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STING激动剂的大环化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5062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02
公开了具有通式(I)的大环化合物,及其互变异构形式、立体异构体、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它们与合适药物的组合、相应的合成方法和本文公开的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和用途。文公开的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和用途。文公开的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和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为STING激动剂的大环化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通式(I)的大环化合物,及其互变异构形式、立体异构体、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它们与合适药物的组合、相应的合成方法和包含本专利技术的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和用途。
[0002]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3]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3月28日提交的印度临时专利申请201921012258和于2019年11月13日提交的印度临时专利申请201921046194的益处,这两篇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用于所有目的。

技术介绍

[0004]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也称为跨膜蛋白173/TMEM173/MPYS/MITA/ERIS)是一种在人体内由TMEM173基因编码的信号传导分子。STING是具有37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由若干个跨膜区组成。STING蛋白在若干种内皮和上皮细胞类型,以及造血谱系诸如T细胞、树突细胞(DC)(包括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和巨噬细胞中表达。STING与细胞中的内质网(ER)相关,并且在控制许多宿主防御基因(包括I型干扰素(IFN)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中具有主要作用。
[0005]对细胞溶质中异常DNA物种或环状二核苷酸(CDN)的识别导致STING的激活。细胞溶质DNA物种可在与环状GMP

AMP合酶(cGAS)结合之后激活STING信号传导。细胞溶质DNA与cGAS的结合催化了一种称为cGAMP(环状GMP

AMP)的CDN的产生,该CDN含有一个2',5'

磷酸二酯键和一个典型的3',5'键(c[G(2',5')pA(3',5')p])。cGAMP与其他细菌CDN的结合诱导STING蛋白构象的变化,并促进TANK

结合激酶1(TBK1)的结合。STING

TBK1复合物进一步转移到细胞的核周区域,以将TBK1转运到内溶酶体区室,TBK1在内溶酶体区室使转录因子如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磷酸化。类似地,STAT6和核因子

κB(NF

κB)在STING激活的下游也被激活。然后这些转录因子易位至细胞核中以启动先天免疫基因转录以及I型IFN和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然后STING迅速降解,这一事件可避免与持续的细胞因子产生相关的问题。(Nature Reviews Immunol,2015,15,760

770;Cell Reports,2015,11,1018

1030)
[0006]对小鼠的研究表明,I型IFN信号传导在肿瘤启动T细胞引发和肿瘤控制中起重要作用(J.Exp.Med.2011,208,1989

2003)。DC中缺乏IFN

α/β受体的小鼠不能排斥免疫原性肿瘤,而且来自这些小鼠的CD8α+DC在向CD8+T细胞交叉呈递抗原方面存在缺陷。另外,黑色素瘤患者的转录谱分析表明,含有浸润激活T细胞的肿瘤其特征在于具有I型IFN转录特征(Cancer Res.2009,69,3077

3085)。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激活肿瘤驻留宿主APC中的STING途径是诱导体内针对肿瘤衍生抗原的自发CD8+T细胞应答所必需的(Immunity,2014,41,830

842)。大量证据表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与多种恶性肿瘤的有利预测相关(J.Transl.Med.2012,10,205)并且预测响应于若干免疫疗法策略的积极临床结果(Cancer J.2012,18,153

159)。STING激活部分地促进了化疗剂以及放射疗法的抗肿瘤活性(Immunity,2014,41,843

852)。此外,研究已发现STING激活和信号传导对于通过促进抗肿
瘤免疫应答来防止癌症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STING的激活代表了一种用于癌症治疗的潜在免疫疗法。
[0007]研究表明,将经修饰的CDN直接瘤内注射(I.Tu.)到已形成的B16F10黑色素瘤、CT26结肠癌和4T1乳腺癌中,可使肿瘤快速且显著地消退,并产生持久的全身性抗肿瘤免疫。因此,通过特异性激动剂激活TME中的STING途径可能是促进广泛的肿瘤启动T细胞引发从而治疗癌症的有效治疗策略。(J.Immunol.2013,190,5216

5225;Cell Rep.2015,19,11(7),1018

30)。除了CDN之外,其他种类的化合物也可激活STING。
[0008]与STING的抗癌机制相同,STING对其下游的激活也导致若干种抗病毒基因的诱导,这些抗病毒基因包括IFN

β和若干种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STING的消融使它们容易受到负链病毒感染,该负链病毒包括水疱性口炎病毒。第一代小鼠STING激动剂DMXAA对多种体内病毒模型如HBV(乙型肝炎病毒)DNA流体动力学小鼠模型、屈曲病毒、H1N1 PR8流感株显示有效,表明了STING激动剂作为抗病毒剂对多种病毒感染的效用。(Nature,2008,455,674

