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振动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7572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振动马达,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收容于收容空间内的振动件和固定件、以及将振动件悬置支撑于收容空间并为振动件提供弹性回复力的弹性支撑件,弹性支撑件包括固定于振动件上的第一固定部、自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的第一弹力臂、由第一弹力臂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二弹力臂、以及由第二弹力臂弯折形成并固定于壳体的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沿振动件的振动方向分别位于振动件的相对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振动马达通过弹性支撑件中的多个弯折结构设置,有效利用了壳体内部的收容空间,增加了弹性支撑件应变区域长度,有效改善了弹性支撑件的弹性应力,提高了弹性支撑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弹性支撑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弹性支撑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振动马达


[0001]本技术属于马达
,尤其涉及一种振动马达。

技术介绍

[0002]振动马达一般包括收容于壳体内的振动件和弹性支撑件,弹性支撑件用于支承振动件使其悬置于壳体内。现有振动马达的弹性支撑件大致为一直板结构,两个弹性支撑件分为位于振动件的上下方,且一端固定在振动件上,另一端固定在壳体的第二壳体或顶壁上,从而弹簧支撑件的力臂长度过短,振动过程中应力过大,导致容易产生疲劳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振动马达。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振动马达,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振动件和固定件、以及将所述振动件悬置支撑于所述收容空间并为所述振动件提供弹性回复力的弹性支撑件,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振动件上的第一固定部、自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的第一弹力臂、由所述第一弹力臂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二弹力臂、以及由所述第二弹力臂弯折形成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沿所述振动件的振动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振动件的相对两侧。
[0005]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撑件为两个,并相对所述振动件的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弹力臂与所述第二弹力臂之间的弯折角度为锐角,所述第二弹力臂与第二固定部之间的弯折角度为直角,所述第一弹力臂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弯折形成钝角。
[0007]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撑件为金属片体,并设有贯通其正面和背面的贯通槽,且所述贯通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固定部。
[0008]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具有开口的第一壳体以及封闭所述第一壳体开口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共同形成所述收容空间,且所述振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且间隔设置的顶壁以及自所述顶壁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振动件一端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或顶壁远离所述振动件所述一端的位置。
[0011]优选地,所述振动件包括设有容置腔的配重块以及收容固定于所述容置腔侧壁的磁钢,所述固定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电路板以及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线圈,所述线圈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容置腔中并与所述磁钢间隔相对。
[0012]优选地,所述磁钢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线圈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磁钢的极性相
反。
[0013]从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可知,本技术的振动马达通过弹性支撑件中的多个弯折结构设置,有效利用了壳体内部的收容空间,增加了弹性支撑件应变区域长度,有效改善了弹性支撑件的弹性应力,提高了弹性支撑件的使用寿命。组装时,先将振动件与弹性支撑件焊接固定,再将弹性支撑件组装固定在第一壳体内,最后将安装有固定件的第二壳体封装固定于第一壳体的开口,可以实现第二壳体封装前的振动马达半成品测试,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和产品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振动马达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A

A方向的剖面图;
[0017]图3为图1中B

B方向的剖面图;
[0018]图4为图1中省去了第一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2]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振动马达,包括具有收容空间13的壳体10、收容于收容空间13内的振动件20和固定件30、以及将振动件20悬置支撑于收容空间13并为振动件20提供弹性回复力的弹性支撑件40。
[0023]进一步结合图4和图5所示,壳体10大致呈长方体型结构,包括具有开口的第一壳体10以及封闭第一壳体11开口的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共同形成收容空间13,且振动件20通过弹性支撑件40与第一壳体11固定,固定件30与第二壳体12固定。具体地,第二壳体12为一平板结构,第一壳体11包括与第二壳体12相对且间隔设置的顶壁111以及自顶壁111弯折延伸至第二壳体12的侧壁,侧壁包括位于振动件20长度方向相对两端的第一侧壁112以及位于振动件20宽度方向相对两端的第二侧壁113。
[0024]振动件20包括设有容置腔211的配重块21以及收容固定于容置腔211侧壁的磁钢22,固定件30包括设于第二壳体12上的电路板31以及安装在电路板31上并与电路板31电连
接的线圈32,线圈32至少部分伸入容置腔211中并与磁钢22间隔相对。配重块21通过弹性支撑件40与第一壳体11固定,作为振动件20的主要配重,磁钢22用于与线圈32配合产生电磁力作用,驱动振动件20纵向线性振动。弹性支撑件40在振动件20上下振动时,用于提供弹性回复力即提供振动件20线性引导作用和恢复到平衡位置的作用力,电路板31用于使线圈32能够与外部设备电性连接,从而为线圈32提供电能。
[0025]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腔211为上下贯穿配重块21的通孔结构,磁钢2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线圈32的两侧并固定在容置腔211内于振动件20宽度方向的两侧壁上,且两个磁钢22的极性相反,即两个磁钢22相对线圈32的中心对称设置,如此提高了线圈32对振动件20的驱动作用力,提高振动马达的振感。当将第二壳体12盖合固定在第一壳体11的开口处时,固定件30的线圈32恰好伸入到配重块21的容置腔211中,省却了工装定位,优化了生产装配过程,节省了人工制费,降低了生产成本。
[0026]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件4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振动件20的上方和下方,并相对振动件2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振动马达,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振动件和固定件、以及将所述振动件悬置支撑于所述收容空间并为所述振动件提供弹性回复力的弹性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振动件上的第一固定部、自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的第一弹力臂、由所述第一弹力臂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二弹力臂、以及由所述第二弹力臂弯折形成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沿所述振动件的振动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振动件的相对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件为两个,并相对所述振动件的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弹力臂与所述第二弹力臂之间的弯折角度为锐角,所述第二弹力臂与第二固定部之间的弯折角度为直角,所述第一弹力臂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弯折形成钝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件为金属片体,并设有贯通其正面和背面的贯通槽,且所述贯通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固定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焱周晓荣凌芳华陶锋张玉林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