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体组件、涡旋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3642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泵体组件、涡旋压缩机,其中的泵体组件,包括上支架、曲轴、动涡旋盘、静涡旋盘,所述上支架套装于所述曲轴的外周,所述曲轴上构造有中心油道,所述上支架上构造有储油腔,所述中心油道能够将压缩机机壳底部油池中的润滑油输送至所述储油腔内,还包括泵油组件,所述上支架上还构造有第一输油通道,所述泵油组件能够将所述储油腔内的润滑油经由所述第一输油通道输送至所述动涡旋盘与所述静涡旋盘的摩擦位置。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单独设置所述泵油组件,将所述储油腔内的润滑油泵送至所述摩擦位置,从而保证了所述泵体组件中的摩擦副能够被充分润滑,从而提升压缩机的整机性能及系统可靠性,同时也能够降低压缩机的运行噪音。行噪音。行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泵体组件、涡旋压缩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压缩机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泵体组件、涡旋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涡旋压缩机主要由静涡旋盘、动涡旋盘、上支架、下支架、十字滑环和曲轴六大件组成组成,为了保证压缩机能够稳定可靠运行,各零部件间的摩擦副必须得到有效润滑,尤其是压缩机动静涡旋盘之间产生的所有摩擦副,原因是:1、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动、静涡旋盘端面摩擦副面积占比最大,动静盘受径向、轴向、切向气体力多个力作用,依靠油膜来润滑及密封,致使动静盘是否得到有效润滑至关重要;2、从实际售后异常机解剖角度,异常机的问题大概率是动静盘出现异常问题,动静盘异常大多数表现为缺油,二者端面及齿顶齿底出现大面积磨损,动盘磷化层脱落,严重时动盘端面整体会减薄几百个微米。综上两点,确保动静盘之间的摩擦副润滑良好,压缩机大概率能够稳定可靠运行。要想动静盘得到有效润滑,二者端面及形成的腔体内的冷冻油(也即润滑油)就要足够多,但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冷媒进入腔体压缩机与足够多的润滑油充分混合,排出压缩机进入多联机系统进行制冷制热循环,带油率增大,再加上长连接管,润滑油无法回流到压缩机内部,会造成压缩机单机内部缺油,各个摩擦副不能得到良好润滑,压缩机出现异常,从而系统整机性能、噪音和可靠性不满足要求。
[0003]涡旋压缩机是利用油泵进行供油,在电机的驱动下,曲轴带动油泵旋转并吸油,润滑油沿着曲轴轴向通孔向上运动,到达曲轴顶部,润滑油润滑动盘轴承,进入背压腔,背压腔油池被充满后,润滑油分两路运动:一路进入腔体,润滑动静涡旋盘,一路沿着上支架内部设有的径向通道回流到钣金件中,从而回到压缩机底部油池当中(图中绿色箭头所示),如此循环,保证压缩机内油量充足。下图1是涡旋压缩机内部油路图。
[0004]压缩机相当于整个制冷系统中的心脏部位,压缩机是否可靠决定匹配系统的寿命和性能指标。压缩机供油量与油循环率对单机和系统匹配的性能、噪音及可靠性的影响已成为行业内竞争的关键技术参数,压缩机在高频运行下,增加动静盘端面及内部的油量同时降低压缩机油循环率可大大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现象一:随着压缩机转速增加,动静盘相对运动速度较快,端面与腔体内部温度较高,要更多润滑油进行大面积润滑,同时带走压缩腔内大量的热量,使得动静盘之间的摩擦副润滑良好并减小动静盘的变形量,压缩机稳定可靠运行。现象二:足够多的润滑油与冷媒充分混合排出压缩机体外,造成润滑油流失,压缩机磨损异常,其次进入系统中油会影响冷凝器合和蒸发器的换热,造成系统整机能力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泵体组件、涡旋压缩机,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的动涡旋盘与静涡旋盘的润滑不充分,导致压缩机整机性能、噪音和可靠性不满足要求的不足。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包括上支架、曲轴、动涡旋盘、静涡
旋盘,所述上支架套装于所述曲轴的外周,所述曲轴上构造有中心油道,所述上支架上构造有储油腔,所述中心油道能够将压缩机机壳底部油池中的润滑油输送至所述储油腔内,还包括泵油组件,所述上支架上还构造有第一输油通道,所述泵油组件能够将所述储油腔内的润滑油经由所述第一输油通道输送至所述动涡旋盘与所述静涡旋盘的摩擦位置。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油组件包括旋转驱动件、活塞杆,所述旋转驱动件套装于所述曲轴上以跟随所述曲轴的旋转而旋转,所述第一输油通道包括第一油道,所述活塞杆的一端插装于所述第一油道内,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驱动件连接,所述活塞杆能够在所述旋转驱动件旋转时被所述旋转驱动件驱动沿着所述第一油道的延伸方向往复直线运动,以将所述储油腔内的润滑油吸入所述第一输油通道中,并将进入所述第一输油通道中的润滑油压入所述摩擦位置。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驱动件包括连接盘以及处于所述连接盘朝向所述上支架一侧的凸缘,在所述连接盘的周向方向上,所述凸缘的高度在预设最大高度与预设最小高度之间圆滑变化,所述旋转驱动件通过所述连接盘与所述曲轴套接,所述活塞杆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凸缘朝向所述上支架的第一端面连接。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塞杆的所述另一端上构造有滑槽,所述第一端面处于所述滑槽内。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滑槽与所述凸缘之间设有滑动部件。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盘上构造有排油孔;和/或,所述连接盘上设置有平衡块。