678;PLoSPathog.2015,11,12;Antimicrob.Agents Chemother.2015,59,2 1273

1281;J Leukocyte Bio.2011,89,3 351

357)。
[0009]国际公开WO2017/011920、WO2017/175147、WO2017/175156、WO2018,234805、WO2018,234807、WO2018,234808、WO2019/023635、WO2019/027857、WO2019/027858和Nature(2018),564(7736),439

443公开了STING调节剂。
[0010]本文描述了具有STING调节剂活性的本专利技术化合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涉及通式(I)化合物,及其互变异构形式、立体异构体、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或其前药。
[0012][0013]其中,
[0014]G1独立地选自环A或
[0015]G2为

CH=CH


[0016]环A独立地选自任选取代的杂环基和任选取代的杂芳基;
[0017]环B为芳族碳环;
[0018]环C为任选取代的五元杂芳基;
[0019]R1为

CON(R3)2;
[0020]R2独立地选自氢、任选取代的C1‑
C6烷基和任选取代的C3‑
C5单环环烷基;
[0021]R3独立地选自氢和任选取代的C1‑
C6烷基;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通式(I)化合物、其互变异构形式、其立体异构体、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其溶剂化物或其前药,其中,G1独立地选自环A或G2为

CH=CH

;环A独立地选自任选取代的杂环基和任选取代的杂芳基;环B为芳族碳环;环C为任选取代的五元杂芳基;R1为

CON(R3)2;R2独立地选自氢、任选取代的C1‑
C6烷基和任选取代的C3‑
C5单环环烷基;R3独立地选自氢和任选取代的C1‑
C6烷基;m选自0或1;n选自0、1或2;o为1;p选自0、1或2;当“烷基”被取代时,所述烷基被1

4个独立地选自卤素、烷基、全卤代烷基、环烷基、杂环基、

N(R4)2和

OR4的取代基取代;当“碳环”或“环烷基”被取代时,所述碳环或环烷基被1

4个独立地选自卤素、烷基、全卤代烷基、

N(R4)2和

OR4的取代基取代;当“杂环”或“杂环基”被取代时,所述杂环或杂环基被1

4个独立地选自氧代(=O)、卤素、氰基、烷基、全卤代烷基、

OR4、

C(=O)OH、

OP(O)(OR4)2、

P(O)(OR4)2、

P(O)(OR4)R
4a


SO2R
4a


SO2NH2、

C(=O)N(H)R4、

C(=O)N(烷基)R4、

N(H)C(=O)R
4a


N(H)R4和

N(烷基)R4的取代基取代;当“杂芳基”被取代时,所述杂芳基被1

4个选自卤素、氰基、烷基、全卤代烷基、

O

烷基、

O

全卤代烷基、

N(烷基)烷基、

N(H)R4、

SO2‑
烷基、

N(烷基)C(=O)烷基、

N(H)C(=O)烷基、

C(=O)N(烷基)烷基、

C(=O)N(H)烷基、

C(=O)NH2、

SO2N(烷基)烷基、

SO2N(H)烷
基、

SO2NH2、

C(=O)OH、

OP(O)(OR4)2、

P(O)(OR4)2和

P(O)(OR4)R
4a
的取代基取代;每个R4独立地选自氢、烷基和环烷基;并且每个R
4a
独立地选自烷基和环烷基。2.式(Ia)化合物、其互变异构形式、其立体异构体、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其溶剂化物或其前药,其中,R2独立地选自氢、任选取代的C1‑
C6烷基和任选取代的C3‑
C5单环环烷基;环A独立地选自任选取代的杂环基和任选取代的杂芳基;m选自0或1;n选自0、1或2;当“烷基”被取代时,所述烷基被1

