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器驱动装置和拾光器聚焦牵引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7802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短时间内就访问多层光盘的深层。对所述移动单元进行控制,使所述物镜(131)往所述记录面的方向移动,并且检测出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电平电压到达从基准电位(E)移位规定大小的第1分界电平电压(H)时,将规定移动量作为上限,使物镜(131)往朝向所述记录面的方向作接近移动,而物镜(131)的移动量到达所述规定移动量时,往远离所述记录面的方向作背离移动,在物镜(131)作所述背离移动的期间,检测出聚焦误差信号电平电压到达从基准电位(E)移位规定大小的第2分界电平电压(H)时,进行使光点聚焦用的捕捉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对诸如光盘等光信息记录媒体上存储的信息进行记录和/或再现或者擦除的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光信息装置)的拾光器驱动装置、拾光器聚焦捕捉方法等。
技术介绍
将具有坑状图案的光盘用作高密度大容量存储媒体的光存储器技术一面将用途扩充为数字唱盘、视频光盘、文本文件光盘甚至数据文件,一面付诸实用。在高可靠性基础上圆满完成通过缩微光束对光盘记录和/或再现信息的功能大致分为形成衍射极限的微小光点的聚光功能、光学系统聚焦控制(聚焦伺服)和跟踪控制以及坑信号(信息信号)检测。近年来,由于光学系统设计技术的进步和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波长变短,具有比以往密度高的存储容量的光盘的开发取得进展。作为高密度化的途径,正在研究加大将光束微小状收缩到光盘上的聚光光学系统在光盘方的数值孔径(NA)。这时,成为问题的是光轴倾斜(“轴倾斜”)造成的像差产生量增大。加大NA,则对轴倾斜产生的像差量变大。为了防止这点,可减小光盘衬底厚度。能称为第1代光盘的袖珍盘(CD)使用红外线(波长λ3为780nm~820nm)和NA 0.45的物镜,基体材料厚度为1.2nm。第2代的DVD使用红光(波长λ2为630nm~680nm,标准波长650nm)和NA 0.6的物镜,基体材料厚度为0.6nm。进而,第3代光盘使用蓝光(波长λ1为390nm~415nm,标准波长405nm)和NA 0.85的物镜,基体材料厚度为0.1nm。本说明书中,基体材料厚度是指在作为信息记录媒体的光盘上从光束入射面到该光盘的信息记录面的距离。为了近一步加大光盘的容量,提供或研究记录层的数量为2层以上的多层结构的光盘。这种多层结构的光盘中,为了缩短动作开始前的等待时间,重要的是在从不进行聚焦控制(即聚焦伺服)的状态开始施加聚焦控制时,也即在进行聚焦捕捉时,写入光盘诸特性等的数据,将目标捕定于某期望记录层。下面说明以往提出的2层光盘中的聚焦捕捉方法。图10是对已有技术的2层光盘进行记录、再现的光信息装置。图9中,将2层光盘109放在转台182上,利用作为旋转系统的电动机164使其旋转。由激光头装置的驱动装置151将激光头装置155粗调到2层光盘109的存在期望信息的纹道处。激光头装置155以与2层光盘109的位置关系对应的方式将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发送到电路153。电路153对应于该信号,将使物镜微动用的信号送到激光头装置155。激光头装置155利用此信号对2层光盘109进行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并且由激光头装置155进行信息读取或写入、擦除。图11是示出已有的2层光盘的聚焦捕捉方法的流程图。图12是表示聚焦误差信号波形的图。图13是示出已有2层光盘在聚焦捕捉时的光盘与物镜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3中,120是信息记录层由第1层120b和第2层120c组成的形成2层结构的2层光盘,130是物镜。170是在对包含2层光盘120的表面120a的主面垂直的方向上驱动物镜130的聚焦驱动装置,在图10中相当于驱动装置151。又,如图12所示,聚焦误差信号的电平电压随物镜130与2层光盘120的距离在记录面附近相对于规定的基准电压E作正负变动。下面,以信息再现时为例,按照图11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发出2层光盘120的再现指令时(S101)使图中未示出的激光二极管发光(S102)后,驱动聚焦驱动装置170(S103),使物镜130在规定的移动范围内移动。电路153接通聚焦伺服(S104),在物镜130的移动中监视图12的波形A所示的第1层聚焦误差信号。