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3466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治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以及位于两个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之间的阻隔壁,两个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之间水平设置有第一支撑轨,第一支撑轨的两端搭接于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的顶部,中部抵触于阻隔壁的顶部;药仓以及加药泵,加药泵与药仓之间设置有输入管,加药泵上设置有输出管;输出管远离加药泵的端部连通设置有L形的第一加药管和第二加药管,第一加药管贴合于靠近输出管的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的顶部和内壁,第二加药管的底部贴合于阻隔壁背离输出管的一侧,且第二加药管的顶部呈水平状与第一支撑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污水治理效果更佳。治理效果更佳。治理效果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治理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氧化沟是治理生活污水中较为常见的污水治理系统;其中在氧化沟治理污水的过程中,如果污水中缺少碳源,则通常还需要人为的加入碳源,以供微生物生长,其中碳源通常为甲醇。
[0003]但是将碳源加入到氧化沟中后,其既需要时间进行混合(碳源与水源和微生物混合),也需要时间进行反应(微生物与碳源反应),所以时常存在碳源在氧化沟中存在的时间不够的缺点,污水治理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旨在解决污水治理效果差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包括,
[0006]相对设置的两个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以及位于两个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之间的阻隔壁,两个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之间水平设置有第一支撑轨,所述第一支撑轨的两端搭接于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的顶部,中部抵触于所述阻隔壁的顶部;
[0007]药仓以及加药泵,所述加药泵与所述药仓之间设置有输入管,所述加药泵上设置有输出管;
[0008]所述输出管远离所述加药泵的端部连通设置有L形的第一加药管和第二加药管,所述第一加药管贴合于靠近所述输出管的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的顶部和内壁,所述第二加药管的底部贴合于所述阻隔壁背离所述输出管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加药管的顶部呈水平状与所述第一支撑轨固定连接。
[0009]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加药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加药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撑轨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中设置有环形的稳定缆,所述第二加药管的顶部贴合于所述稳定缆的内壁。
[0011]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加药管顶部的外壁上水平设置有长条形的稳定凸起,所述第一支撑轨的侧部开设有与所述稳定凸起相配合的稳定凹槽。
[0012]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撑轨背离所述稳定凹槽的一侧凸出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凸起,还包括有与所述第一支撑轨平行设置的第二支撑轨,且所述第二支撑轨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轨的两端相齐平,所述第二支撑轨靠近所述第一支撑轨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连接凸起相配合的连接凹槽。
[0013]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撑轨的底部设置有四个第一稳定部,四个所述第一稳定部分别抵触于两个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的内壁以及所述阻隔壁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轨的底部设置有四个第二稳定部,四个所述第二稳定部分别抵触于两个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的内壁以及所述阻隔壁的两侧。
[0014]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与所述输出管远离所述加药泵的端部相通,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其中:
[0015]所述回流管远离所述输出管的端部与所述药仓的顶部相通;或:
[0016]所述回流管远离所述输出管的端部连通设置有回流仓,所述回流仓的底部高于所述药仓的顶部,且所述回流仓的底部与所述药仓的顶部之间设置有倾斜的回用管,所述回用管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中目前在污水治理的过程中,其中有一个过程是将污水导入到旋流沉砂池中进行沉砂处理,那么用于将污水导入到旋流沉砂池的流道即为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同时通过阻隔壁将一个大的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分隔为两个之后,能够同时具有两个处理系统,其好处是即使有一边的设备出现了问题或进行维护时,另一侧的设备还能够进行一定的污水治理,虽然效率会有一定的降低,但是也可以进行污水治理。
[0018]首先药仓中储存的是碳源,然后在需要向污水中加入碳源的时候,启动加药泵,药液通过输入管进入到加药泵中,之后通过输出管输出,并在输出管的末端分别通过第一加药管和第二加药管流入到两个流道中,并实现加入碳源。在该过程中,通过一个药仓、加药泵和输入管,能够同时向两个污水的流道中通入碳源,因此首先在成本上得到了降低;其次由于污水在旋流沉砂池中进行旋流沉沙是污水治理的上游(相对下游而言),氧化沟处于下游,这样将碳源添加到上游的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处能够提前将碳源与污水之间实现混合,如此当碳源进入到氧化沟中之后,微生物能够直接与已经混合完成或混合均匀的碳源之间进行反应,如此使得微生物能够较好的进行生长,保证了污水治理效果。
[0019]同时还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第一加药管和第二加药管都是设置在细格栅的下游的,这样还能够防止药液随着细格栅除去的杂质而被带走,保证了碳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2]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23]图3是本技术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4]图4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25]图5是本技术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6]图6是图5中C部分的放大图;
[0027]图7是本技术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中第一支撑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是本技术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中第二支撑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1、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2、阻隔壁;3、第一支撑轨;4、输出管;5、第一加药管;6、第二加药管;7、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9、限位槽;10、稳定缆;11、稳定凸起;12、稳定凹槽;13、连接凸起;14、第二支撑轨;15、连接凹槽;16、第一稳定部;17、第二稳定部;18、回流管;19、第三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如图1至图8所示,包括,
[0032]相对设置的两个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1以及位于两个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1之间的阻隔壁2,两个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1之间水平设置有第一支撑轨3,所述第一支撑轨3的两端搭接于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1的顶部,中部抵触于所述阻隔壁2的顶部;
[0033]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1)以及位于两个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1)之间的阻隔壁(2),两个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1)之间水平设置有第一支撑轨(3),所述第一支撑轨(3)的两端搭接于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1)的顶部,中部抵触于所述阻隔壁(2)的顶部;药仓以及加药泵,所述加药泵与所述药仓之间设置有输入管,所述加药泵上设置有输出管(4);所述输出管(4)远离所述加药泵的端部连通设置有L形的第一加药管(5)和第二加药管(6),所述第一加药管(5)贴合于靠近所述输出管(4)的所述旋流沉砂池引流槽壁(1)的顶部和内壁,所述第二加药管(6)的底部贴合于所述阻隔壁(2)背离所述输出管(4)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加药管(6)的顶部呈水平状与所述第一支撑轨(3)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药管(5)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7),所述第二加药管(6)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轨(3)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的限位槽(9),所述限位槽(9)中设置有环形的稳定缆(10),所述第二加药管(6)的顶部贴合于所述稳定缆(10)的内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细格栅旋流沉砂池的加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药管(6)顶部的外壁上水平设置有长条形的稳定凸起(11),所述第一支撑轨(3)的侧部开设有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俊冯鑫
申请(专利权)人:公安县佳源水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