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7018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包括可分离的外车体与内车体、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外车体与所述内车体的连接装置,所述外车体设置用于驱动所述连接装置上下升降的驱动装置,所述内车体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外车体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随车叉车由可分离的外车体和内车体两部分组合而成,外车体实现攀爬和下滑功能,内车体实现货物的搬运;作业时外车体不上车,减少了攀爬下滑次数,这样就有效提高了货物装卸的作业的效率。提高了货物装卸的作业的效率。提高了货物装卸的作业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


[0001]本技术涉及叉车的
,特别是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叉车,只能进行货物的起升和下降,并进行短距离地面运输货物,由于车辆本身不具备攀爬下滑功能,不能随车作业,难以满足汽车运输货物的随时随地的装卸需求,所以随车叉车应运而生。现有的随车叉车,虽然具有攀爬下滑功能,但是当货物首次移动放置于车辆上后,需要将货物移动到指定位置,需要利用内车体将外车体送到车辆上对货物进行二次移动,每次作业,随车叉车的内车体和外车体都分别要进行攀爬下滑,作业效率偏低,不能满足大型车辆装卸货物的要求。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专门设计了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包括可分离的外车体与内车体、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外车体与所述内车体的连接装置,所述外车体设置用于驱动所述连接装置上下升降的驱动装置,所述内车体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外车体可拆卸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与驱动装置连接的支架、设置于支架上的支撑板、设置于内车体上且与支撑板上边缘配合的第一支撑结构、设置于内车体上且与支撑板下边缘配合的第二支撑结构、以及设置于内车体上且与第二支撑结构配合的限位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并排且平行设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与外车体滑动连接,且位于支架两侧壁上均设置两立柱,所述立柱外侧壁套设轴承。
>[0008]进一步的,所述内车体包括内车身、以及设置于内车身前端面下方的两内货叉,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均设置于内车身背面,所述内车身下方设置驱动轮以及驱动装置,两所述内货叉远离内车身一端均设置从动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轮转动,并带动从动轮转动。
[0009]进一步的,所述外车体包括外车身、以及设置于外车身下方的两外支腿,两所述外支腿均与外车身滑动连接,所述外车身底部设置第一移动轮,所述外支腿前端设置第二移动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外支腿中部位置设置辅助移动轮。
[0011]进一步的,两所述外支腿远离第一移动轮一端设置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分别与两外支腿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上设置用于同时拖动外支腿的把手。
[0013]进一步的,所述外车身底部设置与外支腿滑动连接的滑轨,且所述外支腿上设置限位的限位柱。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并排设置的两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开口朝下的第一卡槽,所述支撑板上端面设置与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卡位台阶。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并排设置的两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开口朝上的第二卡槽,所述支撑板下端面设置与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二卡位台阶;
[0016]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内车体上的电机、设置于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设置于内车体上且竖直放置的轨道、与齿轮配合且沿着轨道滑动的齿条、固定设置于齿条下方且沿着轨道滑动的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上设置开口朝下且与第一卡位台阶配合的第三卡槽。
[0017]本技术的随车叉车由可分离的外车体和内车体两部分组合而成,外车体实现攀爬和下滑功能,内车体实现货物的搬运;作业时外车体不上车,减少了攀爬下滑次数,这样就有效提高了货物装卸的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9]其中:
[0020]图1是本技术随车叉车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外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外车体攀爬时外支腿的位置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图3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5是本技术内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限位结构的示意图;
[0026]图7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是本技术内车体的后视图(当内车体向上攀升时,第三支撑架的位置);
[0028]图9是本技术内车体的后视图(当外车体向上攀升时,第三支撑架的位置)。
[0029]标号说明:
[0030]10、外车体;11、外车身;111、滑轨;12、外支腿;121、限位柱;13、第一移动轮; 14、第二移动轮;15、辅助移动轮;16、连接杆;17、把手;20、内车体;21、内车身;22、内货叉;23、驱动轮;24、从动轮;30、连接装置;31、支架;311、立柱;32、支撑板;321、第一卡位台阶;322、第二卡位台阶;33、第一支撑结构;331、第一支撑架;3311、第一卡槽;34、第二支撑结构;341、第二支撑架;3411、第二卡槽;35、限位结构;351、电机; 352、齿轮;353、齿条;354、轨道;355、第三支撑架;3551、第三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2]请参阅图1至9,是作为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的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包括
可分离的外车体10与内车体20、以及用于连接外车体10与内车体20的连接装置30,外车体10 设置用于驱动连接装置30上下升降的驱动装置,内车体20通过连接装置30与外车体10可拆卸连接。
[0033]连接装置30包括与驱动装置连接的支架31、设置于支架31上的支撑板32、设置于内车体20上且与支撑板32上边缘配合的第一支撑结构33、设置于内车体20上且与支撑板32下边缘配合的第二支撑结构34、以及设置于内车体20上且与第二支撑结构34配合的限位结构 35,第一支撑结构33与第二支撑结构34并排且平行设置。当内车体20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向上移动时,主要受力点在第一支撑结构33上;当外车体10通过驱动装置反向驱动向上移动时,主要受力点在第二支撑结构34上,同时配合限位结构35实现外车体10的攀升,第一支撑结构33与第二支撑结构34之间的距离需保证支撑板32顺利卡入。
[0034]支架31与外车体10滑动连接,且位于支架31两侧壁上均设置两立柱311,立柱311外侧壁套设轴承,使得整个连接装置30更顺畅的移动。
[0035]内车体20包括内车身21、以及设置于内车身21前端面下方的两内货叉22,第一支撑结构33与第二支撑结构34均设置于内车身21背面,内车身21下方设置驱动轮23以及驱动装置,两内货叉22远离内车身21一端均设置从动轮24,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轮23转动,并带动从动轮24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分离的外车体(10)与内车体(20)、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外车体(10)与所述内车体(20)的连接装置(30),所述外车体(10)设置用于驱动所述连接装置(30)上下升降的驱动装置,所述内车体(20)通过所述连接装置(30)与所述外车体(10)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30)包括与驱动装置连接的支架(31)、设置于支架(31)上的支撑板(32)、设置于内车体(20)上且与支撑板(32)上边缘配合的第一支撑结构(33)、设置于内车体(20)上且与支撑板(32)下边缘配合的第二支撑结构(34)、以及设置于内车体(20)上且与第二支撑结构(34)配合的限位结构(35),所述第一支撑结构(33)与第二支撑结构(34)并排且平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1)与外车体(10)滑动连接,且位于支架(31)两侧壁上均设置两立柱(311),所述立柱(311)外侧壁套设轴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车体(20)包括内车身(21)、以及设置于内车身(21)前端面下方的两内货叉(22),所述第一支撑结构(33)与第二支撑结构(34)均设置于内车身(21)背面,所述内车身(21)下方设置驱动轮(23)以及驱动装置,两所述内货叉(22)远离内车身(21)一端均设置从动轮(24),所述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轮(23)转动,并带动从动轮(24)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随车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车体(10)包括外车身(11)、以及设置于外车身(11)下方的两外支腿(12),两所述外支腿(12)均与外车身(11)滑动连接,所述外车身(11)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运胜薛财峰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巨龙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