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6125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在传统竖流沉淀池的基础上,在竖流沉淀池的上流通道上部设置聚氨酯海绵填料和松针状尼龙丝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会使污水在沉淀池的中部形成杂质悬浮层,利用杂质悬浮层对上升的颗粒进行过滤,然后再经活性炭吸附器的吸附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杂质,并经臭氧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消毒,并进入中水箱。该设备结构一体化的设计,结构紧凑,体积小、占地面积小,工程造价低。通过杂质悬浮层拦截杂质的方式,延长了不锈钢细滤网的清洗周期和活性炭吸附器的更换周期。不锈钢脚踏式清空阀排空污泥时,上部存水同时对两种生物填料进行冲洗,延长了生物填料清洗周期。运行成本低,维护管理简单。维护管理简单。维护管理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

技术介绍

[0002]ꢀ“
中水”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它既是指污水工程中的“再生水”,也是工程生产过程中的“回用水”,同样也是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水质标准可被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杂废水的总称。在日常生活中,中水常用于冲厕、灌溉、绿化、冲洗道路等,是一种可以被使用者接受且对身体无害、符合环境质量的水质。一般来说,在进行中水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通常会采用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方式,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使之达到符合人类需求标准的水质要求。
[0003]2015年4月16日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自2018年起,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安装建筑中水设备。而现有的建筑中水回用系统,因为建造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均很高(如占用有巨额价值的地下车库空间),不是因为政府强制要求设置,开发方一般都不设置,因运行成本高、管理复杂,大部分实际并不正常使用。因为政府强制要求设置的,因运行成本高、管理复杂,大部分实际并不使用。非但没有起到节约用水的目的,还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是在传统竖流沉淀池的基础上所做的改进,该设备用于日常生活优质杂排水的处理与回用,设备构造简单、运行维护简单,大大节约了运行和管理成本,使中水回用真正起到节水的目的。
[0005]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包括中水回用设备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设有毛发聚集器,所述毛发聚集器通过絮凝投药器与缓冲箱相连,所述缓冲箱与连通中心管,在所述中心管的周围,从上到下依次设有聚氨酯海绵填料和松针状尼龙丝生物填料,所述箱体的下方是漏斗形的沉淀区,所述沉淀区下方设有排污口,所述箱体内部的上方与圆柱形装置相连,所述圆柱形装置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活性炭吸附器和臭氧杀菌装置,所述臭氧杀菌装置与中水出水口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缓冲箱左右交替设有斜板,用于缓冲原水流速,与絮凝药剂充分反应。
[0008]优选的,所述中心管的下方设有反射板,使水流能均匀流到沉淀区。
[0009]优选的,所述圆柱形装置与箱体的连接部位设有竖向的不锈钢细滤网,且所述不锈钢细滤网的上方设有盖板,便于清洗或更换不锈钢细滤网。
[0010]优选的,所述排污口设有不锈钢脚踏式清空阀,便于排空沉淀区的污泥。
[0011]优选的,所述活性炭吸附器为椰壳颗粒活性炭或果壳颗粒活性炭中的一种。
