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冷燃料电池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8380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风冷燃料电池单元,包括上双极板,所述上双极板的下侧叠合有膜电池组件,所述膜电池组件的下侧叠合安装有下双极板,所述氢气入口和氢气排出口的外端在下双极板和上双极板上环绕设置有密封圈,所述上双极板和下双极板的上侧纵向分布有空气流通通道,所述上双极板和下双极板的下侧横向分布有氢气流通通道,所述氢气流通通道的外围在上双极板和下双极板上环绕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空气流通通道的下端内侧设置有扰流结构,所述氢气流通通道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扰流结构,该燃料电池的流道包含若干个扰流凸起,用于打破流体在流场内的边界层,提高气体的传质能力,提高燃料电池的散热能力、反应效率和性能。反应效率和性能。反应效率和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冷燃料电池单元


[0001]本技术属于燃料电池
,具体为风冷燃料电池单元。

技术介绍

[0002]继全球能源战略重心调整,氢能源再次冲上历史的风口浪尖,其中尤以氢燃料电池为推广应用的热点。燃料电池作为一种发电技术,可成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动力源,具有使用过程中排放无污染、且续航里程长的特点,其发展前景广阔。对于风冷燃料电池单元而言,包含双极板和膜电极组件,双极板包含阳极侧和阴极侧,氢气通入阳极侧,氧气通入阴极侧,冷却空气也通入阴极侧,因此阴极侧只需通入强对流空气即可,进一步,对于一片单石墨板而言,即包含了两极,一侧为阳极,流通氢气;一侧为阴极,流通空气,此时该单片石墨板也称为双极板。
[0003]在现有的技术中,风冷燃料电池的流场被设计成单脉冲的矩形通孔结构,对于氢气和空气等流体来说,在流道的固体壁面附近的薄层中,粘性力的影响较大,现有技术中的通孔结构使得流体的边界层过厚,导致风冷燃料电池传质能力低,传热散热能力差、电堆性能不佳,因此提出了一种风冷燃料电池单元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提供风冷燃料电池单元。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风冷燃料电池单元,包括上双极板,所述上双极板的下侧叠合有膜电池组件,所述膜电池组件的下侧叠合安装有下双极板,所述上双极板和下双极板的左侧前后端开设有氢气入口,所述上双极板和下双极板的右侧前后端开设有氢气排出口,所述氢气入口和氢气排出口的外端在下双极板和上双极板上环绕设置有密封圈,所述上双极板和下双极板的上侧纵向分布有空气流通通道,所述上双极板和下双极板的下侧横向分布有氢气流通通道,所述氢气流通通道的外围在上双极板和下双极板上环绕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空气流通通道的下端内侧设置有扰流结构,所述氢气流通通道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扰流结构。
[0006]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流通通道为多个,所述空气流通通道均匀的分布在上双极板和下双极板的上侧,所述空气流通通道的相对一侧凸出形成有加强肋。
[0007]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氢气流通通道为多个,所述氢气流通通道均匀的分布在上双极板和下双极板的下侧,所述氢气流通通道的相对一侧凸出形成有第二加强肋。
[0008]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双极板与膜电池组件和下双极板整体都为长方体形状,所述上双极板和下双极板整体都为石墨板制成,所述上双极板和下双极板的上下端都包含有阳极侧和阴极侧。
[0009]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氢气流通通道的两端位于氢气入口和氢气排出口的内侧,所述氢气流通通道和空气流通通道整体的剖面都为矩形。
[0010]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流通通道的流通方向为从后往前端流动,所述
氢气流通通道的流通方向为从左到右,所述扰流结构和第二扰流结构可为半圆球凸起、半椭圆凸起、圆柱凸起或者长方体凸起。
[0011]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中,该结构下的风冷燃料电池电堆体积更小,反应用的氢气杂质更小,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膜电极,进而延长了电堆的使用寿命。
[0013]2、本技术中,通过设计氢气流场流道扰流结构、空气流场流道扰流结构,增加了扰流能力、打破了边界层,从而降低了气体粘滞阻力,提高了燃料电池的传质能力和散热量,进而提高了反应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左侧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简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部分正视结构示意简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整体的侧视结构示意简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氢气流通通道的部分结构示意简图。
[0019]图中标记:1

