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钢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68377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15
一种带钢,其特征在于,带钢的化学成分及其重量百分含量为C 0.04%~0.07%,Mn 1.0%~1.30%,S≤0.003%,P≤0.018%,Si 0.08%~0.15%,Als 0.020%~0.040%,Ti 0.085%~0.105%,N≤0.0045%,Cr 0.10%~0.3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钢中Cr、C、Ti含量满足下述式1:Cr/10.1≤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钢及其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钢板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带钢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700MPa级高强汽车用大梁钢,下游深加工流程为横切、纵切、折弯、焊接等,因其为货车的承重件,为保证安全,此产品对带卷的成型性能、组织稳定性要求较高,同时因其加工要求,对热轧板卷板形质量要求也较为严格,薄规格大梁钢多为平整后交货,整体生产成本较高。
[0003]700MPa级高强汽车用大梁钢的成分设计多采用Nb、Ti微合金化,以达到强度满足且成型性能优良的目的,但添加Nb的成分设计其冶炼成本较高,且Nb的细晶强化及析出强化较Ti的作用强,特别是Nb在950℃左右将大量析出,使轧件的变形抗力急剧升高,致使精轧后机架轧制力大幅增加,不仅对薄规格板卷轧制稳定性影响较大,在生产过程中还极易发生堆、卡钢事故,且轧制力的急增易导致弯辊力补偿不足,最终形成板带双边浪缺陷,影响下游用户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钢及其生产方法,减少或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堆、卡钢事故,同时带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板形。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钢,带钢的化学成分及其重量百分含量为C 0.04%~0.07%,Mn 1.0%~1.30%,S≤0.003%,P≤0.018%,Si 0.08%~0.15%,Als 0.020%~0.040%,Ti 0.085%~0.105%,N≤0.0045%,Cr 0.10%~0.3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钢中Cr、C、Ti含量满足下述式1:Cr/10.1≤C

Ti/4≤Cr/6.5
ꢀꢀꢀꢀꢀ
式(1)。
[0006]进一步的,以面积计钢中铁素体含量为78%~88%。
[0007]一种上述带钢的生产方法,带钢热轧冷却过程采用层流冷却,层流冷却依次包括加密冷段、粗调段、精调段,所述加密冷段结束温度710~750℃,加密冷段结束后,空冷5~8S,带钢卷取温度610~650℃。
[0008]进一步的,所述层流冷却加密冷段与精调段冷却速率比为1:2~1:4。
[0009]进一步的,所述加密冷段,上集管与下集管冷却速率比为1:1.5~1:2.5;所述粗调段和精调段,上集管与下集管冷却速率为1:3~1:5。
[0010]进一步的,带钢卷取温度依据带钢厚度h调整,如果h<1.6mm,则卷取温度为630~650℃;如果1.6mm≤h<4.0mm,则卷取温度为610~630℃。
[0011]进一步的,精轧过程,弯辊力进行调整,如果带钢厚度h满足1.2≤h<1.8mm,则板卷在飞剪切尾后,降低F2~F3弯辊的弯辊力,增加F5~F7弯辊的弯辊力;如果带钢厚度h满足1.8≤h<4mm,则板卷在F1弯辊抛钢后,降低F3弯辊的弯辊力,增加F6~F7弯辊的弯辊力。
[0012]进一步的,F1~F3弯辊的弯辊力降低量为该架弯辊力设定值的7%~9%,最大不超
过250KN;F5~F7弯辊的弯辊力增加量为该架弯辊力设定值的11%~13%,最大不超过150KN。
[0013]进一步的,精轧入口温度控制在1080~1130℃,终轧温度控制在870~910℃。
[0014]本专利技术所述带钢厚度指轧制完成后的带钢成品厚度。
[0015]本专利技术所述精轧机弯辊排布为:精轧共7架轧机,各架轧机均设有弯辊系统,设计有正弯、负弯,以利于轧制过程板带的板形控制,从精轧开始至精轧结束,7架轧机的弯辊系统依次称为F1~F7弯辊。
[0016]本专利技术钢板冷却过程,所述层流冷却,其排布为:层流冷却共计18组层流冷却装置,从层流冷却开始至层流冷却结束,前4组为加密冷段,5

