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9699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该装置包括纤维束依次经过的退绕功能区、展宽功能区、弯曲摩擦功能区、勾接功能区、平行摩擦功能区和可织性能评价功能区。退绕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的纤维束退绕过程;展宽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过程中纤维束存在的展宽和集束现象;弯曲摩擦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过程中纤维束经过光滑圆柱体时产生的弯曲摩擦现象;勾接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过程的综框提综时综丝对纤维束产生的弯折作用;平行摩擦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的钢筘打纬过程,即钢筘片与纤维束的平行摩擦现象;可织性能评价功能区用于测试处理后的纤维束的毛羽指数,利用毛羽指数作为指标定量分析纤维束的可织性。纤维束的可织性。纤维束的可织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中纤维性能评价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纤维束的可织性通常是指纤维束在承受织机复合应力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织造适应性即抗织造损伤能力。不论是二维织物还是三维立体织物,在织造过程中,纤维束会与陶瓷、不锈钢棍和钢筘片等接触,同时由于织机运动使纤维产生弯曲和勾接现象,造成纤维表面损伤,产生起毛和断丝现象,纤维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影响了织造效率和织物的力学性能。随着织机转速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对纤维束可织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0003]关于纤维束可织性的研究成果较少,目前缺乏系统的理论以及测试方法来描述纤维织造过程中的损伤行为,还没有建立起能够全面反映纤维可织性的评价体系。申请号201510479248.5的文献公开了一种织造过程中经纱可织性变化测试方法,其测试织造过程中经纱的磨损程度,该方法是待织机停机后采用记号笔将经纱分为三个区,分别测试三段经纱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以及毛羽,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经纱的可织性。但是该方法操作繁琐复杂,由于纤维束摩擦磨损过程中长丝运动的复杂性和测试阶段的局限性,上机实验很难准确提取纤维束摩擦力、摩擦系数和磨损状况等信息,实验误差大,不具有代表性。
[0004]因此,目前还没有分析高性能纤维束上机前评价可织性的装置和方法,可以在未经织造前初步筛选可织性好的纤维束型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所述装置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纤维束依次经过的退绕功能区、展宽功能区、弯曲摩擦功能区、勾接功能区、平行摩擦功能区和可织性能评价功能区;
[0007]退绕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的纤维束退绕过程;
[0008]展宽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过程中纤维束存在的展宽和集束现象;
[0009]弯曲摩擦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过程中纤维束经过光滑圆柱体时产生的弯曲摩擦现象;
[0010]勾接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过程的综框提综时综丝对纤维束产生的弯折作用;
[0011]平行摩擦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的钢筘打纬过程,即钢筘片与纤维束的平行摩擦现象;
[0012]可织性能评价功能区用于测试处理后的纤维束的毛羽指数,利用毛羽指数作为指标定量分析纤维束的可织性。
[0013]本专利技术解决所述方法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所述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1)纤维束依次经过退绕功能区、展宽功能区、弯曲摩擦功能区、勾接功能区、平行摩擦功能区,并缠绕于可织性能评价功能区的卷绕装置上;纤维束在各个功能区之间水平输入和输出;
[0015](2)设定各个功能区的实验参数:
[0016]在退绕功能区,纤维束退绕过程平顺;陶瓷眼与纤维束之间平行摩擦;
[0017]在展宽功能区,相对纤维束的原先宽度,展宽比例要大于10%;纤维束经过压辊时,在压辊表面产生展宽现象,经过压辊后纤维束从展宽状态进入到集束状态;
[0018]在弯曲摩擦功能区,根据需要调整光滑圆柱体之间的水平距离,使得纤维束与光滑圆柱体侧面接触形成的圆弧的度数θ1均相同,处于90
°
~180
°
之间,所有光滑圆柱体共同作用使纤维束产生弯曲摩擦现象;
[0019]在勾接功能区,光滑半圆体两侧的纤维束所成的夹角θ2为0
°
~30
°
;光滑半圆体的半圆端部对纤维束产生弯折损伤;
[0020]在平行摩擦功能区,纤维束与钢筘片之间平行摩擦;倒角处的直径大于1mm;
[0021]在可织性能评价功能区,设置卷绕装置的转速;
[0022](3)可织性能评价功能区的卷绕装置和红外线检测装置启动,经过退绕功能区、展宽功能区、弯曲摩擦功能区、勾接功能区和平行摩擦功能区处理后的纤维束通过红外线检测装置测试毛羽指数,并将测试值显示在电脑上,利用毛羽指数作为指标定量分析纤维束的可织性。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
[0024](1)本专利技术综合考虑了纤维可织性能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分别对应机织过程中不同的织造区域的织机运动工况对纤维束的损伤行为,并且采用连续化模拟,全面准确地反映了织造过程中纤维束的损伤情况,模拟全面准确,自动化程度高,保证了纤维束可织性的准确、高效评价。