[001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在传统竖流沉淀池的基础上,在竖流沉淀池的上流通道上部设置聚氨酯海绵填料和松针状尼龙丝生物填料,松针状尼龙丝生物填料供微生物挂膜附着,生物填料及形成的微生物体同时起拦截水中杂质的作用,且松针状尼龙丝生物填料为兼性微生物挂膜。通过两种填料的截留,会在沉淀池的中部形成杂质悬浮层,利用杂质悬浮层对上升的颗粒进行过滤。经两种填料和杂质悬浮层的过滤后,再经活性炭吸附器的吸附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杂质,并经臭氧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消毒,进入中水箱。该设备结构一体化的设计,结构紧凑,体积小、占地面积小,工程造价低。能够有效解决建造成本(包括隐性成本)和运行成本问题。利用杂质悬浮层拦截杂质的方式,大大延长了顶部不锈钢细滤网的清洗周期和活性炭吸附器的更换周期。通过不锈钢脚踏式清空阀,排空沉淀池时,上部存水同时对两种生物填料进行冲洗,也延长了两种生物填料的清洗周期。运行成本低,维护管理简单。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在高层公共建筑中的使用示意图。
[0016]图1、图2中:1. 毛发聚集器;2. 絮凝投药器;3. 缓冲箱;4. 中心管;5. 悬挂式弹性立体填料;6. 海绵填料;7. 沉淀区;8. 不锈钢脚踏式清空阀;9. 排污口; 10. 不锈钢细滤网;11. 盖板;12. 活性炭吸附器;13. 臭氧杀菌装置;14. 中水出水口;15. 给水管;16. 污水管;17. 中水溢流管;18. 便池;19. 洗手池;20. 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21. 中水水箱;22. 溢流水位;23. 补水水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17]现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18]实施例1
[0019]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包括中水回用设备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设有毛发聚集器,所述毛发聚集器1通过絮凝投药器2与缓冲箱3相连,所述缓冲箱3与中心管4连通,在所述中心管4的周围,从上到下依次设有聚氨酯海绵填料6和松针状尼龙丝生物填料5,所述箱体的下方是漏斗形的沉淀区7,所述沉淀区下方设有排污口9,所述箱体内部的上方与圆柱形装置相连,所述圆柱形装置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活性炭吸附器12和臭氧杀菌装置13,所述臭氧杀菌装置13与中水出水口14连通。
[0020]所述缓冲箱3左右交替设有斜板,用于缓冲原水流速,与絮凝药剂充分反应。所述中心管4的下方设有反射板,使水流能均匀流到沉淀区7。所述圆柱形装置与箱体的连接部位设有竖向的不锈钢细滤网10,且所述不锈钢细滤网10的上方设有盖板11,便于清洗或定期更换不锈钢细滤网10。所述排污口9设有不锈钢脚踏式清空阀8,便于排空沉淀区7的污泥。所述活性炭吸附器12为椰壳颗粒活性炭或果壳颗粒活性炭中的一种。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在高层公共建筑中的使用流程如下:
[0021]在高层公共建筑的每一层均设置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该层所有的洗手池及洗澡
用水均通过管道汇总到该设备。首先通过毛发聚集器1过滤掉原水中的毛发,在经过絮凝反应到达设备的箱体内部,经两层生物填料截留、不锈钢细滤网10过滤、活性炭吸附器12的吸附去除原水中的杂质,最后经臭氧杀菌装置13的杀菌消毒储存在下一层卫生间天花内的中水水箱21内,供便池18冲洗用。设备底部沉淀区7产生的污泥沉淀,由保洁人员每2~3天踩踏一下不锈钢脚踏式清空阀8排放到污水管16网。中水水箱21中设有溢流水位22、补水水位23及对应的液位传感器,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中水水箱21内水位降到补水水位23时,控制器控制开关通过给水管15进行补水;中水水箱21内中水到达溢流水位22时,通过中水溢流管17流到下一层的中水水箱,再依次流到最下层的中水水箱21;最下层中水水箱富余的中水,可供给地下车库洗车用,或流出室外供绿化用水。此时,优质杂排水全部被处理回用。
[0022]最后应说明的是:除上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水回用设备箱体,所述箱体上设有毛发聚集器,所述毛发聚集器通过絮凝投药器与缓冲箱相连,所述缓冲箱与连通中心管,在所述中心管的周围,从上到下依次设有聚氨酯海绵填料和松针状尼龙丝生物填料,所述箱体的下方是漏斗形的沉淀区,所述沉淀区下方设有排污口,所述箱体内部的上方与圆柱形装置相连,所述圆柱形装置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活性炭吸附器和臭氧杀菌装置,所述臭氧杀菌装置与中水出水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箱左右交替设有斜板,用于缓冲原水流速,与絮凝药剂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晶晶王士洋龙云良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水联天下海水淡化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