要说明的是,在采用CNC加工时,其加工深度受限,本申请中,通过第一腔体21采用CNC加工而成,第二腔体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模本体,所述前模本体具有凹腔,所述凹腔分成彼此连通且衔接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凹腔的腔口形成在所述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二腔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腔体采用CNC加工而成;所述第二腔体采用电火花加工而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本体朝向与所述凹腔的腔口朝向相同的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的腔壁的脱模斜度为5
°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本体还开设有位于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二腔体一侧的凹止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止口的侧壁为单边1
°
斜度。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的腔壁设置有花纹,所述花纹从所述凹腔的腔口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变粗。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够改善产品质量的前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的腔口所在平面与所述凹止口的端面重合,并形成为PL面;所述凹止口的口所在面形成为排气面;所述PL面开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一排气环槽;所述PL面上还开设有沿所述第一排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儒海黎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