[0025](2)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对纤维束造成的损伤,包括纤维束与陶瓷、不锈钢材质的弯曲摩擦和平行摩擦这两种摩擦行为以及纤维束的展宽性能、勾接性能和拉伸性能等,将纤维束损伤累加,进而能够确定纤维束的可织性范围,指导实际织造工艺的设计,减少机织过程损伤,节约成本,提高织物产品质量,并为纤维生产企业提出纤维性能指标要求。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测试装置整体结构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退绕功能区示意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展宽功能区示意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弯曲摩擦功能区示意图;
[0030]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勾接功能区示意图;
[0031]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平行摩擦功能区示意图;
[0032]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可织性能评价功能区示意图。
[0033]图中,退绕装置1、陶瓷眼2、第一定向轮3、压辊4、第二定向轮5、光滑圆柱体一6、光
滑圆柱体二7、光滑圆柱体三8、光滑圆柱体四9、光滑圆柱体五10、第一滚轮11、光滑半圆体12、第二滚轮13、第三定向轮14、钢筘片15、第四定向轮16、第三滚轮17、第四滚轮18、第五定向轮19、红外线检测装置20、第六定向轮21、第五滚轮22、第六滚轮23、卷绕装置24、电脑25、纤维束26。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给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不限制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003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简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纤维束26依次经过的退绕功能区、展宽功能区、弯曲摩擦功能区、勾接功能区、平行摩擦功能区和可织性能评价功能区;
[0036]退绕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的纤维束退绕过程,即纤维束26从筒纱退绕后送纱,纤维束由陶瓷眼2进行定位并送入到织造过程中;
[0037]展宽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过程中纤维束存在的展宽和集束现象,即纤维束26在与织机部件接触后产生展宽现象,经过织机部件后的集束现象;
[0038]弯曲摩擦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过程中纤维束经过光滑圆柱体时产生的弯曲摩擦现象;
[0039]勾接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过程的综框提综时综丝对纤维束产生的弯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纤维束依次经过的退绕功能区、展宽功能区、弯曲摩擦功能区、勾接功能区、平行摩擦功能区和可织性能评价功能区;退绕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的纤维束退绕过程;展宽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过程中纤维束存在的展宽和集束现象;弯曲摩擦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过程中纤维束经过光滑圆柱体时产生的弯曲摩擦现象;勾接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过程的综框提综时综丝对纤维束产生的弯折作用;平行摩擦功能区用于模拟实际机织的钢筘打纬过程,即钢筘片与纤维束的平行摩擦现象;可织性能评价功能区用于测试处理后的纤维束的毛羽指数,利用毛羽指数作为指标定量分析纤维束的可织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纤维束在各个功能区之间水平输入和输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绕功能区包括退绕装置和陶瓷眼;退绕装置设置于测试装置的始端,其上缠绕有纤维束,用于纤维束送纱;沿纤维束的输送方向,陶瓷眼设置于退绕装置的后方,用于确定纤维束的走向;陶瓷眼与纤维束之间平行摩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宽功能区包括沿纤维束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定向轮、压辊和第二定向轮;沿纤维束的输送方向,第一定向轮设置于陶瓷眼的后方;纤维束从陶瓷眼水平输送至第一定向轮上;第一定向轮和第二定向轮的直径相同,轴心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用于控制纤维束的走向;压辊的轴心与第一定向轮和第二定向轮的轴心均不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压辊的直径小于第一定向轮和第二定向轮的直径,宽度大于纤维束的宽度;第一定向轮和第二定向轮的槽宽大于纤维束的宽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摩擦功能区包括至少五个水平等距设置的光滑圆柱体;所有光滑圆柱体的轴心均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底面直径相同;沿纤维束的输送方向,第一个光滑圆柱体位于第二定向轮的后方;纤维束从第二定向轮水平输送至第一个光滑圆柱体上,并以上下交替的方式依次经过光滑圆柱体的侧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纤维束与光滑圆柱体侧面接触形成的圆弧的度数θ1均相同,处于90
°
~180
°
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纤维可织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勾接功能区包括沿纤维束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滚轮、光滑半圆体和第二滚轮;沿纤维束的输送方向,第一滚轮设置于最后一个光滑圆柱体的后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利赵世波孙颖焦亚男张一帆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