如果检测出到达第1层120b的对焦点的位置(即图11的B点)(S105),就将该第1层120b的聚焦误差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启动聚焦伺服(S106),接着进行聚焦跳变,转移到第1层120c的对焦点(即图11的D点)(S107)(以物镜130从图13(b)所示对第1层120b的捕捉状态移动到对第1层120c的捕捉状态的方式进行此动作),并且将图12的波形A所示第1层120c的聚焦误差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启动聚焦伺服(S108),进行第2层的数据读取(S109)。上述2层光盘的聚焦捕捉方法中,在进行第1层120c的数据读取时,一旦第2层120c的聚焦伺服开始后,就进行捕捉跳变,驱动第1层120c的聚焦伺服。因此,第2层读取前,需要时间。于是,日本国专利公开平9-161284号公报揭示在进行2层光盘记录再现的驱动装置中,以较短时间进行数据访问为目的的聚焦捕捉方法。进行聚焦捕捉的光信息装置的组成与图10所示的已有技术例相同,仅控制动作不同,因而省略详细说明。图14是示出已有技术例的2层光盘聚焦捕捉方法的流程图,图15是示出聚焦误差信号波形的图,图13是示出聚焦捕捉时2层光盘120与物镜13的位置关系的图。下面,以信息再现时为例,按照图14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发出2层光盘120的再现指令(S201)时,使激光二极管发光(图12(a)所示的初始状态)(S202)。然后,利用聚焦驱动装置170使物镜130在对2层光盘120的信息记录面垂直的方向上在规定距离范围内移动(S203)。随着物镜130的移动,电路153启动对图15的信号波形A所示的第1层122b的聚焦误差信号的检测(S204),检测出聚焦误差信号电平电压小于预定的第1层120b的聚焦误差信号检测用分界电平电压F的持续时间G。然后,在再次检测出聚焦误差信号电压小于第1层聚焦误差信号检测用分界电平电压F的时刻H时,接通聚焦伺服(S205)。接着,监视图15的信号波形C所示的第1层120c的聚焦误差信号C,如果检测出物镜130到达与第1层120c的对焦点D对应的位置(S206),就将第2层聚焦误差信号C作为控制信号,启动聚焦伺服(S208),进行第2层数据读取(S209)。然而,所述已有的聚焦捕捉方法存在以下的课题。即,如图15所示,利用波形A、B的检测进行第层120b、第1层120c的聚焦误差信号检测,但通过检测出波形的峰值或处在离开聚焦误差信号基准电压E的规定移位位置的电平电压,进行该检测。这时,例如在第1层120c的反射率小,不能检测出与第1层120c的聚焦误差信号对应的峰值或电平电压时,始终探测第2层聚焦误差信号,从而物镜130不断移动,有可能碰撞光盘120,使物镜130和光盘120受到损伤。由于与上述情况相同的原因,第1层120b的反射率小,不能检测出第1层120b的聚焦误差信号时,将第2层120c的聚焦误差信号错误识别为第1层的聚焦误差信号,仍然始终探测(不存在的)第1层120c的聚焦误差信号,从而物镜130不断移动,导致最后有可能碰撞光盘120,使物镜130和光盘120受到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在短时间而且可靠地对多层光盘最深部的记录层进行聚焦捕捉的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1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拾光器驱动装置,包括使对光点进行聚焦用的物镜沿光点的光轴方向往具有单层记录面或形成多层的多个记录面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的所述记录面移动的移动单元、以及根据基于来自所述光点的反射光的聚焦误差信号电平电压控制所述移动单元的控制单元,并且使所述光点在所述记录面上聚焦,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移动单元进行控制,使所述物镜往所述记录面的方向移动,并且检测出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拾光器驱动装置,包括使对光点进行聚焦用的物镜沿光点的光轴方向往具有单层记录面或形成多层的多个记录面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的所述记录面移动的移动单元、以及根据基于来自所述光点的反射光的聚焦误差信号电平电压控制所述移动单元的控制单 元,并且使所述光点在所述记录面上聚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移动单元进行控制,使所述物镜往所述记录面的方向移动,并且检测出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电平电压到达从基准电位移位规定大小的第1分界电平电压时,将规定移动量作为上限, 使所述物镜往朝向所述记录面的方向作接近移动,而所述物镜的移动量到达所述规定移动量时往远离所述记录面的方向作背离移动,所述物镜作所述背离移动的期间,检测出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电平电压到达从基准电位移位规定大小的第2分界电平电压时,进行使光 点聚焦用的捕捉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3-10-3 345398/20031.