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64707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集水池、预曝布水调节池、斜管初沉池、微电解池、混凝沉淀池、二次滤池、厌氧氨氧化器、反渗透装置和集水池;反渗透装置的浓水出口和反冲洗口分别通过第一回流管道和第二回流管道与厌氧氨氧化器和集水池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自动化运行程度高,运行维护简单,具有运行能耗低、处理效率高、二次污染小和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同时提高设备的持续运行能力及处理效果,并节约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效益。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工业有机废水排放到水体环境中,尤其是高浓度有机废水,存在着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对水生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环境的生态安全。
[0003]目前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主要有:物理技术(如共沉淀法,吸附法和萃取法等)和化学技术(如臭氧氧化法、焚烧法、湿式催化氧化法、光催化法等)。其中物理方法虽操作简单、运转费用低,但因对有机废水的处理不彻底而不能在工业中广泛应用。化学氧化技术则适用于各类有机废水的处理。臭氧氧化、光催化氧化等方法主要适用于浓度较低的有机物的去除;焚烧法虽可以有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但是该方法能量消耗较大,只有在COD值高于300g/L的情况下在工业上才经济可行。
[0004]传统的生物脱氮技术包括两个阶段——硝化和反硝化,硝化作用是通过硝化菌将氨氮氧化成硝酸盐氮,反硝化作用是通过反硝化菌将硝酸盐氮还原成氮气,从而达到脱氮目的。在此过程中,对碳源的需求量较高,而针对我国生活污水碳源缺乏的问题,往往需要额外投加碳源,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新型脱氮工艺有着其特有的优势,其通过厌氧氨氧化菌在缺

氧条件下利用CO2为碳源,以铵盐(NH4

N)为电子供体,亚硝酸盐(NO2
r/>N)为电子受体,生成氮气,从而达到脱氮目的。该技术的实施需要以污水中的亚硝酸盐为前提条件,通过控制氨氮与亚硝酸盐氮的含量,从而达到最佳处理效果。因此,发展高浓度、有毒、有害的有机工业废水的高效处理技术,就显得日趋紧迫和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以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关键在于:包括格栅集水池、预曝布水调节池、斜管初沉池、微电解池、混凝沉淀池、二次滤池、厌氧氨氧化器、反渗透装置和集水池;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浓水出口和反冲洗口分别通过第一回流管道和第二回流管道与所述厌氧氨氧化器和所述集水池连通;
[0007]所述厌氧氨氧化器包括第一池体,所述第一池体中竖向设有多根支架,多根所述支架呈阵列分布在所述池体中,所述支架从上至下均匀设有多个生物填料骨架,所述第一池体中从上至下设有多个环形曝气管(58),多个环形曝气管(58)管道连接同一个曝气风机,所述池体顶部设有加料装置,所述池体底部设有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所述池体的内池壁设有加热器。该方案的效果是将原水依次通过格栅集水池、预曝布水调节池、斜管初沉池去除废水中的泥沙及悬浮物,水质调节后进入微电解池,通过原电池反应对有机物进行催化降解,再利用微电解反应产生的铁离子与碱反应形成进一步铁的氢氧化物沉淀对废水
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去除,同时在该区域内隔出一部分区域作为气浮区,通过气浮作用去除铁混凝体形成的浮渣,再通过厌氧氨氧化器可以避免污水中的有机碳源和NO2
‑‑
N对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产生抑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能进一步提高总氮去除率。
[0008]优选的,多个所述环形曝气管(58)同轴心线设置,所述环形曝气管(58)周长从上至下逐步增大。
[0009]优选的,所述生物填料骨架为镂空结构的盘状骨架以及设置在盘状骨架上的网状盘面,所述网状盘面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外层为好氧亚硝化化菌,内层为厌氧氨氧化菌。该方案的效果是生物填料能够提高氧气利用率,同时能够很好的富集生长缓慢的厌氧氨氧化细菌,加快反应器的启动。
[0010]优选的,所述混凝沉淀池包括第三池体,所述第三池体中通过竖向隔板分为混凝区和气浮区,所述混凝区与所述微电解池连通,所述气浮区与二次滤池连通,混凝区和气浮区的下部连通,所述气浮区底部设有曝气管(58),所述气浮区的顶部设有水平导轨,所述水平导轨上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中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水平伸出固套有驱动齿轮,沿着所述水平导轨的长度方向设有条形齿条,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条形齿条啮合,所述滑块上设有集渣兜(59)。该方案的效果是通过混凝池后设置气浮而不用沉淀,能快速的去除水中的铁的氢氧化物及悬浮胶体,效率和速度更优。
