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丰伟专利>正文

一种杨田头菇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63607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杨田头菇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菌种接种在母种培养基,得到母种;将重量百分比为3%~5%的母种接种在栽培培养料中,得到原种;将重量百分比为3%~5%的原种接种在栽培培养料中,得到栽培种;将重量百分比为5%~8%的栽培种接种在装有栽培培养料的菌袋,菌丝长出至布满菌袋;将布满菌丝的菌袋覆上无菌腐殖土;覆上无菌腐殖土后20~30天菌丝布满覆土层,待菌丝扭结成菌索状,调整温差10℃~15℃度,菌索变成蕾后,温度18℃~25℃;出现原基后,在温度为13℃~25℃或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75%~85%、光照500~800勒克斯、通风、CO2≤10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杨田头菇栽培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杨田头菇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田头菇属(Agrocybe)是一种近年新开发的珍稀食用菌,它既有很高的商品价值,又有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并以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及特殊的药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田头菇俗名杨树菇、柳蘑、柳松茸、茶树菇、茶薪菇、柳菌、柳环菌、柱状环锈伞等。盖肥柄脆,气味清香,鲜美可口。
[0003]对田头菇的遗传特征和生活史的研究,德国F.Zadrazil等(1989),R.Marmcisse等(1989)以及日本善如寺厚(1986)等均提出,杨树菇为异宗结合四极性真菌,但存在单核结实现象。国内丁文奇(1984,1987)、张引芳等(1995)的研究证实,杨树菇的担子上只着生两个担孢子,担孢子萌发的菌丝具有锁状联合且自交可孕,与典型的异宗结合真菌有所不同。杨树菇的菌丝可形成无性孢子,因而在其生活史中除有性生殖循环之外,还存在无性生殖循环过程。
[0004]目前,该杨田头菇并未进行规模化、商业化栽培生产,这可能与缺少优良菌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系统化研究具有密切关系。
[0005]因此,需要一种杨田头菇栽培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杨田头菇栽培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杨田头菇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1)将菌种接种在母种培养基,其中菌种与母种培养基的重量比为1:80~1:100,培养在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12~18天,得到母种;
[0009]2)将重量百分比为3%~5%的母种接种在栽培培养料中,培养在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50~60天,得到原种;
[0010]3)将重量百分比为3%~5%的原种接种在栽培培养料中,培养在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50~60天,得到栽培种;
[0011]4)将重量百分比为5%~8%的栽培种接种在装有栽培培养料的菌袋,培养在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为40%~65%、避光且通风的条件下培养50~60天,菌丝长出至布满菌袋;
[0012]5)将布满菌丝的菌袋覆上无菌腐殖土,无菌腐殖土的厚度为2~3cm;
[0013]6)覆上无菌腐殖土后20~30天菌丝布满覆土层,待菌丝扭结成菌索状,调整温差10℃~15℃度,菌索变成蕾后,温度为18℃~25℃,5~7天,出现原基;
[0014]7)原基出现后,在温度为13℃~25℃或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75%~85%、光照500~800勒克斯、通风、CO2≤1000
×
10
‑6条件下培养10天,当子实体菌盖尚未充分展开,
菌膜未破,孢子未释放时采收子实体。
[0015]具体的是,所述母种培养基的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比例为:去皮马铃薯块的汁水180g~300g,葡萄糖15g~20g,磷酸二氢钾0.5g~3g,硫酸镁0.5g~3g,微量元素水溶肥料0.5g~2.0g,琼脂15g~25g,水1000ml,pH值为6~7。
[0016]具体的是,所述栽培培养料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比例为:杂木屑30%、棉籽壳10%、玉米芯40%,麸皮或米糠19%、石膏粉l%;再以料水比为1:1.8~1:2.3的比例加入水。
[0017]具体的是,所述栽培培养料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比例为:杂木屑30%、棉籽壳19%、玉米芯40%、麸皮或米糠8%、玉米粉2%、石膏粉1%;再以料水比为1:1.8~1:2.3的比例加入水。
