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连续梁预应力钢束整束张拉作业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7515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7: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连续梁预应力钢束整束张拉作业台车,包括可移动式车架、吊具、扁担梁、穿心式千斤顶和配重,扁担梁通过吊具沿水平方向吊设于可移动式车架的下侧,扁担梁两端的下侧分别吊设有穿心式千斤顶和配重。以解决桥面板下较重千斤顶无吊装空间而人工抬运千斤顶困难、传统方法单根张拉钢绞线导致部分钢绞线应力损失大而部分钢绞线超张拉等不均匀现象,张拉质量差,且施工效率低下,安全风险高的问题。属于连续梁施工领域。风险高的问题。属于连续梁施工领域。风险高的问题。属于连续梁施工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连续梁预应力钢束整束张拉作业台车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式连续梁预应力钢束整束张拉作业台车,属于装配式连续梁施工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较重千斤顶(100kg以上)在桥面板(或翼缘板)下齿块区域人工移动、吊装就位、调整千斤顶定位轴线与钢束锚具同心同线控制等十分困难,基本难以实现,且安全风险极高,因此,现阶段均采用较小的千斤顶进行预应力钢绞线单根张拉,效率低下,张拉质量差,各根钢绞线应力及伸长量偏差离散性大,导致部分钢绞线应力损失大、部分钢绞线超张拉等不均匀现象。
[0003]使用本张拉作业台车实现整束张拉作业,可显著提高预应力钢绞线钢束张拉应力和伸出量双控质量,使钢束中的每一根钢绞线的张拉应力和伸长量值更均匀、更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且极大地避免了传统单根张拉钢绞线导致部分钢绞线应力损失大、部分钢绞线超张拉等不均匀现象,实现钢束应力的整体性,张拉作业施工效率高、质量更高、安全风险小、施工成本较低。本台车结构构造简单可靠,各构件可于施工场地就地取材加工制作,变废为宝,节约钢材,具有很好的适用性,适宜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连续梁预应力钢束整束张拉作业台车,以解决单根张拉钢绞线导致部分钢绞线应力损失大、部分钢绞线超张拉等不均匀现象,张拉质量差,且施工效率低下,安全风险高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拟采用这样一种装配式连续梁预应力钢束整束张拉作业台车,包括可移动式车架、吊具、扁担梁、穿心式千斤顶和配重,扁担梁通过吊具沿水平方向吊设于可移动式车架的下侧,扁担梁两端的下侧分别吊设有穿心式千斤顶和配重。
[0006]前述张拉作业台车中,所述可移动式车架的上部具有两条纵向导轨,两条纵向导轨上具有沿导轨滑动的行走机构,所述吊具的上端固定于行走机构上;
[0007]前述张拉作业台车中,纵向导轨的两端还对应设置有横向导轨,横向导轨的两端均固定于可移动式车架上,同一端的两条纵向导轨均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两条纵向导轨两端的下侧均设置有沿横向导轨滑动设置的横向行走轮;
[0008]前述张拉作业台车中,所述吊具为手拉链条葫芦吊具;
[0009]前述张拉作业台车中,所述扁担梁中部的上侧具有吊环,吊具下端的吊钩钩设于扁担梁中部上侧的吊环上;
[0010]前述张拉作业台车中,所述穿心式千斤顶的上侧沿横向设置钢架,穿心式千斤顶通过钢筋绑扎固定于钢架的下侧,钢架的上端通过转动螺栓转动连接于扁担梁一端的下侧;
[0011]前述张拉作业台车中,所述可移动式车架为方形空心框架,纵向导轨固定于可移
动式车架上端的中部,可移动式车架下端的四角处均设置有行走轮。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够将100kg以上的穿心式千斤顶顺利地从桥面吊装、移动至顶板或翼缘板下齿块预应力张拉端准确定位安装,实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预应力钢束整束张拉锚固,解决了较重千斤顶在桥面板(或翼缘板)下齿块区域人工移动、吊装就位、调整千斤顶定位轴线与钢束锚具同心同线控制等困难和安全风险;相较于传统连续梁负弯矩区域采用小型手提式单根张拉千斤顶施工方法,使用本张拉作业台车实现整束张拉作业,可显著提高预应力钢绞线钢束张拉应力和伸出量双控质量,使钢束中的每一根钢绞线的张拉应力和伸长量值更均匀、更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各根钢绞线应力及伸长量偏差离散性小,极大地避免了传统单根张拉钢绞线导致部分钢绞线应力损失大、部分钢绞线超张拉等不均匀现象,实现钢束应力的整体性,张拉作业施工效率高、质量更高、安全风险小、施工成本较低。