4个独立地选自卤素、烷基、全卤代烷基、环烷基、杂环基、

N(R4)2和

OR4的取代基取代;当“碳环”或“环烷基”被取代时,所述碳环或环烷基被1

4个独立地选自卤素、烷基、全卤代烷基、

N(R4)2和

OR4的取代基取代;当“杂环”或“杂环基”被取代时,所述杂环或杂环基被1

4个独立地选自氧代(=O)、卤素、氰基、烷基、全卤代烷基、

OR4、

C(=O)OH、

OP(O)(OR4)2、

P(O)(OR4)2、

P(O)(OR4)R
4a


SO2R
4a


SO2NH2、

C(=O)N(H)R4、

C(=O)N(烷基)R4、

N(H)C(=O)R
4a


N(H)R4和

N(烷基)R4的取代基取代;当“杂芳基”被取代时,所述杂芳基被1

4个选自卤素、氰基、烷基、全卤代烷基、

O

烷基、

O

全卤代烷基、

N(烷基)烷基、

N(H)R4、

SO2‑
烷基、

N(烷基)C(=O)烷基、

N(H)C(=O)烷基、

C(=O)N(烷基)烷基、

C(=O)N(H)烷基、

C(=O)NH2、

SO2N(烷基)烷基、

SO2N(H)烷基、

SO2NH2、

C(=O)OH、

OP(O)(OR4)2、

P(O)(OR4)2和

P(O)(OR4)R
4a
的取代基取代;每个R4独立地选自氢、烷基和环烷基;并且每个R
4a
独立地选自烷基和环烷基。3.式(Ib)化合物、其互变异构形式、其立体异构体、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其溶剂化物或其前药,
其中,R2独立地选自氢、任选取代的C1‑
C6烷基和任选取代的C3‑
C5单环环烷基;环A独立地选自任选取代的杂环基和任选取代的杂芳基;m选自0或1;当“烷基”被取代时,所述烷基被1

4个独立地选自卤素、烷基、全卤代烷基、环烷基、杂环基、

N(R4)2和

OR4的取代基取代;当“碳环”或“环烷基”被取代时,所述碳环或环烷基被1

4个独立地选自卤素、烷基、全卤代烷基、

N(R4)2和

OR4的取代基取代;当“杂环”或“杂环基”被取代时,所述杂环或杂环基被1

4个独立地选自氧代(=O)、卤素、氰基、烷基、全卤代烷基、

OR4、

C(=O)OH、

OP(O)(OR4)2、

P(O)(OR4)2、

P(O)(OR4)R
4a


SO2R
4a


SO2NH2、

C(=O)N(H)R4、

C(=O)N(烷基)R4、

N(H)C(=O)R
4a


N(H)R4和

N(烷基)R4的取代基取代;当“杂芳基”被取代时,所述杂芳基被1

4个选自卤素、氰基、烷基、全卤代烷基、

O

烷基、

O

全卤代烷基、

N(烷基)烷基、

N(H)R4、

SO2‑
烷基、

N(烷基)C(=O)烷基、

N(H)C(=O)烷基、

C(=O)N(烷基)烷基、

C(=O)N(H)烷基、

C(=O)NH2、

SO2N(烷基)烷基、

SO2N(H)烷基、

SO2NH2、

C(=O)OH、

OP(O)(OR4)2、

P(O)(OR4)2和

P(O)(OR4)R
4a
的取代基取代;每个R4独立地选自氢、烷基和环烷基;并且每个R
4a
独立地选自烷基和环烷基。4.根据权利要求1、2和3所述的式(I)、式(Ia)、式(Ib)化合物,其互变异构形式、其立体异构体、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其溶剂化物或其前药,其中,环A为任选取代的杂环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5.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式(I)、式(Ia)化合物,其互变异构形式、其立体异构体、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其溶剂化物或其前药,其中,环A为
6.根据权利要求1、2和3所述的式(I)、式(Ia)、式(Ib)化合物,其互变异构形式、其立体异构体、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其溶剂化物或其前药,其中,R2为乙基。7.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式(I)、式(Ia)化合物,其互变异构形式、其立体异构体、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其溶剂化物或其前药,其中,n为0。8.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式(I)、式(Ia)、式(Ib)化合物,其互变异构形式、其立体异构体、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其溶剂化物或其前药,其中,R2为C1‑
C6烷基;n为0、1或2;并且环A为任选取代的杂环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9.根据权利要求1至8所述的式(I)、式(Ia)、式(Ib)化合物,其互变异构形式、其立体异构体、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其溶剂化物或其前药,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E)
‑8‑
(8

氧杂
‑3‑
氮杂双环[3.2.1]辛烷
‑3‑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E)
‑8‑
(3

氧杂
‑8‑
氮杂双环[3.2.1]辛烷
‑8‑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2);(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吗啉代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3);(E)
‑8‑
(4,4

二氟哌啶
‑1‑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4);(E)
‑8‑
((2S,6R)

2,6

二甲基吗啉代)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5);(S,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3

甲氧基吡咯烷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6);(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哌啶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7);(E)
‑8‑
(氮杂环丁烷
‑1‑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8);(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1

甲基哌啶
‑4‑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9);(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哌嗪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0);(S,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3

羟基吡咯烷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1);(R,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3

羟基吡咯烷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2);(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2

吗啉代乙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3);(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1

甲基氮杂环丁烷
‑3‑
基)甲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4);(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1

甲基哌啶
‑4‑
基)甲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5);(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吗啉代甲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6);(E)

15

(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1‑
(1

(2

氟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吗啉代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戊烷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7);(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4

