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楼建筑外部救援缓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5777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楼建筑外部救援缓降装置,包括机体本体和连接于机体本体的电机、承重机构、导向机构、止动机构,机体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压力组件和用于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搭扣,两个第二壳体对称设置于电机两侧,第二壳体通过压力组件连接第一壳体;导向机构包括阻尼轮、压紧轮和从动轮,阻尼轮套设于电机轴外部,阻尼轮和从动轮之间设有绳索并通过阻尼轮和从动轮压紧;承重机构包括U型杆和连接于U型杆上的导向轮,导向轮设置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合围成的通道中。承重机构与压紧轮相配合并与两个壳体连接,可在卡槽内横向滑动。具有可调节下降速度,可多次重复使用提高了救援的效率,易安装等特点。易安装等特点。易安装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楼建筑外部救援缓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楼建筑外部救援缓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城市化的发展使得高层建筑随处可见,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将直接威胁人身安全,面对高层建筑的逃生救援问题,我国很早就制定了《高层建筑消防管理规则》,规定宾馆饭店等建筑的各楼层宜配备安全绳或缓降器等避难救生器具。目前国内外的缓降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用:空气阻力型、液压阻力型、摩擦制动型。
[0003]空气阻力型:例如专利号为CN101559263B公开的一种救生缓降装置,主要由空气阻尼缓降机构、救生仓、救生平台、钢绳、钢绳导向调节机构、支撑底架组成,救生平台为支架结构的支撑体,其底板为支撑台面,救生平台由支撑底架支撑,救生仓位于救生平台前部,救生仓为配对的两个仓体,救生平台中带有平衡器、收放空仓机构,空气阻尼缓降机构、平衡器、收放空仓机构固定安装于救生平台后部,救生平台的一侧带有进出平台的安全门。该设计有体积大、重量大、转动机构暴露在外的不足。目前该类型缓降器处于实验阶段,尚未投入生产。
[0004]液压阻力型:例如专利号为CN102743825B公开的一种液压缓降器,主要由单向节流阀组、液压泵和绞轮组件组成,单向节流阀组固定安装在液压泵上,当液压缓降器缓降时,液压泵内部的油液从液压泵下油口流出,并通过单向节流阀组的节流孔产生阻尼作用。此类缓降器采用了易燃液压油,有爆炸隐患。
[0005]摩擦制动型:例如专利号为CN101850158B公开了一种火灾逃生装置,其中的摩擦机构包括摩擦轮、杠杆、连接绳和脚踏杆,使用时,人体踏上脚踏杆,连接着脚踏杆的连接绳连动杠杆外端着力点向下,使之撬动杠杆的安装头向上做功,使转轴偏心向上顶,使固定在转轴上的摩擦轮外周摩擦面紧顶壳体内周摩擦面,增大摩擦系数,使转轴停止旋转或者减缓旋转。该设备在缓降时摩擦材料消耗较大,随使用次数的增加安全系数逐渐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楼建筑外部救援缓降装置,机械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稳定性好。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高楼建筑外部救援缓降装置,包括机体本体和连接于机体本体的电机、承重机构、导向机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压力组件和搭扣,所述压力组件和所述搭扣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用于压紧绳索的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从动轮、压紧轮和套设于电机轴外部阻尼轮;所述压紧轮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还设有所述止动机构;所述承重机构包括U型杆和连接于U型杆上的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合围成的通道中。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两个,两个第二壳体对称连接于电机两侧,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压力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还分别预留相互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压力组件包括设有外螺纹的固定杆、与固定杆相匹配的螺帽、套设于固定杆外的弹簧、通孔帽、挡片,所述螺帽和所述通孔帽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杆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帽连接于所述螺帽,固定杆的另一端连接挡片,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通孔帽和所述螺帽之间;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预留供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安装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所述压紧轮通过第二轴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从动轮通过第一轴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阻尼轮和所述从动轮之间设有绳索并通过所述阻尼轮和所述从动轮压紧;所述压紧轮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还设有所述止动机构;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设有供绳索穿过的空隙。
[0013]进一步的,所述止动装置穿过所述空隙,所述止动装置包括刹车片、刹车杆和限位杆,弧形片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刹车杆和所述限位杆。
[0014]进一步的,所述搭扣包括阶梯块、U型环和拉杆,所述阶梯块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U型环连接所述拉杆,所述拉杆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
[0015]进一步的,所述压力组件设置为多个。
[0016]进一步的,所述电机为通过控制器控速的直流无刷伺服电机,所述电机连接通过超声波定位的速度传感器。
[0017]进一步的,所述电机还连接可充电的电池。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9]1、本技术的一种高楼建筑外部救援缓降装置,机体本体设置为独立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使用时,首先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开,可以非常便捷地将绳索穿过,绳索还经由导向机构进行夹紧和导向,之后两部分独立的壳体还通过搭扣进行刚性固定,保证救援缓降装置在滑降过程中的稳固性;
[0020]2、机体本体的两部分壳体通过压力组件相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分离状态下能够在压力组件的连接下保证两部分壳体的连接性和对位性,节约救援时间,同时还能避免壳体之间因重新组装造成的错位连接;
[0021]3、将阻尼轮设置于电机外轴,本技术在电机的基础上采用电磁阻尼原理,能使缓降者以先加速再匀速后减速直到安全下降到地面,稳定性好;
[0022]4、本技术的止动机构能使逃生者在装置出现意外情况时,通过使用紧急制动装置实现制动,控制缓降速度;
[0023]5、本技术可进行自身发电及储能,无需外加电源供电,成本更为低廉。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导向机构与绳索的配合图;
[0026]图3为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配合图;
[0027]图4为承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搭扣与机体本体的配合图;
[0029]图6为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止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9为压力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0033]其中,图中各标号为:1

