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00749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该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包括:养殖缸、供水管、排水管和供水池;养殖缸上具有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第一排水口处设有第一排水阀门,第二排水口与排水管连通;供水管的一端位于供水池内,另一端延伸至养殖缸的缸口处并且设有供水阀门;排水管具有三个管口,其中一个管口与第二排水口连通,另一个管口延伸至供水池并且设有第二排水阀门,再一个管口处设有第三排水阀门;供水池中存有向养殖缸供给的水体。该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能够实现流水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和半静态养殖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以降低多种模式养殖成本以及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人员的劳动强度。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生生物养殖设备
,特别是涉及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水生生物的养殖过程中,水质指标良好是水生生物养殖的关键。其中,根据水生生物养殖过程中对水体更换要求的不同,分为流水养殖、循环水养殖和半静态养殖这三种不同模式的养殖。
[0003]由于上述三种水生生物养殖模式中对水体更换的要求不同,例如流水养殖过程中要求水体更换中的水流供给稳定、排水流畅,循环水养殖过程要求水体可进行循环供给更换,而半静态养殖则是要求对水体采用定期更换的方式。因此,针对三种水生生物养殖模式要求的不同,通常会预先配置不同的养殖设备以分别用于不同模式下的水生生物养殖。
[0004]然而,如果通过配置不同的养殖设备进行不同模式下的养殖实验操作,会由于针对不同的养殖模式分别购置设备,而直接增加实验成本。同时,水生生物实验研究中因不同生长阶段需要造成的养殖设备更换,迫使实验人员对水生生物进行不同养殖设备之间的反复转移以及水体更换,既费时费力,增加驯养时间,有可能在水生生物的转移过程中因养殖环境的变化,例如水质参数变化,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当前采用不同养殖设备分别进行水生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养殖时存在的成本高和费时费力问题,提供一种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
[0006]一种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包括:养殖缸、供水管、排水管和供水池;
[0007]所述养殖缸上具有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所述第一排水口处设有第一排水阀门,所述第二排水口与所述排水管连通;所述供水管的一端位于所述供水池内,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养殖缸的缸口处并且设有供水阀门;所述排水管具有三个管口,其中一个管口与所述第二排水口连通,另一个管口延伸至所述供水池并且设有第二排水阀门,再一个管口处设有第三排水阀门;所述供水池中存有向所述养殖缸供给的水体。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水口在所述养殖缸上的开设高度与所述养殖缸内的水体高度相等。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养殖缸内设有引水管;所述引水管的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排水口连通,所述引水管的第二管口延伸至所述养殖缸内水体高度以下的位置。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水管还具有第三个管口;所述引水管的第三管口位于所述引水管中第一管口和所述养殖缸中缸口之间的位置。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口开设在所述养殖缸中靠近缸底的位置。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水阀门位于所述养殖缸的缸口上方位置,以射流的方式向所述养殖缸供水。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水池通过下隔断被划分为沉淀区、过滤区和蓄水区;所述排水管中设有第二排水阀门的管口位于所述沉淀区,所述供水管位于所述蓄水区,所述过滤区位于所述沉淀区和所述蓄水区之间。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水池上设有第一排污口、第二排污口和第三排污口;其中,所述第一排污口位于所述沉淀区,并且靠近所述排水管的管口对应区域;所述第二排污口位于所述过滤区,并且靠近所述过滤区的下游区域;所述第三排污口位于所述蓄水区,并且靠近所述蓄水区的上游区域。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区内设有上隔断,将所述过滤区分为第一过滤区和第二过滤区,并且所述第一过滤区和所述第二过滤区分别设有不同滤材。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设有多个所述养殖缸;每一个所述养殖缸分别具有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并且每一个第一排水口处分别设有独立的第一排水阀门,所有的第二排水口均与所述排水管连通;所述供水管上设有多个供水阀门,分别对应不同的所述养殖缸。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还设有养殖架;多个所述养殖缸依次排列在所述养殖架的平台上,所述供水池位于所述养殖架的平台下方,并且所述供水管和所述排水管布设在所述养殖缸的背面区域,所述第一排水口位于所述养殖缸的正面区域。
[0018]上述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中,在养殖缸上同时开设了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并且由第一排水口处设置第一排水阀门,用于对养殖缸内的水体进行直接外排操作,由第二排水口与排水管进行连通,而排水管为三通管结构形式,分别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二排水阀门和第三排水阀门,其中第二排水阀门用于对排水管内的水体进行直接外排,而第三排水阀门则将排水管内的水体引回至供水池中,同时由供水管向养殖缸内进行供水。此时,通过对三个排水阀门的启闭关系以及供水管的供水状态进行配合控制,就可以将养殖缸在流水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和半静态养殖模式之间进行快速切换,这样就可以由该装置完成三种养殖模式,使水生生物在同一养殖缸内完成不同生长阶段的养殖,从而降低设备成本,而且直接省去实验人员针对水生生物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进行的养殖设备转移和水体更换操作,从而达到省时省力的有益技术效果,同时还省去了对水生生物的反复转移,保证了养殖环境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精准度。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的正面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的左侧面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的引水管外形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号说明:
[0023]1‑
养殖缸;11

第一排水口;12

第二排水口;2

供水管;21

供水阀门;22

潜水泵;3

排水管;4

供水池;41

沉淀区;42

过滤区;43

蓄水区;44

第一排污口;45

第二排污口;46

第三排污口;5

下隔断;61

第一排水阀门;62

第二排水阀门;63

第三排水阀门;7

养殖架;8

引水管;81

第一管口;82

第二管口;83

第三管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包括:养殖缸、供水管、排水管和供水池;所述养殖缸上具有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所述第一排水口处设有第一排水阀门,所述第二排水口与所述排水管连通;所述供水管的一端位于所述供水池内,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养殖缸的缸口处并且设有供水阀门;所述排水管具有三个管口,其中一个管口与所述第二排水口连通,另一个管口延伸至所述供水池并且设有第二排水阀门,再一个管口处设有第三排水阀门;所述供水池中存有向所述养殖缸供给的水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口在所述养殖缸上的开设高度与所述养殖缸内的水体高度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缸内设有引水管;所述引水管的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排水口连通,所述引水管的第二管口延伸至所述养殖缸内水体高度以下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管还具有第三个管口;所述引水管的第三管口位于所述引水管中第一管口和所述养殖缸中缸口之间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口开设在所述养殖缸中靠近缸底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阀门位于所述养殖缸的缸口上方位置,以射流的方式向所述养殖缸内供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水生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莉飞李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