[0018]具体的是,所述栽培培养料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比例为:杂木屑30%、棉籽壳30%、玉米芯20%、麸皮或米糠19%、石膏粉1%,再以料水比为1:1.8~1:2.3的比例加入水。
[0019]具体的是,所述步骤1)、2)、3)和4)中的温度为25℃。
[0020]具体的是,所述步骤1)中菌种的直径大小为0.3cm~0.5cm。
[0021]具体的是,所述母种培养基的原料中还加有杨木屑浸出液,杂木屑中以杨木屑含有80%以上。
[0022]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专利技术中培育出的菌丝浓白粗壮、管理粗放、抗杂菌能力强;能够适应于多种培养料栽培,养分转化率一次可达80%;此外,杨田头菇栽培的母种培养基,生长力强于其他培养基,大大提高了杨田头菇的生长速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现在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4]一种杨田头菇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5]1)将菌种接种在母种培养基,其中菌种与母种培养基的重量比为1:80~1:100,培养在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12~18天,得到母种,其中菌种的直径大小为0.3cm~0.5cm;
[0026]2)将重量百分比为3%~5%的母种接种在栽培培养料中,培养在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50~60天,得到原种;
[0027]3)将重量百分比为3%~5%的原种接种在栽培培养料中,培养在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50~60天,得到栽培种;
[0028]4)将重量百分比为5%~8%的栽培种接种在装有栽培培养料的菌袋,培养在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为40%~65%、避光且通风的条件下培养50~60天,菌丝长出至布满菌袋;
[0029]5)将布满菌丝的菌袋覆上无菌腐殖土,无菌腐殖土的厚度为2~3cm;
[0030]6)覆上无菌腐殖土后20~30天菌丝布满覆土层,待菌丝扭结成菌索状,调整温差10℃~15℃度,菌索变成蕾后,温度为18℃~25℃,5~7天,出现原基;
[0031]7)出现原基后,在温度为13℃~25℃或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75%~85%、光照500~800勒克斯、通风、CO2≤1000
×
10
‑6条件下培养10天,当子实体菌盖尚未充分展开,
菌膜未破,孢子未释放时采收子实体。
[0032]母种培养基的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比例为:去皮马铃薯块的汁水180g~300g,葡萄糖15g~20g,磷酸二氢钾0.5g~3g,硫酸镁0.5g~3g,微量元素水溶肥料0.5g~2.0g,琼脂15g~25g,水1000ml,pH值为6~7;母种培养基的原料中还加有杨木屑浸出液,杂木屑中以杨木屑含有80%以上。
[0033]栽培培养料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比例为:杂木屑30%、棉籽壳10%、玉米芯40%,麸皮或米糠19%、石膏粉l%;再以料水比为1:1.8~1:2.3的比例加入水。
[0034]栽培培养料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比例为:杂木屑30%、棉籽壳19%、玉米芯40%、麸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杨田头菇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菌种接种在母种培养基,其中菌种与母种培养基的重量比为1:80~1:100,培养在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12~18天,得到母种;2)将重量百分比为3%~5%的母种接种在栽培培养料中,培养在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50~60天,得到原种;3)将重量百分比为3%~5%的原种接种在栽培培养料中,培养在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50~60天,得到栽培种;4)将重量百分比为5%~8%的栽培种接种在装有栽培培养料的菌袋,培养在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为40%~65%、避光且通风的条件下培养50~60天,菌丝长出至布满菌袋;5)将布满菌丝的菌袋覆上无菌腐殖土,无菌腐殖土的厚度为2~3cm;6)覆上无菌腐殖土后20~30天菌丝布满覆土层,待菌丝扭结成菌索状,调整温差10℃~15℃度,菌索变成蕾后,温度为18℃~25℃,5~7天,出现原基;7)原基出现后,在温度为13℃~25℃或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75%~85%、光照500~800勒克斯、通风、CO2≤1000
×
10
‑6条件下培养10天,当子实体菌盖尚未充分展开,菌膜未破,孢子未释放时采收子实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杨田头菇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种培养基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丰伟赵永军管仁钊
申请(专利权)人:王丰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