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洁琼专利>正文

一种生态取水枢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4707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取水枢纽系统,属于水利工程,包括开敞式溢流坝、与开敞式溢流坝连接的底格栏栅坝、设置在底格栏栅坝输出端的导水廊道、设置在导水廊道上的防沙装置以及设置在防沙装置输出端的引水管道,所述防沙装置包括设置在导水廊道输出端并与导水廊道连通的进水口、设置在进水口输出端的沉沙池以及设置在沉沙池末端的进水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确保足够下泄生态流量、不造成河流上下游阻隔,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符合水利工程引水时需要保证足够下泄生态流量、不阻隔河流上下游水生生态环境等具体要求,采用新型的引水排沙砾方式,促使枢纽变得更为简单实用,同时大幅降低了工程造价。大幅降低了工程造价。大幅降低了工程造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取水枢纽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取水枢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各类取水工程中,首部枢纽通常采取建闸筑坝或低坝取水方式,主要结构物为挡水坝,冲沙闸,取水口及沉沙池,其中取水口几乎都采用正向取水,取水口进口方向顺水流,冲沙闸采用底孔等正向冲沙排沙砾方式,其结构十分复杂,工程量较大,工程造价较高,同时排沙结构不能满足浮渣、沙砾的排除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建闸筑坝技术存在生态影响较大等不足,提出了一种生态取水枢纽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4]一种生态取水枢纽系统,包括开敞式溢流坝、与开敞式溢流坝连接的底格栏栅坝、设置在底格栏栅坝输出端的导水廊道、设置在导水廊道上的防沙装置以及设置在防沙装置输出端的引水管道;
[0005]所述防沙装置包括设置在导水廊道输出端并与导水廊道连通的进水口、设置在进水口输出端的沉沙池以及设置在沉沙池末端的进水闸。
[0006]作为优选,所述底格栏栅坝上设有防沙栅条。
[0007]作为优选,所述进水口上设有虹吸装置。
[0008]作为优选,所述底格栏栅坝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且所述底格栏栅坝的下游面设有倾斜堰面。
[0009]作为优选,所述开敞式溢流坝与底格栏栅坝呈“一”字型排列。
[0010]作为优选,所述底格栏栅坝的上游以及下游均设有防护体。
[0011]作为优选,所述开敞式溢流坝的上游以及下游亦设有所述防护体。
[0012]作为优选,还包括分设在开敞式溢流坝以及底格栏栅坝边侧的导流墙。
[0013]作为优选,所述底格栏栅坝的输出侧设有取水廊道,所述取水廊道与导水廊道连通。
[0014]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在底格栏栅坝的进水口顶部设置防沙格栅,并在防沙装置的沉沙池首部设有用于引流的进水口,水流流经底格栏栅坝顶部的防沙栅条,水流靠自重从顶部垂直进入底格栏栅坝内,其后通过进水口以及进水口处的虹吸装置进入沉沙池。本技术采用底格栏栅坝引水,并倾斜向下游利于排沙砾,实现引水及排沙功能作用,本技术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符合水利工程引水时需要保证足够下泄生态流量、不阻隔河流上下游水生生态环境等具体要求,采用新型的引水排沙砾方式,促使枢纽变得更为简单实用,降低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