甲基哌嗪
‑1‑
基)甲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8);(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1H

咪唑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9);(33R,35R,E)

12,62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11H,61H

2,5

二氧杂

1,6(7,1)

二苯并[d]咪唑

3(3,5)

吡咯烷并环癸烷
‑8‑


15,65

二甲酰胺(化合物20);(33R,35R,E)

12,62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31

甲基

11H,61H

2,5

二氧杂

1,6(7,1)

二苯并[d]咪唑

3(3,5)

吡咯烷并环十氢烷
‑8‑


15,65

二甲酰胺(化合物21);(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4

羟基哌啶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22);(E)
‑8‑
(4

氨基哌啶
‑1‑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23);(S,E)
‑1‑
(4,12

二氨基甲酰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8‑
基)吡咯烷
‑3‑
基磷酸二氢盐(化合物24);(E)
‑1‑
(4,12

二氨基甲酰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8‑
基)哌啶
‑4‑
基磷酸二氢盐(化合物25);(E)
‑8‑
(3

氰基吡咯烷
‑1‑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26);(E)
‑8‑
(3

氨基吡咯烷
‑1‑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27);(R,E)
‑1‑
(4,12

二氨基甲酰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8‑
基)吡咯烷
‑3‑
基磷酸二氢盐(化合物28);(E)
‑8‑
(4

氰基哌啶
‑1‑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29);(E)
‑8‑
(氮杂环丁烷
‑3‑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30);(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哌啶
‑4‑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31);(E)
‑1‑
(4,12

二氨基甲酰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
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8‑
基)吡咯烷
‑3‑
甲酸(化合物32);(E)
‑1‑
(4,12

二氨基甲酰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8‑
基)哌啶
‑4‑
甲酸(化合物33);(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1

甲基氮杂环丁烷
‑3‑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34);(R,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3

甲氧基吡咯烷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35);和(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吡啶
‑2‑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36)。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所述的式(I)、式(Ia)、式(Ib)化合物,其互变异构形式、其立体异构体、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其溶剂化物或其前药,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E)
‑8‑
(8

氧杂
‑3‑
氮杂双环[3.2.1]辛烷
‑3‑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E)
‑8‑
(3

氧杂
‑8‑
氮杂双环[3.2.1]辛烷
‑8‑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2);(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吗啉代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3);(E)
‑8‑
(4,4

二氟哌啶
‑1‑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4);(E)
‑8‑
((2S,6R)

2,6

二甲基吗啉代)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5);(S,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3

甲氧基吡咯烷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6);(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1

甲基哌啶
‑4‑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9);(S,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3

羟基吡咯烷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
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1);(R,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3

羟基吡咯烷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2);(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2

吗啉代乙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3);(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吗啉代甲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6);(E)

15

(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1‑
(1

(2

氟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吗啉代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戊烷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7);(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1H

咪唑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19);(33R,35R,E)

12,62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11H,61H

2,5

二氧杂

1,6(7,1)

二苯并[d]咪唑

3(3,5)

吡咯烷并环癸烷
‑8‑


15,65

二甲酰胺(化合物20);(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4

羟基哌啶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22);(E)
‑8‑
(3

氰基吡咯烷
‑1‑
基)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26);(R,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3

甲氧基吡咯烷
‑1‑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35);和(E)

1,15

双(1

乙基
‑3‑
甲基

1H

吡唑
‑5‑
甲酰胺基)
‑8‑
(吡啶
‑2‑
基)

8,9,16,19

四氢

7H

6,10

二氧杂

2,14,15a,19a

四氮杂环十五并[3,2,1

cd:8,9,10

c'd']二茚

4,12

二甲酰胺(化合物36)。11.通式(I)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其中,G1独立地选自环A或G2为

CH=CH

;环A独立地选自任选取代的杂环基和任选取代的杂芳基;环B为芳族碳环;环C为任选取代的五元杂芳基;R1为

CON(R3)2;R2独立地选自氢、任选取代的C1‑
C6烷基和任选取代的C3‑
C5单环环烷基;R3独立地选自氢和任选取代的C1‑
C6烷基;m选自0或1;n选自0、1或2;o为1;p选自0、1或2;当“烷基”被取代时,所述烷基被1

4个独立地选自卤素、烷基、全卤代烷基、环烷基、杂环基、

N(R4)2和

OR4的取代基取代;当“碳环”或“环烷基”被取代时,所述碳环或环烷基被1

4个独立地选自卤素、烷基、全卤代烷基、

N(R4)2和

OR4的取代基取代;当“杂环”或“杂环基”被取代时,所述杂环或杂环基被1

4个独立地选自氧代(=O)、卤素、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N
申请(专利权)人:鲁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