阻尼轮,2

控制器,3

电池,4

刹车杆,5

压紧轮,6

刹车片,7

U型杆,8

导向轮,9

第一通道,10

从动轮,11

弹簧,12

固定杆,13

拉杆,14

第二壳体,15

绳索,16

第二轴,17

第一轴,18

电机,19、第一壳体,20

第二通道,21

螺帽,22

通孔帽,23

挡片,24

阶梯块,25...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楼建筑外部救援缓降装置,包括机体本体和连接于机体本体的电机(18)、承重机构、导向机构、止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本体包括第一壳体(19)、第二壳体(14)、压力组件和搭扣,所述压力组件和所述搭扣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9)和所述第二壳体(14),所述第一壳体(19)和所述第二壳体(14)连接用于压紧绳索(15)的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从动轮(10)、压紧轮(5)和套设于电机(18)轴外部阻尼轮(1);所述压紧轮(5)与所述第二壳体(14)之间还设有所述止动机构;所述承重机构包括U型杆(7)和连接于U型杆(7)上的导向轮(8),所述导向轮(8)设置于第一通道(9)和第二通道(20)合围成的通道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楼建筑外部救援缓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4)包括两个,两个第二壳体(14)对称连接于电机(18)两侧,所述第二壳体(14)通过所述压力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9),所述第一壳体(19)和所述第二壳体(14)还分别预留相互连通的第一通道(9)和第二通道(20);所述压力组件包括设有外螺纹的固定杆(12)、与固定杆(12)相匹配的螺帽(21)、套设于固定杆(12)外的弹簧(11)、通孔帽(22)、挡片(23),所述螺帽(21)和所述通孔帽(22)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14)和所述第一壳体(19),固定杆(12)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帽(22)连接于所述螺帽(21),固定杆(12)的另一端连接挡片(23),所述弹簧(11)设置于所述通孔帽(22)和所述螺帽(21)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楼建筑外部救援缓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李俊召安绍毅王光如张呈祥郑颢堃陈毅辉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