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丝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09022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纺丝组件,包括壳体和由下而上设置在壳体内的喷丝板、第一滤网、下过流板、砂杯、上过流板、过流盖和锁紧盖,砂杯内填充有金属砂,壳体包括主壳体、至少一对倒L形挡件、至少一对限定块、挡圈和底座,主壳体下部设有至少一对定位槽,挡件与限定块嵌设在定位槽内且挡件部分穿出主壳体内壁,挡圈卡设在主壳体内且挡圈将定位槽封盖,底座固定于主壳体底部并将挡圈遮盖,底座内侧部延伸入主壳体内腔进而与主壳体内壁形成台阶部,第一滤网边缘压接在挡件穿出主壳体的部分上,喷丝板边缘压接在挡件与台阶部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喷丝板的可拆卸安装,便于喷丝板的单独更换,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满足细旦POY丝纺丝要求。求。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纺丝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纺丝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纺丝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聚酯长丝生产主要是40D以上规格产品,纺丝组件容腔较大,如果利用现有组件生产细旦长丝,熔体在容腔滞留时间长、降解严重,生产中断丝频繁,无法正常生产。另现有的纺丝组件在更换喷丝板时,需要先将其他部件拆卸取出后才能进行更换,更换完毕,再重新进行组装,更换步骤繁琐,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纺丝组件,实现了喷丝板的可拆卸安装,便于喷丝板的单独更换,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满足了细旦POY丝的纺丝要求。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纺丝组件,包括壳体和由下而上设置在壳体内的喷丝板、第一滤网、下过流板、砂杯、上过流板、过流盖和锁紧盖,所述砂杯内填充有金属砂,所述壳体包括主壳体、至少一对倒L形挡件、至少一对限定块、挡圈和底座,所述主壳体下部设有至少一对定位槽,所述挡件与限定块一一对应嵌设在定位槽内且挡件部分穿出主壳体内壁,所述挡圈卡设在主壳体内且挡圈将定位槽封盖,所述底座固定于主壳体底部并将挡圈遮盖,所述底座内侧部延伸入主壳体内腔进而与主壳体内壁形成台阶部,所述第一滤网边缘压接在挡件穿出主壳体的部分上,所述喷丝板边缘压接在挡件与台阶部之间。
[0006]所述限定块贴合设置在挡件外圈。
[0007]所述主壳体底面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定位槽包括由凹槽上底面凹陷形成的A槽部和与A槽部垂直连通的B槽部。
[0008]所述凹槽环形侧壁凸起形成若干对凸缘,所述挡圈抵接在凹槽上底面与凸缘之间。
[0009]所述挡圈上设有使凸缘通过的缺口。
[0010]所述底座上表面凹陷形成使凸缘卡入的卡槽。
[0011]所述喷丝板边缘与台阶部间抵压有密封垫。
[0012]所述喷丝板直径为69.8