[0011]优选的,所述二次滤池包括第二池体,所述第二池体中从上至下设有粗砂层、细砂层、活性炭层。该方案的效果是去除水中COD,极大地避免了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进程的不利影响,提高厌氧氨氧化的处理效果。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池体底部开设有污泥口,所述第一回流管道上设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两阀口分别与所述污泥口和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浓水出口连通,所述三通阀的另一阀口连接污泥管,位于所述三通阀与所述反渗透装置之间的第一回流管道上设有第一回流泵。该方案的效果是通过膜作用实现泥水分离,浓缩液部分回流至厌氧反应器维持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部分外排至污泥浓缩工段进行处理。
[0013]优选的,所述第二回流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集水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二回流管道设有第二回流泵。该方案的效果是利用集水池中滤液间隔时段反冲清洗反渗透装置中膜组件,保证反渗透装置的正常运行。
[0014]优选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加热器,pH传感器,曝气风机、温度传感器和加料装置。该方案的效果是可以自动控制控制投加机构和曝气风机的运行,确保该反应器中的溶解氧浓度和pH控制在适宜氨氧化菌生长的条件下,限制亚硝化菌的代谢活动。
[0015]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系统,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自动化运行程度高,运行维护简单,通过混凝池后设置气浮而不用沉淀,能快速的去除水中的铁的氢氧化物及悬浮胶体,效率和速度更优,在厌氧氨氧化器前设置二次滤池,有利于确保厌氧氨氧化器进水水质的稳定性,可以避免污水中的有机碳源和NO2
‑‑
N对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产生抑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能进一步提高总氮去除率,无需投加碳源,加快反应器的启动,具有运行能耗低、处理效率高、二次污染小和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同时提高设备的持续运行能力及处理效果,并节约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厌氧氨氧化器的俯视图;
[0018]图3为生物填料骨架的结构;
[0019]图4为图1中混凝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
[0021]实施例1
[0022]如图1所示,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包括格栅集水池、预曝布水调节池2、斜管初沉池3、微电解池4、混凝沉淀池、二次滤池、厌氧氨氧化器、反渗透装置8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集水池(1)、预曝布水调节池(2)、斜管初沉池(3)、微电解池(4)、混凝沉淀池、二次滤池、厌氧氨氧化器、反渗透装置(8)和集水池(9);所述反渗透装置(8)的浓水出口和反冲洗口分别通过第一回流管道(10)和第二回流管道(11)与所述厌氧氨氧化器和所述集水池(9)连通;所述厌氧氨氧化器包括第一池体(71),所述第一池体(71)中竖向设有多根支架(72),多根所述支架(72)呈阵列分布在所述第一池体(71)中,所述支架(72)从上至下均匀设有多个生物填料骨架(73),所述第一池体(71)中从上至下设有多个环形曝气管(58)(74),多个环形曝气管(58)(74)管道连接同一个曝气风机(76),所述第一池体(71)顶部设有加料装置(77),所述第一池体(71)底部设有pH传感器(78),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池体(71)的内池壁设有加热器(7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环形曝气管(58)(74)同轴心线设置,所述环形曝气管(58)(74)周长从上至下逐步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填料骨架(73)为镂空结构的盘状骨架(731)以及设置在盘状骨架(731)上的网状盘面(732),所述网状盘面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外层为好氧亚硝化化菌,内层为厌氧氨氧化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沉淀池包括第三池体(51),所述第三池体(51)中通过竖向隔板分为混凝区(52)和气浮区(53),所述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馨悦骆坚平裴仁平侯蒙蒙郭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泷涛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