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产氢搅拌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5073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产氢搅拌棒,其可以包括握持部(1)和产氢部(2)。其中,握持部(1)用于施力搅拌。以及产氢部(2)连接于所述握持部(1)的一端,并且包括底座(22)和上盖(23)。另外,所述底座(22)用于放置经搅拌与液体反应生成氢气的固体放氢材料(21),而所述上盖(23)与所述底座(22)相对布置,并且具有用于容纳产生的氢气的内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得氢气分散地溶解于液体内,并且可以用于制取高纯度氢气。并且可以用于制取高纯度氢气。并且可以用于制取高纯度氢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产氢搅拌棒


[0001]本技术一般地涉及制氢领域。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产氢搅拌棒。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制氢技术都是通过电解水来进行制取氢气。虽然通过现有的制氢方法可以制取氢气,但是其中的电解设备具有结构复杂、安全性低和能源消耗较大的缺点,并且现有制氢的设备在移动时容易造成液体的外漏。另外,由于现有的制氢方法往往会在纯水中添加电解质以提高其电解效率,从而达到更好的氢气制取效果。但是添加的电解质经常会采用氢氧化钠、硫酸等,除了容易导致其制取的氢气纯度不高和带有碱蒸汽外,并且还会使得产生的氢气也会夹带碱液。若将现有通过添加电解质的方式制取的氢气应用于食品行业中,会使得最终的食品在口感上大打折扣;但若不添加电解质则会导致氢气的制取效率较低。因此,导致现有制氢方法的应用推广存在较大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氢搅拌棒,其可以用于制取高纯度氢气并且还能使得氢气分散地溶解于液体内。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产氢搅拌棒,包括:
[0005]握持部,其用于施力搅拌;以及
[0006]产氢部,其连接于所述握持部的一端,并且包括底座和上盖,
[0007]其中所述底座用于放置经搅拌与液体反应生成氢气的固体放氢材料,而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相对布置,并且具有用于容纳产生的氢气的内腔。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与所述握持部的一端连接,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间隔固定。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内设置有放置所述固体放氢材料的储料室。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料室为一侧开口的圆柱形。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腔为倒扣于所述固体放氢材料上的半球腔体。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体放氢材料为氢美素粉末。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产氢部与握持部为可拆卸连接。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与上盖之间的距离可调。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与上盖为可拆卸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底座,可以用于放置于固体放氢材料,并且可以使得固体放氢材料与液体反应生成氢气。另外,通过握持部来带动产氢部在液体内搅拌,可以使位于上盖内的氢气分散地溶解于液体内。
附图说明
[0017]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
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方式,并且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0018]图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产氢搅拌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20]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
[0021]图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产氢搅拌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中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产氢搅拌棒,其可以包括握持部1和产氢部2。其中握持部1用于施力搅拌。另外,产氢部2连接于握持部1的一端,并且其可以包括底座22和上盖23。其中底座22用于放置经搅拌与液体反应生成氢气的固体放氢材料21,而上盖23与底座22相对布置,并且具有用于容纳产生的氢气的内腔。优选地,固体放氢材料21为氢美素粉末。与之对应地,液体可以是水。
[0022]本申请所述的氢美素可以包括基于金属氢化物(例如氢化镁、氢化铝、氢化钠等)、金属(例如镁、铝等)、硼氢化物(例如硼氢化钠等)、氢矿料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形成的固体放氢材料,其中,基于金属氢化物、金属以及硼氢化物等形成的固体放氢材料可以与上述液体发生水解反应来制氢,基于氢矿料的固体放氢材料与水接触时可以对水产生微电解的作用,并且微电解产生的H+可以结合成为氢气逸出。
[0023]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为了增加食品的风味,可以在液体食品(饮料等)中溶解氢气以达到预期的风味要求。而在使用本技术实施例的产氢搅拌棒进行产生并溶解氢气时,可以先在底座22内放置用于与液体反应生成氢气的固体放氢材料21,接着通过拿取握持部1将产氢部2整体浸没于液体内,然后通过对握持部1进行施力,以使得产氢部2在液体内摆动。可以理解的是,在产氢部2整体浸没于液体内时,底座22内的固体放氢材料21会与液体反应生成氢气,而在底座22内产生的氢气会进入到上盖23的内腔内,在氢气进入到上盖23的内腔同时部分氢气会溶解于液体内,并且在上盖23的内腔内储存满氢气时,氢气会从上盖23的周围溢出,从而增加了氢气的分布面积。另外,在摆动产氢部2时,由于底座22产生的氢气会跟随上盖23在液体内移动,从而可以使得氢气分散地溶解于液体内,避免在生成氢气的位置处的液体溶解达到饱和状态后,使得多余的氢气无法溶解而溢出液体,出现液体内氢气溶解的不均匀的情况。
[0024]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产氢部2与握持部1为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接、拼接、磁吸等连接方式实现。通过这样的连接结构,可以在产氢部2或握持部1损坏的时候进行拆卸更换。另外,产氢部2与握持部1的连接结构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产氢部2上可以设置有凹槽,并且凹槽内可以设置有例如内螺纹或者卡槽等结构,握持部1与产氢部2连接的一端可以设有例如外螺纹或者凸起等结构,以便在进行固定时,握持部1具有外螺纹或者凸起的一端旋进凹槽内即可完成固定。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产氢部2上固定有一容纳握持部1的圆筒,并且圆筒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握持部1的一端
设置有与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在将握持部1固定于产氢部2上时,将握持部1的一端插入圆筒内,并通过插销穿过第一固定孔以及握持部1上的第二固定孔完成对握持部1和产氢部2的可拆卸连接。
[0025]在一个应用场景中,上盖23与握持部1的一端连接,并且上盖23与底座22间隔固定。当底座22产生的氢气在上盖23内聚集到一定量时,氢气会通过上盖23与底座22间的间隔溢出,并且通过产氢部2在液体内的摆动作用,可以使得产生的氢气分散地溶解于溶液内。另外,上盖23和底座22的固定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在一个实施例中,上盖23和底座22间可以设置有立柱,该立柱的两端分别与上盖23和底座22的内部固定,从而使得上盖23和底座22间隔固定。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盖23和底座22间可以设置有多个固定条,并且每个固定条的两端分别与上盖23和底座22的边缘固定。
[0026]进一步地,底座22与上盖23为可拆卸连接,并且其可拆卸连接结构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在一个实施例中,上盖23和底座22可以通过立柱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产氢搅拌棒,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持部(1),其用于施力搅拌;以及产氢部(2),其连接于所述握持部(1)的一端,并且包括底座(22)和上盖(23),其中所述底座(22)用于放置经搅拌与液体反应生成氢气的固体放氢材料(21),而所述上盖(23)与所述底座(22)相对布置,并且具有用于容纳产生的氢气的内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氢搅拌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3)与所述握持部(1)的一端连接,所述上盖(23)与所述底座(22)间隔固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氢搅拌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2)内设置有放置所述固体放氢材料(21)的储料室(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兵银赵一博焦春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镁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