70.2mm,所述喷丝板上圆周均布有一圈喷丝孔,所述喷丝孔出料口的直径为0.178

0.182mm。
[0013]所述壳体外径为103.9

104.1mm,壳体高度为129.9

130.1mm。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挡圈和限定块固定挡件,通过挡件的设置抵接第一滤网,通过底座压接喷丝板,实现了喷丝板的可拆卸安装,便于喷丝板的单独更换,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缩小喷丝板及相应的纺丝组件其他部件,减小纺丝组件的内部空间,达到提升组件纺丝压力、改善熔体均匀性的效果,满足了细旦POY丝的纺丝生产要求。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喷丝板喷丝孔的分布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壳体的部分爆炸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主壳体的部分立体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壳体取下底座后的部分立体图。
[0020]图中:壳体1、主壳体11、凸缘111、挡件12、限定块13、挡圈14、缺口141、底座15、卡槽151、台阶部16、凹槽17、定位槽18、A槽部181、B槽部182、紧固件19、喷丝板2、喷丝孔21、密封垫22、第一滤网3、下过流板4、A铝垫41、砂杯5、第二滤网51、第三滤网52、B铝垫53、金属砂54、压砂网55、立式铝垫56、上过流板6、过流盖7、锁紧盖8。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2]如图1~图5所示,一种纺丝组件,包括壳体1和由下而上设置在壳体1内的喷丝板2、第一滤网3、下过流板4、砂杯5、上过流板6、过流盖7和锁紧盖8,所述砂杯5内填充有金属砂54,上述部件为纺丝组件的常规组件,具体安装结构属于现有技术,不作详述。
[0023]所述壳体1包括主壳体11、至少一对倒L形挡件12、至少一对限定块13、挡圈14和底座15,所述主壳体11下部设有至少一对定位槽18,所述挡件12与限定块13一一对应嵌设在定位槽18内且挡件12部分穿出主壳体11内壁,所述挡圈14卡设在主壳体11内且挡圈14将定位槽18封盖,所述底座15固定于主壳体11底部并将挡圈14遮盖,所述底座15内侧部延伸入主壳体11内腔进而与主壳体11内壁形成台阶部16,所述第一滤网3边缘压接在挡件12穿出主壳体11的部分上,所述喷丝板2边缘压接在挡件12与台阶部16之间。
[0024]所述限定块13贴合设置在挡件12外圈。所述主壳体11底面凹陷形成凹槽17,所述定位槽18包括由凹槽17上底面凹陷形成的A槽部181和与A槽部181垂直连通的B槽部182。限定块13和挡件12横截面均呈环形,挡件12的水平部穿过B槽部182,挡件12的竖直部卡入A槽部181内,限定块13卡入A槽部181内并与挡件12的竖直部贴合。由于挡件12呈倒L形,不易进行安装,因此通过上述设置,先将挡件12放入A槽部181内,然后再放入限定块13,在放入限定块13时,限定块13挤压推动挡件12使挡件12的水平部逐渐穿出B槽部182,利用限定块13将挡件12固定在定位槽18内。通过挡件12将第一滤网3阻挡,更换喷丝板2时,不会影响已安装好的其他部件,有利于快速更换,提高生产效率。
[0025]所述凹槽17环形侧壁凸起形成若干对凸缘111,凸缘111与凹槽17上表面间隔一定距离,所述挡圈14抵接在凹槽17上底面与凸缘111之间。所述挡圈14上设有使凸缘111通过的缺口141。安装挡圈14时,先将缺口141对准凸缘111,使凸缘111通过缺口141,然后旋转挡圈14使缺口141与凸缘111交错开。通过挡圈14将挡件12、限定块13限位在定位槽18内,实现挡件12的稳定安装,进而能够只拆卸底座15,就可进行喷丝板2更换。
[0026]所述底座15上表面凹陷形成使凸缘111卡入的卡槽151。通过凸缘111和卡槽151的卡入配合具有定位安装底座15的作用。
[0027]所述底座15通过紧固件19固定至主壳体11,所述紧固件19穿过底座15、挡圈14拧紧至主壳体11。紧固件19为螺丝。
[0028]所述喷丝板2边缘与台阶部16间抵压有密封垫22,密封垫22为铝密封垫。
[0029]所述喷丝板2直径为69.8

70.2mm,所述喷丝板2上圆周均布有一圈喷丝孔21,所述喷丝孔21出料口的直径为0.178

0.182mm。所述壳体1外径为103.9

104.1mm,壳体1高度为129.9

130.1mm。喷丝板2直径缩小,相应的纺丝壳体1及其他部件同样进行缩小,纺丝壳体1内部空间变小,有利于提升纺丝组件的纺丝压力,改善熔体均匀性,以满足细旦POY丝的生产需求。
[0030]所述砂杯5内腔与下过流板4连通,所述砂杯5内腔内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纺丝组件,包括壳体(1)和由下而上设置在壳体(1)内的喷丝板(2)、第一滤网(3)、下过流板(4)、砂杯(5)、上过流板(6)、过流盖(7)和锁紧盖(8),其特征在于:所述砂杯(5)内填充有金属砂(54),所述壳体(1)包括主壳体(11)、至少一对倒L形挡件(12)、至少一对限定块(13)、挡圈(14)和底座(15),所述主壳体(11)下部设有至少一对定位槽(18),所述挡件(12)与限定块(13)一一对应嵌设在定位槽(18)内且挡件(12)部分穿出主壳体(11)内壁,所述挡圈(14)卡设在主壳体(11)内且挡圈(14)将定位槽(18)封盖,所述底座(15)固定于主壳体(11)底部并将挡圈(14)遮盖,所述底座(15)内侧部延伸入主壳体(11)内腔进而与主壳体(11)内壁形成台阶部(16),所述第一滤网(3)边缘压接在挡件(12)穿出主壳体(11)的部分上,所述喷丝板(2)边缘压接在挡件(12)与台阶部(16)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定块(13)贴合设置在挡件(12)外圈。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1)底面凹陷形成凹槽(17),所述定位槽(18)包括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洪黄立刚顾日强李军伟王宝健平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