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体组件还包括活塞杆固定架,其与所述上支架固定连接,其上构造有通孔,所述活塞杆穿行于所述通孔内且能够沿着所述通孔的轴向移动;和/或,所述活塞杆的所述一端套装有密封圈。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输油通道还包括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第二油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储油腔连通,且所述第二油道中设置有第一单向阀,以保证所述储油腔中的润滑油单向进入所述第一输油通道中。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输油通道还包括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第三油道的另一端与所述静涡旋盘上具有的第二输油通道连通。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油道中设置有第二单向阀,以保证所述第一输油通道中的润滑油单向进入所述第二输油通道中;和/或,所述第二输油通道与缓冲空间连通,所述缓冲空间为所述压缩机机壳的顶部与所述静涡旋盘之间的空间。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支架上还构造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中设有气液分离部件,所述缓冲空间中的混合气流能够进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并在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作用下实现润滑油与冷媒气流的分离,分离后的气流经由所述压缩机机壳的排气口排出。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支架上还构造有第三输油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中分离出的润滑油能够经由所述第三输油通道进入所述储油腔。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包括滤网组件、气管,所述滤网组件、气管分别处于所述冷媒气流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与下游,所述气管的进气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口高度。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泵体组件、涡旋压缩机,通过单独设置所述泵油组件,将所述储油腔内的润滑油泵送至所述摩擦位置,从而保证了所述泵体组件中的摩擦副能够被充分润滑,从而提升压缩机的整机性能及系统可靠性,同时也能够降低压缩机的运行噪音。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泵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3为图1中的旋转驱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的一种结构示意;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活塞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滤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体组件,包括上支架(1)、曲轴(2)、动涡旋盘(3)、静涡旋盘(4),所述上支架(1)套装于所述曲轴(2)的外周,所述曲轴(2)上构造有中心油道(21),所述上支架(1)上构造有储油腔(11),所述中心油道(21)能够将压缩机机壳(100)底部油池中的润滑油输送至所述储油腔(11)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泵油组件,所述上支架(1)上还构造有第一输油通道,所述泵油组件能够将所述储油腔(11)内的润滑油经由所述第一输油通道输送至所述动涡旋盘(3)与所述静涡旋盘(4)的摩擦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油组件包括旋转驱动件(51)、活塞杆(52),所述旋转驱动件(51)套装于所述曲轴(2)上以跟随所述曲轴(2)的旋转而旋转,所述第一输油通道包括第一油道(61),所述活塞杆(52)的一端插装于所述第一油道(61)内,所述活塞杆(52)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驱动件(51)连接,所述活塞杆(52)能够在所述旋转驱动件(51)旋转时被所述旋转驱动件(51)驱动沿着所述第一油道(61)的延伸方向往复直线运动,以将所述储油腔(11)内的润滑油吸入所述第一输油通道中,并将进入所述第一输油通道中的润滑油压入所述摩擦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件(51)包括连接盘(511)以及处于所述连接盘(511)朝向所述上支架(1)一侧的凸缘(512),在所述连接盘(511)的周向方向上,所述凸缘(512)的高度在预设最大高度与预设最小高度之间圆滑变化,所述旋转驱动件(51)通过所述连接盘(511)与所述曲轴(2)套接,所述活塞杆(52)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凸缘(512)朝向所述上支架(1)的第一端面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52)的所述另一端上构造有滑槽(521),所述第一端面处于所述滑槽(521)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521)与所述凸缘(512)之间设有滑动部件(513)。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盘(511)上构造有排油孔(514);和/或,所述连接盘(511)上设置有平衡块(515)。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体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远航徐嘉刘雷曲成林蒋云鹏杨诚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