一种拾光器驱动装置,包括使对光点进行聚焦用的物镜沿光点的光轴方向往具有单层记录面或形成多层的多个记录面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的所述记录面移动的移动单元、以及根据基于来自所述光点的反射光的聚焦误差信号电平电压控制所述移动单元的控制单元,并且使所述光点在所述记录面上聚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移动单元进行控制,使所述物镜往所述记录面的方向移动,并且检测出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电平电压到达从基准电位移位规定大小的第1分界电平电压时,将规定移动量作为上限,使所述物镜往朝向所述记录面的方向作接近移动,而所述物镜的移动量到达所述规定移动量时往远离所述记录面的方向作背离移动,所述物镜作所述背离移动的期间,检测出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电平电压到达从基准电位移位规定大小的第2分界电平电压时,进行使光点聚焦用的捕捉控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物镜的移动量到达所述规定移动量前,新检测出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的电平电压到达从所述基准电位移位规定大小的第3分界电平电压时,进行使光点聚焦用的捕捉控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的电平电压随所述物镜的移动对所述基准电位作正负变动,所述控制单元检测出高于所述基准电位的电压或低于所述基准电位的电压中的任一方,作为所述第1分界电平电压。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使用高于所述基准电位的电压和低于所述基准电位的电压中先检测出的任一方,作为所述第1分界电平电压。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的电平电压随所述物镜的移动对所述基准电位作正负移动,所述控制单元检测出高于所述基准电位的电压和低于所述基准电位的电压两方,作为所述第1分界电平电压。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检测出高于所述基准电位的电压或低于所述基准电位的电压的任一方,作为所述第2分界电平电压或第3分界电平电压。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使用高于所述基准电位的电压和低于所述基准电位的电压中先检测出的任一方,作为所述第2分界电平电压或所述第3分界电平电压。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分界电平电压、所述第2分界电平电压和所述第3分界电平电压的从所述基准电位的移位大小实质上相同。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分界电平电压的从所述基准电位的移位的大小,大于所述第2分界电平电压和所述第3分界电平电压的从所述基准电位的移位的大小。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分界电平电压和所述第3分界电平电压的从所述基准电位的移位大小实质上相同。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对所述规定移动量授予到达所述第1分界电平电压时所述拾光器离开当前位置的移动距离L,并且将所述光信息记录媒体的所述记录层之间的距离取为d,将所述光信息记录媒体的折射率取为n,将灵敏度误差额取为c时,所述移动距离L定义如式1所示。(式1)L=d/n×(1+c)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检测出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电平电压到达离开所述基准电位的移位大于所述第1分界电平电压离开所述基准电位的移位的第4分界电平电压时,进行使光点聚焦用的捕捉控制。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集成电路上形成所述控制单元。14.一种光信息再现装置,包括读取光信息记录媒体记录的信息的读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单元使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15.一种光信息记录装置,包括在光信息记录媒体上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单元使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光器驱动装置。16.一种光信息记录再现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马庆明川昭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