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8166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7:42
提供一种即便是改性聚烯烃的层厚的构成,其低温耐冲击性、高温时的破坏压强度也优异的层叠体。一种层叠体,其为包含(a)层和(b)层的两层以上的层叠体,前述(a)层包含脂肪族聚酰胺组合物(A),前述(b)层包含改性聚烯烃(B),前述改性聚烯烃(B)含有由基于碳原子数为2以上且10以下的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层叠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层叠体。

技术介绍

[0002]在油压管、水压管等各种压力管、真空管和汽车所使用的燃料配管管路、制动器管、冷却液用软管、空调配管管路、SCR(柴油发动机尾气去除装置)管、控制电缆套筒等中使用大量的软管(hose)/管(tube)类。在这些软管/管中运输冷却液(醇和水)、制冷剂、油、尿素溶液等化学溶液。对于在汽车工业领域中使用的各种软管/管等而言,要求在高温下的高破坏压强度、长期维持的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水蒸气和/或化学溶液阻隔性、柔软性等极高的性能。
[0003]尤其,循环流体是用于防止冬季的冻结而以乙二醇作为主体的冷却液(LLC)、作为用于去除从柴油发动机释放的NOx的催化剂而封入的尿素溶液、空调/散热器等所使用的二氧化碳、氟利昂、氟利昂替代物、丙烷、水等制冷剂等时,若对这些化学溶液的阻隔性不充分,则在实际使用时无法充分地发挥冷却效果、催化作用效果。另外,随着臭氧层破坏气体的蒸散管控的加强,对于汽车等中使用的制冷剂运输用管的制冷剂阻隔性的要求变得严苛。
[0004]另一方面,随着臭氧层破坏气体的蒸散管控的加强,近年来汽车等中使用的制冷剂的品质也得以改良。例如,作为HFC

134a制冷剂的替代制冷剂而开发了R

1234yf制冷剂,其与HFC

134a制冷剂相比臭氧破坏系数和全球变暖潜能值低,是对于地球环境而言极其友善的制冷剂。然而,尤其是R

1234yf制冷剂在高温环境下因与水接触而容易发生水解并产生酸(甲酸等),主要由于该酸的因素,视与化学溶液接触的材料而异,容易发生水解、劣化,最差的情况下,存在产生裂纹、流体泄漏而无法实现流体运输目的这样的问题。或者,化学溶液、水有时也会透过管主体而对接触的部件造成不良影响。
[0005]以往使用的单独使用聚酰胺系树脂、尤其是强度、韧性、耐化学药品性、柔软性等优异的聚酰胺11或聚酰胺12得到的单层管对于前述化学溶液的长期耐久性和阻隔性不充分。
[0006]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等氟系树脂可以认为是对各种化学溶液的耐性极其优异、且对水蒸气具有阻隔性能的材料部件之一。近年来,具有与聚酰胺的粘接性的氟系树脂的开发变得活跃(参照专利文献1~3)。然而,在环保方面避免使用含卤素材料的同时,存在比重高、成本高的问题,正在寻求开发出使用无卤素材料、对化学溶液的阻隔性优异且对各种化学溶液具有耐性的配管系统。
[0007]另一方面,聚烯烃的价格低廉,抗化学溶液透过性、化学溶液长期耐性优异。例如,提出了一种由包含聚酰胺的外层、包含交联聚乙烯的内层构成的冷却用配管(参照专利文献4)。另外,提出了一种由包含聚酰胺的外层、具有一定以上的厚度且包含含有特定添加剂的聚丙烯的内层构成的冷却用配管(参照专利文献5)。同样地,提出了一种冷却用配管,其特征在于,其由对冷却剂为非活性且不能溶胀的内层、以及包含聚酰胺的外层形成,内层由
卤代或非卤代的均聚聚烯烃或共聚烯烃构成,该冷却用配管通过挤出吹塑成形来制造,在导管的整个长度上,层的壁厚不同,且内层和外层的聚合物的挠性明显不同(参照专利文献6)。另外,提出了一种多层管,其从内侧朝向外侧包含聚烯烃的内层、以粘接剂为基础的第一中间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第二中间层、聚酰胺的第三中间层和外侧的保护层(参照专利文献7)。进而,还提出了一种燃料电池用配管,其中,将以聚酰胺系树脂和苯乙烯

