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除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75847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除藻系统,包括预处理单元、中间提升泵房、深度处理单元、后续处理单元以及加药装置;预处理单元、中间提升泵房、深度处理单元以及后续处理单元之间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加药装置包括药剂罐、出料泵、流量计和加药管,药剂罐、出料泵、流量计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最终通过加药管与中间提升泵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中间提升泵房投加高效消毒剂,通过高效消毒剂杀死水体中的菌体与藻细胞,从根源上抑制了藻类及青苔的生长,消除和抑制了藻类在污水处理工艺中大量繁殖的现象,节约了去除藻类的治理成本,保证了污水深度处理工艺过程的清洁生产,改善了出水景观和出水水质的效果。和出水水质的效果。和出水水质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处理除藻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除藻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政府与社会对城市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为响应国务院“水十条”政策号召,各城市、地区市政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提标改造逐步进入高峰,污水处理设施改扩建力度不断增大。为达到(GB18918

2002)一级A标准的设计出水目标,污水处理的深度处理区也越来越普遍地被应用于提标改造工程之中。然而调查研究结论显示,在一般采用的活性污泥法工艺的污水处理厂中,其系统构筑物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青苔等藻类的滋生繁殖,且这一现象在深度处理区十分明显,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污水处理的预处理段内,由于污染物质较高,水体呈缺氧状态,并且停留时间都较短,这些都不利于藻类的生长;同样,在生物反应池内,水体搅动剧烈,藻类没有稳定的附着点,因此也不利于藻类的生长。然而深度处理区中的水体由于经过生物处理后水质良好,且水流舒缓,藻类从中滋生,并一直向后延伸到后续处理部分;特别是深度处理区斜板沉淀的斜板上、出水堰槽、导流堰板、消毒剂投加量不足的接触池壁等都会大量出现藻类。尤其是在夏季温度升高,阳光照射充足,大量藻类滋生,其脱落后会增加深度处理区以及后处理单元负担,影响滤池过滤性能,同时脱落后的藻类会增加水中的SS、COD、TP等含量,不仅影响到后续消毒效果,而且严重影响出水景观和出水水质;
[0003]现阶段很多污水厂采用人工清捞、机械洗刷以及顶部加盖等措施对这些藻类进行治理,其中人工清捞耗时较长、劳动强度较大,安全风险较大,且需进行离线清洗后打捞取出,但部分地方(比如斜板层区域)的藻类仍无法彻底清除,而且由于藻类生长迅速,需要频繁清捞,会对生产运行产生影响;而机械洗刷普遍适合简单工况,对于复杂工况适用性较差,且机械设备也需定期人工清理;顶部加盖则是基于藻类生产的基本要素营养物质中的阳光和温度,理论上可行,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且由于藻类生长的位置尴尬和敏感,在不影响生物处理的前提下,这些措施都不是很有效,无法在根本上抑制藻类与青苔的生长;
[0004]鉴于此种情况,业界亟待研发一种适于污水处理过程中长期有效的除藻系统,能够从根源上抑制藻类的生长,消除藻类在污水处理工艺中大量繁殖的现象,保证污水深度处理工艺过程的清洁生产,改善出水景观和出水水质,节约藻类治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除藻系统,主要针对污水深度处理单元藻类滋生现象,在生物反应池和高效沉淀池之间的中间提升泵房投加高效消毒剂,通过高效消毒剂杀死水体中的菌体与藻细胞,从根源上抑制了藻类及青苔的生长,消除了藻类在污水处理工艺中大量繁殖的现象,节约了藻类的治理成本,保证了污水深度处理工艺过程的清洁生产,改善了出水景观和出水水质。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除藻系统,包括预处理单元、中间提升泵房、深度处理单元、后续处理单元以及加药装置;
[0008]所述预处理单元、中间提升泵房、深度处理单元以及后续处理单元之间通过管道依次连接;
[0009]所述加药装置包括药剂罐、出料泵、流量计和加药管,所述药剂罐、出料泵、流量计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最终通过加药管与所述中间提升泵房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加药装置设置在所述深度处理单元的加氯加药间。
[0011]优选地,所述预处理单元包括通过管道及附件依次连接的进水泵房及粗格栅、细格栅及沉砂池、计量槽和生物反应池;
[0012]所述细格栅及沉砂池上部与溢流水调蓄池连接,底部与综合池连接;
[0013]所述综合池分为综合池A区和综合池B区,所述综合池A区与计量槽连接,所述综合池B区与所述中间提升泵房连接;
[0014]所述生物反应池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综合池B区、中间提升泵房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深度处理单元还包括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碳源投加间、反洗风机房以及反洗废水池;
[0016]所述高效沉淀池分别与所述中间提升泵房、所述反硝化深床滤池连接;
[0017]所述加氯加药间内通过管道与所述高效沉淀池连接,向所述高效沉淀池投加PAC和/或PAM;
[0018]所述碳源投加间、所述反洗风机房、反洗废水池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反硝化深床滤池连接。
[0019]优选地,所述后续处理单元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加氯接触池、出水泵房、出水计量井和出水高位井;
[0020]所述加氯接触池与所述加药装置连接。
[0021]优选地,所述加药装置向所述中间提升泵房、加氯接触池投加次氯酸钠。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3]1、本技术的污水处理除藻系统,主要针对污水深度处理单元藻类滋生现象,在生物反应池和高效沉淀池之间的中间提升泵房投加高效消毒剂,通过高效消毒剂杀死水体中的菌体与藻细胞,从根源上抑制了藻类及青苔的生长,消除了藻类在污水处理工艺过程段大量繁殖的现象,节约了去除藻类的治理成本,保证了污水深度处理工艺过程的清洁生产,改善了出水景观和出水水质;
[0024]2、本技术的污水处理除藻系统,采用了对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单元进行前置投加化学药剂的方式,可以在污水处理工艺中起到抑制藻类与青苔生长的作用;从视觉上效果上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减少了藻类滋生产生的不良感官,使得高效沉淀池堰槽及后续处理设施的出水效果呈现出较好的欣赏性;从水质方面,减少了藻类剥落后对出水水质SS、COD、TP等指标的波动影响;从运行方面,减少了较为频繁的人工清理,节省了经济成本;
[0025]3、本技术的污水处理除藻系统,与人工清捞相比,一方面节约了劳务成本,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人工下池的安全隐患;从劳务经济成本分析,年节约劳动力成本70余万元。
附图说明
[002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7]图1为本技术的污水处理除藻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污水处理除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中的实施例中某废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除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
[0031]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污水处理除藻系统100,包括预处理单元110、中间提升泵房120、深度处理单元130、后续处理单元140以及加药装置150;
[0032]如图2所示,预处理单元110、中间提升泵房120、深度处理单元130以及后续处理单元140之间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其中加药装置150包括药剂罐151、出料泵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除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处理单元、中间提升泵房、深度处理单元、后续处理单元以及加药装置;所述预处理单元、中间提升泵房、深度处理单元以及后续处理单元之间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加药装置包括药剂罐、出料泵、流量计和加药管,所述药剂罐、出料泵、流量计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最终通过加药管与所述中间提升泵房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装置设置在所述深度处理单元的加氯加药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单元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进水泵房及粗格栅、细格栅及沉砂池、计量槽和生物反应池;所述细格栅及沉砂池上部与溢流水调蓄池连接,底部与综合池连接;所述综合池分为综合池A区和综合池B区,所述综合池A区与计量槽连接,所述综合池B区与所述中间提升泵房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喜生吕瑞滨沈怡雯程健忠陈伟斌朱旭坤陶聪捷汪巧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