氢气入口、2

密封圈、3

空气流通通道、4

上双极板、5

加强肋、6

氢气排出口、7

氢气流通通道、8

膜电池组件、9

下双极板、10

扰流结构、11

第二扰流结构、12

第二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参照图1

5,风冷燃料电池单元,包括上双极板4,上双极板4的下侧叠合有膜电池组件8,膜电池组件8的下侧叠合安装有下双极板9,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的左侧前后端开设有氢气入口1,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的右侧前后端开设有氢气排出口6,氢气入口1和氢气排出口6的外端在下双极板9和上双极板4上环绕设置有密封圈2,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的上侧纵向分布有空气流通通道3,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的下侧横向分布有氢气流通通道7,氢气流通通道7的外围在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上环绕设置有密封圈,空气流通通道3的下端内侧设置有扰流结构10,氢气流通通道7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扰流结构11,双片粘接结构下的双极板,采用将阳极板(含阳极流道和冷却空气流道)、阴极板(含冷却空气流道和阴极流道)的顺序粘接为一片双极板,反应用的氢气和氧气杂质更小,保护了膜电池组件8,进而电堆的实使用寿命更长。
[0022]需要说明的是,空气流通通道3为多个,空气流通通道3均匀的分布在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的上侧,空气流通通道3的相对一侧凸出形成有加强肋5。
[0023]需要说明的是,氢气流通通道7为多个,氢气流通通道7均匀的分布在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的下侧,氢气流通通道7的相对一侧凸出形成有第二加强肋12,第二加强肋12可以保证本身的强度,不容易变形。
[0024]需要说明的是,上双极板4与膜电池组件8和下双极板9整体都为长方体形状,上双
极板4和下双极板9整体都为石墨板制成,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的上下端都包含有阳极侧和阴极侧。
[0025]需要说明的是,氢气流通通道7的两端位于氢气入口1和氢气排出口6的内侧,氢气流通通道7和空气流通通道3整体的剖面都为矩形。
[0026]需要说明的是,空气流通通道3的流通方向为从后往前端流动,氢气流通通道7的流通方向为从左到右,扰流结构10和第二扰流结构11可为半圆球凸起、半椭圆凸起、圆柱凸起或者长方体凸起,通过设计氢气流场流道7的第二扰流结构11、空气流场流道3的扰流结构10,增加了扰流能力、打破了边界层,从而降低了气体粘滞阻力,提高了燃料电池的传质能力和散热量。
[0027]工作原理:本技术设置为包含阳极板和阴极板的双片粘接双极板,以上双极板均设置有空气流通通道3和氢气流通通道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风冷燃料电池单元,包括上双极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双极板(4)的下侧叠合有膜电池组件(8),所述膜电池组件(8)的下侧叠合安装有下双极板(9),所述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的左侧前后端开设有氢气入口(1),所述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的右侧前后端开设有氢气排出口(6),所述氢气入口(1)和氢气排出口(6)的外端在下双极板(9)和上双极板(4)上环绕设置有密封圈(2),所述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的上侧纵向分布有空气流通通道(3),所述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的下侧横向分布有氢气流通通道(7),所述氢气流通通道(7)的外围在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上环绕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空气流通通道(3)的下端内侧设置有扰流结构(10),所述氢气流通通道(7)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扰流结构(1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流通通道(3)为多个,所述空气流通通道(3)均匀的分布在上双极板(4)和下双极板(9)的上侧,所述空气流通通道(3)的相对一侧凸出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博张锐明张伟强李荣军姚麟峰赵长宇
申请(专利权)人:雄川氢能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