异丁烯嵌段共聚物为必需成分的外层用材料制成外层,并将以聚烯烃系树脂和苯乙烯

异丁烯嵌段共聚物为必需成分的内层用材料制成内层(参照专利文献8)。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1/058686号
[0011]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1/060606号
[0012]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

301247号公报
[0013]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

29869号公报
[0014]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08

507436号公报
[0015]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7

214647号公报
[0016]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6

116966号公报
[0017]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5

2167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19]寻求能够根据使用时的要求项目来变更聚酰胺层和聚烯烃层的厚度,且任意的层厚度均显示出高温和低温下的优异的机械特性。
[0020]然而,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配管在使用聚乙烯作为内层的情况下,高温下的长期耐性、管物性差。
[0021]另外,因聚烯烃层变厚而难以兼顾高温和低温下的机械强度,但专利文献5~8没有具体的技术数据、技术启示。
[0022]尤其,对于电动汽车等而言,寻求进一步提高对LLC的阻隔性、高温耐性,对于层叠体而言,寻求阻隔性、高温耐性优异,且增加廉价的聚烯烃的厚度,另一方面,要求兼顾能够耐受高温气氛下的LLC的内压的高耐压性和低温下的耐冲击性。
[002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前述问题点,提供即便是改性聚烯烃的层较厚的构成,其低温耐冲击性、高温时的破坏压强度也优异的层叠体。
[002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25]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前述问题点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具有包含脂肪族聚酰胺树脂组合物的层和包含具备特定机械物性、材料特性的改性聚烯烃的层的层叠体即便是前述改性聚烯烃变厚的构成,其低温耐冲击性、高温时的破坏压强度也优异。
[0026]即,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层叠体,其为包含(a)层和(b)层的两层以上的层叠体,
[0027]前述(a)层包含脂肪族聚酰胺组合物(A),
[0028]前述(b)层包含改性聚烯烃(B),
[0029]前述改性聚烯烃(B)含有由基于碳原子数为2以上且10以下的α

烯烃的单体衍生
的单元、以及由具有官能团的不饱和化合物衍生的单元,所述具有官能团的不饱和化合物为选自由具有选自羧基、羟基、环氧基、氨基、酰胺基、酰亚胺基、腈基、硫醇基和异氰酸酯基中的至少1种基团的不饱和化合物、以及具有羧基的不饱和化合物的衍生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0030]前述改性聚烯烃(B)按照ASTM D2240而测得的邵氏硬度(D标尺)为30以上且61以下。
[0031]以下示出层叠体的优选方式。优选方式可以组合多种。
[0032][1]一种层叠体,其中,前述脂肪族聚酰胺组合物(A)包含聚酰胺(A1),前述聚酰胺(A1)是亚甲基数量相对于酰胺基数量之比为7.0以上的脂肪族聚酰胺。
[0033][2]一种层叠体,其中,前述聚酰胺(A1)为选自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层叠体,其为包含(a)层和(b)层的两层以上的层叠体,所述(a)层包含脂肪族聚酰胺组合物(A),所述(b)层包含改性聚烯烃(B),所述改性聚烯烃(B)含有由基于碳原子数为2以上且10以下的α

烯烃的单体衍生的单元、以及由具有官能团的不饱和化合物衍生的单元,所述具有官能团的不饱和化合物为选自由具有选自羧基、羟基、环氧基、氨基、酰胺基、酰亚胺基、腈基、硫醇基和异氰酸酯基中的至少1种基团的不饱和化合物、以及具有羧基的不饱和化合物的衍生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所述改性聚烯烃(B)按照ASTM D2240而测得的邵氏硬度(D标尺)为30以上且61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体,其中,所述脂肪族聚酰胺组合物(A)包含聚酰胺(A1),所述聚酰胺(A1)是亚甲基数量相对于酰胺基数量之比为7.0以上的脂肪族聚酰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其中,所述聚酰胺(A1)为选自由聚酰胺11、聚酰胺12、聚酰胺610、聚酰胺612、聚酰胺1010、聚酰胺1012和聚酰胺1212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的均聚物,和/或使用多种形成它们的原料单体而得的至少1种共聚物。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中,所述脂肪族聚酰胺组合物(A)还包含选自由增塑剂、耐冲击剂和耐热剂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其它成分。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中,所述(a)层与(b)层相互邻接。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中,所述改性聚烯烃(B)按照ASTM D63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坪井一俊堂山大介藤井广昭楠本孝明
申请(专利权)人: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