开敞式溢流坝;2

底格栏栅坝;21

倾斜堰面;3

导水廊道;
[0018]4‑
防沙装置;41

进水口;42

沉沙池;43

进水闸;
[0019]5‑
引水管道;6

防沙栅条;7

防护体;8

导流墙;9

取水廊道;10

虹吸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2]实施例
[0023]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态取水枢纽系统,所述生态取水枢纽系统建造于河道上,包括沿坝轴线由河道一侧至另一侧依次连续布置的开敞式溢流坝1、与开敞式溢流坝1连接的底格栏栅坝2以及设置在河道外并与底格栏栅坝2输出端连通的导水廊道3、设置在导水廊道3上的防沙装置4以及设置在防沙装置4输出端的引水管道5。所述开敞式溢流坝1与底格栏栅坝2呈“一”字型排列,河道内的水流经底格栏栅坝2进入导水廊道3后,经沉沙池42进入引水管道5。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开敞式溢流坝1用于拦蓄水和溢流泄洪,同时本技术为了不过多改变原河道水流条件,保证在洪水期的过流断面,又保证底格栏栅坝2取水口引取枯水期流量,由此在底格栏栅坝2边侧布置开敞式溢流坝1。所述开敞式溢流坝1采用平底宽顶堰,其坝段长度为10m,其顶部与河床齐平,顺水流方向的长度为1.6m。本实施例中所述开敞式溢流坝1采用的结构为M7.5浆砌石结构,同时所述开敞式溢流坝1亦可以兼为防渗墙以防止河道下切。所述开敞式溢流坝1的上游以及下游设有防护体7,防止水流冲刷及掏刷,本实施例中上游以及下游的所述防护体7长度分别为3m和4m。
[0025]所述底格栏栅坝2设置在主河床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格栏栅坝2的坝段长度为15m,底宽为1.6m,坝高为1.5m,并且所述底格栏栅坝2的坝顶与原河床齐平,所述底格栏栅坝2的堰型采用曲线型梯形堰,且所述底格栏栅坝2的下游面设有倾斜堰面21,所述倾斜堰面21倾向下游,倾斜坡比为1:15,设计引用流量为0.124m3/s。所述开敞式溢流坝1的上游以及下游亦设有所述防护体7,用于防止水流冲刷及掏刷。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格栏栅坝2的坝体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冻等级为F300,防渗标号为W6,并且所述防护体7采用M7.5浆砌石结构。同时所述底格栏栅坝2上设有用于配合防沙装置4的防沙栅条6,所述防沙栅条6采用梯形断面,上宽为25mm,下宽为15mm,高度为40mm,栅隙为15mm。
[0026]所述河道两侧并位于开敞式溢流坝1以及底格栏栅坝2的边侧设有导流墙8,所述导流墙8分别设置在所述开敞式溢流坝1以及底格栏栅坝2的坝肩处,且采用的结构型式为重力式挡墙,所述导流墙8的墙体均采用M7.5浆砌石结构。本技术中所述导水廊道3采
用单排廊道,为C25混凝土箱形结构,壁厚0.20m。并且所述底格栏栅坝2的输出侧设有取水廊道9,所述取水廊道9与导水廊道3连通。所述导水廊道3的中心线距上游坝面0.6m、廊道水平宽度为1.2m。所述导水廊道3高度为0.3m~1.3m,底坡比为1:63,具有较强的超引能力。
[0027]所述防沙装置4包括设置在导水廊道3输出端并与导水廊道3连通的进水口41、设置在进水口41输出端的沉沙池42以及设置在沉沙池42末端的进水闸43,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述进水口41处设有虹吸装置10,采取虹吸方式进水。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41处亦可采用直流方式进行进水。本技术共布置了两道引水防沙防线,第一道防线由底格栏栅坝2配合防沙栅条6组成,所述底格栏栅坝2的坝顶高程与河床基本齐平,所述防沙栅条6能防止推移质进入导水廊道3。第二道防线为沉沙池42,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沙池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取水枢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开敞式溢流坝(1)、与开敞式溢流坝(1)连接的底格栏栅坝(2)、设置在底格栏栅坝(2)输出端的导水廊道(3)、设置在导水廊道(3)上的防沙装置(4)以及设置在防沙装置(4)输出端的引水管道(5);所述防沙装置(4)包括设置在导水廊道(3)输出端并与导水廊道(3)连通的进水口(41)、设置在进水口(41)输出端的沉沙池(42)以及设置在沉沙池(42)末端的进水闸(4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取水枢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格栏栅坝(2)上设有防沙栅条(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取水枢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41)上设有虹吸装置(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取水枢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格栏栅坝(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馥盛沈洁琼
申请(专利权)人:沈洁琼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