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两相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3382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薄型两相流装置,包含: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一聚合物层;所述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及复数凸体,该复数凸体凸设于该第一侧面;该第二板体一侧具有一纳米毛细层,所述纳米毛细层由复数种不同颗粒大小的粉末混和而成并附着于该第二板体相对第一板体第一侧面的一侧表面;该聚合物层选择与前述第一、二板体其中任一结合,且所述薄型两相流装置总厚度是等于或小于0.25mm,借此令散热装置达到薄型化的目的。此令散热装置达到薄型化的目的。此令散热装置达到薄型化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型两相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型两相流装置,尤指一种薄型化的薄型两相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了达到更佳的热传效果,散热领域应用两相流的热交换原理的散热装置作为热传导元件使用,其中以均温板及热管最为普及,而均温板与热管为应用两相流热交换原理,必须以热传导效率较佳的材质作为该均温板及热管的主体结构,其中又以铜最为常见,主体内部必须具有一真空气密的腔室以及腔室内部表面设置有毛细结构以及填充有工作液体,使得以通过真空环境下工作液体沸点降低而在该真空气密的腔室内部进行两相流(汽体与液体)循环,借此提供较佳的热传导效率。
[0003]现有均温板系在至少一板体上设置有毛细结构后再与另一板体盖合构成主体,其后再该主体上进行封边及填水(液态工作流体)与抽真空等作业,进而构成所述的均温板;前述的毛细结构在均温板中主要系用来作为液态工作流体从冷凝区回流至蒸发区以及将液态工作流体储存于蒸发区的作用,而毛细结构通常以烧结体、网格体、纤维体、沟槽等型态可提供毛细力的结构作为使用。
[0004]其中烧结体主要系于板体的一侧披覆有金属粉末,再通过烧结的方式将该复数粉末烧结附着于该板体上而形成多孔隙性质的毛细结构,以烧结方式所形成的烧结体型态的毛细结构是毛细力最佳的毛细结构,而烧结工作必须将两两相邻的粉末加热至半固融状态下使粉末间相互连结并形成具有多孔特性的毛细结构,为保持烧结粉末的毛细结构能保持多孔性的特质,则该烧结粉末的粒度具有一定的限制,因当烧结粉末的粒度过小时会造成该复数粉末烧结产生固熔彼此之间几乎没有孔隙,以致于无法形成具多孔性的毛细结构,也就是说该毛细结构无法提供毛细力。如此,现有的烧结体使用烧结粉末的粒度是无法选用太细小的粉末,使得现有通过烧结的方式所形成的毛细结构中,该烧结粉末必须选用颗粒大小适中的尺寸才得以在各颗粒间形成有孔隙且具有毛细力的功效,但相对的该烧结结构厚度也会随之增厚,这也就是目前现有烧结体无法应用于极薄型化的均温板结构上。此外,目前现有使用烧结体的均温板是无法弯折(弯曲)或挠折,因该均温板受弯折(弯曲)后,会造成腔室内的烧结体破损脱落并崩坏,导致板体上的毛细结构失能而失去均温散热的功效。
[0005]所以业者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烧结体无法使用在极薄型化的均温板结构上的问题,便朝向该毛细结构中毛细力功效较差的沟槽,或是毛细结构中毛细力系亚于烧结粉末的网格体或编织网试着使用,其中该网格体或编织网虽在设置上方便且可使用于需进行弯折的部位,但网格体或编织网在设置在均温板内时必须与壳壁或管壁完全贴合,才能令工作液体得以于网格体或编织网中受毛细作用扩散,但当网格体或编织网没有完整贴设或铺设于该壳壁或管壁表面时,则会产生间隙无法提供毛细力供给工作液体进行扩散汽液循环的功效,另外还有就是所述网格体与编织网主要由复数丝状单体相互交织或编织而组成,因每单一根丝状单体(如丝状金属线)的线径粗细度受到目前加工机械及材料限制而无法变更
细,所以使得该复数根丝状单体全部相互交织(或编织)组成的网格体(或编织网)的整体厚度并无法再降低,所以现有网格体与编织网同样也是无法应用于极薄型化的均温板结构上。
[0006]便退而求其次,则改用毛细力较差的所述沟槽,而所述沟槽主要是在均温板的壳壁面通过机械加工等方式开设形成,借此作为毛细结构使用,但却延伸出另一问题,就是在该均温板内开设沟槽势必会造成该均温板的壳壁变薄,不仅会影响整体结构强度,且还会造成壳壁破裂的情事发生,进而导致其内工作液体外漏而失去均温散热效果,因设置沟槽将令壳壁变薄进而降低了整体结构强度,若再对该均温版进行弯折卷区等工作时,则容易由设置该沟槽的位置处破裂,基于这些考量使得业者怯步而不敢在具有极薄壳壁的热管或均温板以设置沟槽作为毛细结构使用。