15组为粗调段、16

18组为精调段。
[0017]本专利技术所述化学成分设计,较常规700MPa级大梁钢,去除Nb,用Ti、Cr成分体系,同时降低Mn、C等合金。其特点在于以Cr代替部分Mn、取消价格较贵的Nb或Mo合金,依靠Ti的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来实现高强度。以Cr代Mn,促进铁素体相形成,并推迟贝氏体转变,避免上贝氏体形成,Cr的碳化物可抑制TiC尺寸增大,提高TiC的纳米析出强化效果,控制Cr、C、Ti等元素的加入量满足Cr/10.1≤C

Ti/4≤Cr/6.5公式。同时充分利用了常规热轧产线层冷线较长的特点,采用前段加密冷段快速冷却到铁素体转变的C曲线鼻尖温度附近,之后常规层冷段不开水进行较长时间空冷(5~8秒),此时铁素体相变处于峰值,铁素体相变可诱导Ti(C,N)析出,充分发挥5~10nm的Ti(C,N)析出强化效果;降低铁素体相变时的冷却速度,可降低冷却应力,改善板形质量。同时钢中铁素体含量在78~88%左右,具有优良的扩孔翻边性能,扩孔率为60~90%,保证了在成型“W”贯穿梁等较复杂翻边成型零件成型不开裂。
[0018]本专利技术所述热轧及冷却工艺设计,采用高温开轧、高温终轧的轧制方式,精轧入口温度控制在1080~1130℃,终轧温度控制在870~910℃,以降低材料在精轧区的变形抗力,实现易于轧制及板形控制。层冷流却加密冷结束温度控制在710~750℃,以促进铁素体相变,并诱导TiC析出,同时在设定冷却速率时,增强精调段的冷却速率,加密冷与精调段冷却速率设定比为1:2~1:4,以获取强度及韧性较好的针状铁素体,卷取温度采用610~650℃,保证TiC在铁素体晶内的析出量及晶粒尺寸,层冷温度高于650℃,TiC析出尺寸大,韧性差,低于610℃,TiC析出尺寸小,析出时间短,析出量不足,力学性能不能满足用户要求。610~650℃目标卷取温度控制析出的TiC,减少不同规格带来强度波动,实现钛微合金高强钢的强度性能稳定。
[0019]本专利技术薄规格板卷采用高温终轧,一是利于TiC析出,增大层流冷速,充分发挥Cr的淬透性,提高强度;二是促进轧制的稳定性,保证带卷板形质量;采用高温卷取,一是温度越高,带卷板形越好;二是薄规格卷取后冷速过快,如低温卷取,TiC析出量不足,产品性能无法满足要求,高温卷取,TiC可析出的温度区间放大、时间延长,析出量增加,强度提高。
[0020]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因薄规格轧制时间长,轧辊磨损及吸热多,轧制时易出现弯辊力补偿不足问题,常表现为板带前架次中浪、后架次双边缺陷,因此根据薄规格轧制特点,在带尾增加弯辊补偿控制功能。在一级控制程序中增设了带尾弯辊补偿功能,如果带钢厚度h满足1.2≤h<1.8mm,则板卷在飞剪切尾后,降低F2~F3弯辊的弯辊力,增加F5~F7弯辊的弯辊力;如果带钢厚度h满足1.8≤h<4mm,则板卷在F1弯辊抛钢后,降低F3弯辊的弯辊力,增加F6~F7弯辊的弯辊力。F2~F3弯辊的弯辊力降低量为该架弯辊力设定值的7%~9%,最大不超过250KN;F5~F7弯辊的弯辊力增加量为该架弯辊力设定值的11%~13%,最大不超
过150KN。实施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钢,其特征在于,带钢的化学成分及其重量百分含量为C 0.04%~0.07%,Mn 1.0%~1.30%,S≤0.003%,P≤0.018%,Si 0.08%~0.15%,Als 0.020%~0.040%,Ti 0.085%~0.105%,N≤0.0045%,Cr 0.10%~0.3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钢中Cr、C、Ti含量满足下述式1:Cr/10.1≤C

Ti/4≤Cr/6.5
ꢀꢀꢀ
式(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钢,其特征在于,以面积计钢中铁素体含量为78%~88%。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带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带钢热轧冷却过程采用层流冷却,层流冷却依次包括加密冷段、粗调段、精调段,所述加密冷段结束温度710~750℃,加密冷段结束后,空冷5~8S,带钢卷取温度610~65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流冷却加密冷段与精调段冷却速率比为1:2~1:4。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密冷段,上集管与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师可新宋晓娟张玉文翁张军马永乐高俊亮李军明吴振刚王继军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