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9624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属于热交换器技术领域,该热交换器,包括:热源输出部,所述热源输出部用于持续输出携带热量的流体;流体输送装置,所述流体输送装置用于输送所需加热的流体;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热源输出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进口连接,所述流体输送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进口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的换热结构,由于环状的形状特性,环状中心是一个圆筒状,该圆筒状部分又与环状四面接触,该圆筒状部分也能对第一过流通道和第二过流通道内的不同热值流体进行换热。并且当第一过流腔为多环相套状时,多个环之间也能实现相互换热。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环形结构,实现了较好的换热效率。了较好的换热效率。了较好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交换器


[0001]本技术属于热交换器
,具体涉及一种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亦称为热交换器或热交换设备)是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
[0003]现有技术中,若要增加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则需要以加长换热器的长度、增加热交换器的整体体积或是增加换热器外部保温的方式进行改进。
[0004]但现有热交换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增加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时,只能单纯的增加换热器的长度、增加热交换器的整体体积或是增加换热器外部保温的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增加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时,只能单纯的增加换热器的长度、增加热交换器的整体体积或是增加换热器外部保温的方式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热交换器,包括:
[0008]热源输出部,所述热源输出部用于持续输出携带热量的流体;
[0009]流体输送装置,所述流体输送装置用于输送所需加热的流体;
[0010]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包括第一过流管,所述第一过流管体内部具有第一过流腔,所述第一过流腔的横街面为环状或多环相套状,所述第一过流腔内部设置有若干第一导热隔离片,所述第一导热隔离片沿所述第一过流腔的长度方向设置,并将所述第一过流腔内部隔成若干第一过流通道和若干第二过流通道,相邻的所述第一过流通道和所述第二过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导热隔离片导热连接,若干所述第一过流通道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一进口和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出口,若干所述第二过流通道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二进口和与外部连通的第二出口;
[0011]所述热源输出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进口连接,所述流体输送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进口连接。
[0012]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包括横截面为环状的第二过流管体,所述第二过流管体内部具有横截面为环状的第二过流腔,所述第二过流管体套设在所述第一过流管体外侧;所述第二过流腔内部设置有若干第二导热隔离片,所述第二导热隔离片沿所述第二过流腔的轴向方向设置,并将所述第二过流腔内部隔成若干第三过流通道和若干第四过流通道,相邻的所述第三过流通道和所述第四过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导热隔离片导热连接,若干所述第三过流通道的入口并联形成第三进口和与外部连通的第三出口,若干所述第四过流通道的入口并联形成第四进口和与外部连通的第四出口;
[0013]所述第三进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接,所述第四进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接。
[0014]所述第一导热隔离片的两端分别与横截面为环状的第二过流管体的两内壁连接,并且若干的所述第一导热隔离片之间相互首位相接排列。
[0015]所述第一导热隔离片为直板状或者弧形板状。
[0016]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之间导热连接;
[0017]所述第二过流通道和/或第四过流通道分布在所述第一过流管体的四周。
[0018]所述第一过流通道或所述第二过流通道的横截面为三角状、至少一边为圆弧的三角状或矩形状。
[0019]所述热源输出部和所述流体输送装置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两端;
[0020]所述热源输出部、所述流体输送装置和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工作时,所述第一过流通道和第二过流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0021]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三热交换部,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包括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导热壁,所述第一容纳腔通过所述导热壁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导热连接;
[0022]所述热源输出部通过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第一进口连接,所述流体输送装置通过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第二进口连接,其中,所述热源输出部的输出端正对所述导热壁,所述流体输送装置的输出端正对所述导热壁。
[0023]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内部具有沿第一热交换部的长度方向的通腔;
[0024]所述第三热交换部位于所述通腔内。
[0025]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流体输送管;
[0026]所述导热壁位于所述热源输出部一侧,所述流体输送装置通过所述流体输送管将所需加热的流体送入至所述导热壁上;
[0027]所述热源输出部为燃烧机,所述流体输送管为风机。
[002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出一种新的换热结构,主要采用第一热交换部进行换热,该第一热交换部包括第一过流管体,第一过流管体内具横截面为环状的第一过流腔,第一过流腔内具有第一过流通道和第二过流通道。由于环状的形状特性,环状中心是一个圆筒状,该圆筒状部分又与环状四面接触,该圆筒状部分也能对第一过流通道和第二过流通道内的不同热值流体进行换热。并且当第一过流腔为多环相套状时,多个环之间也能实现相互换热。因此本技术通过环形结构,实现了较好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一种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中C

C处的侧视的剖视图;
[0031]图3为图1中B

B处的侧视的剖视图;
[0032]图4为图1中A

A处的侧视的剖视图。
[0033]附图标记:1、热源输出部;2、流体输送装置;3、第一过流管;4、第一过流腔;5、第一导热隔离片;6、第二导热隔离片;7、第一过流通道;8、第二过流通道;9、导热壁;10、第一容纳腔;11、第二容纳腔;12、流体输送管;13、携带热量的流体;14、所需加热的流体;15、第四过流通道;16、第三过流通道;17、通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方案进行详细介绍说明。
[0035]请参考图1及图2,其示意出了本使用新型一种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该热交换器,包括:
[0036]热源输出部1,所述热源输出部1用于持续输出携带热量的流体13。该处中的热源输出部1可以是电热驱动热源或可燃物热源。例如,热源输出部1具体可以为燃烧机或电热丝。当其为电热丝时,为了获得携带热量的流体,则可以增加鼓风机对鼓吹电热丝,进而产生携带热量的流体13。当其为燃烧机时,燃烧机工作时可直接产生携带热量的流体13。
[0037]流体输送装置2,所述流体输送装置2用于输送所需加热的流体14。流体输送装置2可以是风机或泵。
[0038]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包括第一过流管3,所述第一过流管3体内部具有第一过流腔4,所述第一过流腔4的横街面为环状或多环相套状,所述第一过流腔4内部设置有若干第一导热隔离片5,所述第一导热隔离片5沿所述第一过流腔4的长度方向设置,并将所述第一过流腔4内部隔成若干第一过流通道7和若干第二过流通道8,相邻的所述第一过流通道7和所述第二过流通道8通过所述第一导热隔离片5导热连接,若干所述第一过流通道7相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输出部,所述热源输出部用于持续输出携带热量的流体;流体输送装置,所述流体输送装置用于输送所需加热的流体;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包括第一过流管,所述第一过流管体内部具有第一过流腔,所述第一过流腔的横街面为环状或多环相套状,所述第一过流腔内部设置有若干第一导热隔离片,所述第一导热隔离片沿所述第一过流腔的长度方向设置,并将所述第一过流腔内部隔成若干第一过流通道和若干第二过流通道,相邻的所述第一过流通道和所述第二过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导热隔离片导热连接,若干所述第一过流通道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一进口和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出口,若干所述第二过流通道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二进口和与外部连通的第二出口;所述热源输出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进口连接,所述流体输送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进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包括横截面为环状的第二过流管体,所述第二过流管体内部具有横截面为环状的第二过流腔,所述第二过流管体套设在所述第一过流管体外侧;所述第二过流腔内部设置有若干第二导热隔离片,所述第二导热隔离片沿所述第二过流腔的轴向方向设置,并将所述第二过流腔内部隔成若干第三过流通道和若干第四过流通道,相邻的所述第三过流通道和所述第四过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导热隔离片导热连接,若干所述第三过流通道的入口并联形成第三进口和与外部连通的第三出口,若干所述第四过流通道的入口并联形成第四进口和与外部连通的第四出口;所述第三进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接,所述第四进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隔离片的两端分别与横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拥军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秦拓非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