[0007]所以随着极薄型化的设置,均温板整体厚度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不仅除了管壁厚度为符合极薄型化的尺寸限制,其内部气密腔室及内部毛细结构也必须进一步缩减,故由上述各毛细结构的使用及设置方式可知,当在进行极薄型化设计时,毛细结构的选用以及制造则成为一种难题。
[0008]故如何实现极薄型化,同时又兼具毛细力及可弯折或挠曲的特性,实为该项技艺的人士首重的改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9]爰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实现薄型化并且可弯折的薄型两相流装置。
[0010]为达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0011]一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及复数凸体,该复数凸体凸设于该第一侧面;
[0012]一第二板体,一侧具有一纳米毛细层,所述纳米毛细层由复数种不同颗粒大小的粉末混和而成并附着于该第二板体相对该第一板体第一侧面的一侧表面;
[0013]一聚合物层,选择与前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其中任一结合,所述薄型两相流装置总厚度是等于或小于0.25mm。
[0014]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板体是由复数板体相互叠合所组成,该复数板体夹持所述聚合物层组成该第一板体。
[0015]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板体是由复数板体相互叠合所组成,该复数板体夹持所述聚合物层组成该第二板体。
[0016]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所述纳米毛细层具有复数第一粉末及复数第二粉末,所述第一粉末颗粒粒径大于该第二粉末颗粒粒径,所述第一粉末、第二粉末混合并通过烧结、粘合、喷涂、印刷等方式形成于该第二板体相对该第一板体的一侧。
[0017]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所述聚合物层,是通过涂布、印刷或粘合的方式成型于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其中任一的表面上。
[0018]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该复数凸体由所述第二侧面向该第一侧面凹陷后凸伸出该第一侧面。
[0019]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还具有一亲水层,所述亲水层设于前述第一板体的
第一侧面,或设于该第二板体相对该第一板体的第一侧面的一侧,或设于所述纳米毛细层表面。
[0020]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相互叠合共同界定一气密腔室,该纳米毛细层设置于该气密腔室内,该气密腔室内填充有一工作液体。
[0021]凭借本专利技术可实现将散热装置薄型化且可弯折,同时保有内部毛细结构的毛细力,进而解决现有散热装置薄型化的缺失。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5]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6]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第一板体11;板体11a;第一侧面111;第二侧面112;凸体113;第二板体12;聚合物层13;纳米毛细层14;第一粉末141;第二粉末1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及复数凸体,该复数凸体凸设于该第一侧面;一第二板体,一侧具有一纳米毛细层,所述纳米毛细层由复数种不同颗粒大小的粉末混和而成并附着于该第二板体相对该第一板体第一侧面的一侧表面;一聚合物层,选择与前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其中任一结合,所述薄型两相流装置总厚度是等于或小于0.25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是由复数板体相互叠合所组成,该复数板体夹持所述聚合物层组成该第一板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是由复数板体相互叠合所组成,该复数板体夹持所述聚合物层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国俊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