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双驱动耦合动态作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4978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节能双驱动耦合动态作动器,包括做功组件和蓄能组件,做功组件包括活塞杆、第一液压作动器和第二液压作动器,活塞杆设置为第一液压作动器同轴使用的活塞杆,第一液压作动器与第二液压作动器通过管道串联安装,第一液压作动器邻近活塞杆的油腔设置为第一加载缸,第二液压作动器邻近活塞杆的油腔设置为第二加载缸,蓄能组件包括第一蓄能器、第二蓄能器和两个固定架,第一蓄能器和第二蓄能器分别安装在两个固定架上方,第一蓄能器、第一液压作动器、第二蓄能器和第二液压作动器均通过管道互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对加载缸发生的微小均值力变化进行补充,从而达到总体加载力不变的功能,进而减少能耗。进而减少能耗。进而减少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双驱动耦合动态作动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作动器
,具体涉及一种节能双驱动耦合动态作动器。

技术介绍

[0002]在进行力学试验时,由于其试验力需求力值吨位非常大,试验系统的作动器若采用常规方式,即单个大液压作动器在液压油的配合及伺服控制下对试验系统提供试验力,此结构需要油缸的直径、系统阀及流量非常大,因此试验系统的经济性较差,能耗过高。
[0003]公开号为CN201779089U的一篇中国专利技术,其公开了一种一种双蓄能内、外式柱塞油缸,包括双蓄能内、外式柱塞油缸,包括外油缸、油缸盖和外柱塞杆,在外油缸与外柱塞杆之间有油缸腔,外油缸与外柱塞杆的配合处安装外柱塞密封件,所述的外柱塞杆内腔中安装内柱塞杆,外柱塞杆与内柱塞杆之间有外柱塞腔,外柱塞腔通内柱塞杆中的内输油孔,内柱塞杆中的内输油孔接甲油管经控制阀组连通1号蓄能器,油缸腔接乙油管经控制阀组连通2号蓄能器及油泵。如图6所示,其主要特点一是外柱塞杆内腔中安装内柱塞杆;二是采用1号蓄能器和2号蓄能器两组蓄能器,并且两组蓄能器的能量利用电梯下行时油缸柱塞中放出的压力油蓄存能量,全部为免费蓄能,但当电梯上行时,1号蓄能器和2号蓄能器两组蓄能器同时释放能量。
[0004]上述现有的油缸与蓄能器配合使用的方式,实现了蓄能器的能量转换的基本作用,但没有对油缸压力精准识别并保持压力控制。为了达到节能的目的,对现有结构改进,需要作动器的结构进行更改,采用两个作动器串联方式,还需要外接蓄能器进行压力补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双驱动耦合动态作动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试验系统的经济性较差、能耗过高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双驱动耦合动态作动器,包括做功组件和蓄能组件。
[0007]做功组件包括活塞杆、第一液压作动器和第二液压作动器,活塞杆设置为第一液压作动器同轴使用的活塞杆,第一液压作动器与第二液压作动器通过管道串联安装,第一液压作动器邻近活塞杆的油腔设置为第一加载缸,第二液压作动器邻近活塞杆的油腔设置为第二加载缸;
[0008]蓄能组件包括第一蓄能器、第二蓄能器和两个固定架,第一蓄能器和第二蓄能器分别安装在两个固定架上方,第一蓄能器、第一液压作动器、第二蓄能器和第二液压作动器均通过管道互相连接。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液压作动器一端连接有若干第一油腔管路,若干第一油腔管路共同连接有第一外管路,第一外管路的尾端与第一蓄能器连接。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液压作动器一端连接有若干第二油腔管路,若干第二油腔管路共同连接有第二外管路,第二外管路的尾端与第二蓄能器连接。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液压作动器和第二液压作动器之间设置有若干溢流管道。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若干溢流管道设置为溢流组件,溢流组件包括第一溢流管、第二溢流管和第三溢流管,第一溢流管的一端与第一加载缸的外腔连通,第一溢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加载缸连通,第二溢流管一端与第一加载缸内腔连通,第二溢流管另一端与第二加载缸外腔连通,第三溢流管一端与第一加载缸内腔连通,第三溢流管另一端与第二加载缸外腔连通。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溢流管邻近第二加载缸的管道上安装有负荷传感器和控制阀。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溢流管的管道上安装有压力表。
[0015]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专利技术中,通过第一加载缸加到所需要的均值,同时对第一蓄能器及第二蓄能器进行充液压油,待数值稳定后,再采用第二加载缸进行幅值的加载,由于第一加载缸与第二加载缸使用同一根活塞杆,当第二加载缸进行加载时,第一加载缸的活塞杆会进行移动,使第一加载缸的前后两腔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第一加载缸的前后两腔压力发生变化,由于使第一加载缸的前后两腔分别与第一蓄能器及第二蓄能器连接,两个蓄能器分别对第一加载缸的前后两腔的压力进行平衡,使其在活塞缸移动的情况下,前后两腔压力只发生微小变化,从而维持第一加载缸加载的均值力只发生微小的变化,同时第二加载缸对第一加载缸发生的微小均值力变化进行补充,从而达到总体加载力不变的功能,进而减少能耗;
[0017]当第一吨位作动器进行拉伸试验到达极限时,试验件在断裂瞬间,活塞会向后部高速运动,此时在第二吨位作动器的油腔内压力急剧升高,同时第二加载缸将多余的压力排至第二蓄能器,保证第二吨位作动器的安全,同时当第一吨位作动器进行反向试验时,第二吨位作动器上采用此方式保证第二吨位作动器的安全。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立体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溢流组件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中现有技术示意图。
[0024]图中:100、做功组件;110、活塞杆;120、第一液压作动器;130、第二液压作动器;140、第一加载缸;150、第二加载缸;200、蓄能组件;210、第一蓄能器;220、第二蓄能器;230、固定架;300、溢流组件;310、第一溢流管;320、第二溢流管;330、第三溢流管;340、负荷传感器;350、第一外管路;360、第二外管路;370、第一油腔管路;380、第二油腔管路;390、控制阀;391、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
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7]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双驱动耦合动态作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做功组件(100),所述做功组件(100)包括活塞杆(110)、第一液压作动器(120)和第二液压作动器(130),所述活塞杆(110)设置为所述第一液压作动器(120和所述第二液压作动器(130)同轴使用的活塞杆,所述第一液压作动器(120)与所述第二液压作动器(130)通过管道串联安装,所述第一液压作动器(120)邻近所述活塞杆(110)的油腔设置为第一加载缸(140),所述第二液压作动器(130)邻近所述活塞杆(110)的油腔设置为第二加载缸(150);蓄能组件(200),所述蓄能组件(200)包括第一蓄能器(210)、第二蓄能器(220)和两个固定架(230),所述第一蓄能器(210)和所述第二蓄能器(220)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固定架(230)上方,所述第一蓄能器(210)、所述第一液压作动器(120)、所述第二蓄能器(220)和所述第二液压作动器(103)均通过管道互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双驱动耦合动态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作动器(120)一端连接有若干第一油腔管路(370),若干所述第一油腔管路(370)共同连接有第一外管路(350),所述第一外管路(350)的尾端与所述第一蓄能器(210)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双驱动耦合动态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压作动器(130)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玉宝谷春华姬战国孙宝瑞尹廷林陈云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