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在制备改善或治疗脑梗死和脑水肿的药物中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96100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等离子在制备改善或治疗脑梗死和脑水肿的药物中的用途,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发现了间歇性等离子体对于改善脑梗死和脑水肿中的新用途,具有均匀、稳定、接触安全等特性,通过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给予等离子体吸入干预,从而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能够明显减少实验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疾病模型脑梗死体积。型脑梗死体积。型脑梗死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等离子在制备改善或治疗脑梗死和脑水肿的药物中的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等离子在制备改善或治疗脑梗死和脑水肿的药物中的用途,属于医药


技术介绍

[0002]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目前是全世界成年人第一致死和致残的原因,而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70%

80%,主要病因是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损伤和神经细胞的死亡。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对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及保健手段的开发已逐渐成为了该领域的一个热点。
[0003]在缺血性卒中发病时,第一时间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血流供应是治疗的第一选择。脑缺血损伤每延长1分钟,就会有多达数百万的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死亡,从而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可以延长到3

4.5小时,个别情况下甚至可以延长到6小时。但是由于神经细胞死亡的不可逆性,许多病人虽然进行了溶栓治疗,但是效果依然不好,往往伴有严重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等,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社会问题。因此,在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时,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延缓脑缺血的核心区向周边正常脑组织的“侵蚀”,为溶栓治疗争取时间,对改善最终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0004]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并因此发展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等离子体医学。利用等离子体产生的活性粒子(如O2‑
、NO

及N3‑
等)、带电粒子和紫外光线等等与气体、液体及组织等处理物的相互作用,等离子体被广泛应用于灭菌、皮肤病治疗、肿瘤治疗、口腔医学及伤口愈合等方面。已经获得授权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ZL201511009739.X)公开了一种神经细胞保护方法,该方法公开了等离子体在体外对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该专利在体外发现了等离子体预处理对H2O2氧化应激损伤的SH

SY5Y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而本专利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等离子体产生及处理的参数,优化等离子体鼻腔吸入的间隔和处理条件,使得作用于人体的等离子体始终处于生理浓度下,基于等离子体的生理学特性,通过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给予干预,从而延缓脑缺血损伤的进展进程,从而改善最终的治疗效果。
[0005]然而,过去针对等离子体治疗仪器的开发往往局限于灭菌、肿瘤处理及皮肤病治疗等方面,这需要大量的等离子体产生的活性物质,当这种剂量的等离子体被人体直接吸入后,必然产生不适感,甚至会由于缺氧加重病情进展。如何通过控制等离子体的剂量,开发出操控简单方便,安全性高的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等离子体装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间歇性等离子体吸入在改善脑梗死和脑水肿中的新用途。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等离子在制备改善或治疗脑梗死和脑水肿的药物中的用途。
[0009]所述的等离子体为低温等离子体、大气压等离子体、氦气放电等离子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0]所述等离子体为间歇式等离子体。
[0011]所述间歇式等离子体是指制备若干个独立的等离子体释放单元,或者将连续产生等离子体以间歇式的方式给予干预,每一次等离子体间歇式的干预视为一个独立的干预单元,一次完整的过程需要使用12

20次的干预单元。
[0012]所述的等离子体的反应气体为超纯氦气,纯度99.999%;放电驱动电压5.6千伏,频率5000赫兹的正弦交流电。每一个干预单元包括5

20秒的等离子体释放时间和5

20秒的间歇时间。
[0013]所述每个等离子体干预单元之间具有1

30秒的时间间隔,优选5

20秒。
[00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等离子体由等离子体放电装置产生,无需低气压环境,可直接在大气压条件下产生等离子体。可用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鼻腔吸入等离子体后,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可以通过循环系统或者鼻腔后血脑屏障到达到卒中脑损伤区域周边的“半暗带”,从而延缓脑损伤的进展,改善治疗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产生等离子体放电装置,它具有以下优点:
[0015]1、等离子体发生器制作简单,易于拆卸和更换电极,便携可移动。
[0016]2、所产生的等离子体束流宏观温度接近常温,对正常细胞或生物组织几乎没有损害。
[0017]3、等离子体中包含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有益影响的活性物质,以鼻腔吸入大气压等离子体的方式来进行干预,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0018]除了上述等离子体放电装置之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具有产生和/或贮存等离子体放电装置。
[0019]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首次发现并证明了等离子体作为脑缺血、脑梗死药物的用途。等离子体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氧和活性氮的成分,本专利技术利用通过间歇性的等离子体吸入方式,既保证了等离子体的作用,又控制了等离子体的量,不会导致大量的等离子体产生的氧化/硝化应激和损伤,从而利用了等离子体的生理学特性,证实了其在脑梗塞和脑水肿的治疗作用。
[0020]在前期动物实验中,对动物给与连续等离子体吸入,但是动物会很快窒息死亡。本专利技术创造性的发现,间歇性的给药方式避免了动物产生窒息,而且意想不到的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0021]动物脑卒中疾病模型实验中,通过5秒等离子体吸入,间隔5秒的方式,有很好的效果,本专利优选间歇式的吸入方式干预的。
[0022]以动物实验推测对于人的给药剂量,建议的参考区间为:吸入20秒,间隔10秒。持续5分钟。具体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优化,即保证最大量的吸入,又不使病人产生不适。
[0023]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设置了时间控制模块来同步控制等离子体发生器
的供电和供气,通过调节时间模式可以定时间歇性地产生等离子体,使患者交替吸入等离子体和空气,防止长时间不间断吸入等离子体引发的不适感。
[0024]进一步,在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电源参数(如电压、电压的频率)和气体流量的调节来控制等离子体强度和活性物质浓度,可以根据神经系统疾病程度选择不同的干预强度,实现定制化治疗,增强了装置的应用灵活性。
[0025]本专利技术的附加优点、目的,以及特征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地加以阐述,且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研究下文后部分地变得明显,或者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践而获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等离子在制备改善或治疗脑梗死和脑水肿的药物中的用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等离子体为低温等离子体、大气压等离子体、氦气放电等离子体中的一种或几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离子体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为间歇式等离子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歇式等离子体是指制备若干个独立的等离子体释放单元,或者将连续产生等离子体以间歇式的方式给予干预,每一次等离子体间歇式的干预视为一个独立的干预单元,一次完整的过程需要使用12

20次的干预单元。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旭欧阳吉庭杨冰彦陈烨徐立新师忠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