本台车结构构造简单可靠,各构件可于施工场地就地取材加工制作,变废为宝,节约钢材,具有很好的适用性,适宜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扁担梁下放至桥面板或翼缘板下,穿心式千斤顶就为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扁担梁下放前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图2的侧视图;
[0016]图4是可移动式车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8]实施例
[0019]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连续梁预应力钢束整束张拉作业台车,包括可移动式车架1、吊具2、扁担梁3、穿心式千斤顶4和配重5,可移动式车架1为方形空心框架,纵向导轨11固定于可移动式车架1上端的中部,可移动式车架1下端的四角处均设置有行走轮9,吊具2为手拉链条葫芦吊具,扁担梁3通过吊具2沿水平方向吊设于可移动式车架1的下侧,扁担梁3两端的下侧分别吊设有穿心式千斤顶4和配重5。
[0020]扁担梁3中部的上侧具有吊环,吊具2下端的吊钩钩设于扁担梁3中部上侧的吊环上,穿心式千斤顶4的上侧沿横向设置钢架7,穿心式千斤顶4通过钢筋8绑扎固定于钢架7的下侧,钢架7的上端通过转动螺栓10转动连接于扁担梁3一端的下侧。
[0021]可移动式车架1的上部具有两条纵向导轨11,两条纵向导轨11上具有沿导轨滑动的行走机构6,行走机构6采用具有行走轮的车体框架结构即可,所述吊具2的上端固定于行走机构6上,纵向导轨11的两端还对应设置有横向导轨12,横向导轨12的两端均固定于可移动式车架1上,同一端的两条纵向导轨11均通过连接杆13固定连接,两条纵向导轨11两端的下侧均设置有沿横向导轨12滑动设置的横向行走轮14。
[0022]其使用方法如下:
[0023]使用时,首先,将张拉作业台车移动至横跨桥面湿接缝就位,调整扁担梁、穿心式
千斤顶4轴线平行于桥面湿接缝,控制吊具2缓慢下放扁担梁3及穿心式千斤顶4穿过桥面湿接缝,在桥面板或翼缘板下旋转扁担梁3使其平行于张拉端面,控制吊具2提升扁担梁3及穿心式千斤顶4至作业高度,旋转千斤顶轴线与钢束轴线平行,调整行走机构6在纵向导轨11上的位置以及纵向导轨11在横向导轨12上的位置使穿心式千斤顶4套入钢束定位安装,安装工具锚、夹片后整束张拉预应力钢束,然后,锚固、卸穿心式千斤顶4、进入下一钢束张拉作业。
[002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装配式连续梁预应力钢束整束张拉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式车架(1)、吊具(2)、扁担梁(3)、穿心式千斤顶(4)和配重(5),扁担梁(3)通过吊具(2)沿水平方向吊设于可移动式车架(1)的下侧,扁担梁(3)两端的下侧分别吊设有穿心式千斤顶(4)和配重(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配式连续梁预应力钢束整束张拉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式车架(1)的上部具有两条纵向导轨(11),两条纵向导轨(11)上具有沿导轨滑动的行走机构(6),所述吊具(2)的上端固定于行走机构(6)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装配式连续梁预应力钢束整束张拉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纵向导轨(11)的两端还对应设置有横向导轨(12),横向导轨(12)的两端均固定于可移动式车架(1)上,同一端的两条纵向导轨(11)均通过连接杆(13)固定连接,两条纵向导轨(11)两端的下侧均设置有沿横向导轨(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帅小林文舟谢显龙曾长城胡振聪袁光树何瑶洪海螺田一凡官晓东任帅张开红唐雄朱帅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