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组端部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4662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25
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组端部冷却装置,包括:电机外壳,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却通道;第一端部冷却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入口相通;以及第二端部冷却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出口相通;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冷却结构和第二端部冷却结构设置于所述电机外壳的内壁。该冷却装置解决了电机绕组端部发热严重的问题,防止了端部热量传递至轴承端进而影响轴承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组端部冷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电机
,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组端部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程度的提高以及国家的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用电机的发展也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等多方重视。驱动电机的功率密度、转矩密度及体积要求越来越苛刻,而在新能源汽车电机设计中,绕组端部发热是影响电机这些参数的关键影响因素。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用电机的冷却方式多在电机的壳体内部设置有液冷冷却结构,这种结构主要通过冷却介质从电机机壳的入口流入机壳内部,流经机壳内部的冷却液从机壳吸收定子铁芯传递到机壳的热量后,再从机壳出液口流出,进入外部散热器,如此循环冷却电机。
[0003]然而,电机绕组端部仅通过与铁芯间的接触热传导来散热,这样散热效率较低,影响电机使用寿命。
[0004]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组端部冷却装置来解决上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申请人研究发现,在研发高功率密度汽车电机过程中,随着功率密度、转矩密度的进一步提高,电机定子绕组端部的温度呈现出相对于定子铁芯内部绕组温度高很多的现象,这直接限制了电机的功率密度与转矩密度的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电机定子绕组端部靠近轴承,过多的热量传递至轴承端进而影响轴承使用寿命。
[0006]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根据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组端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电机外壳,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却通道;
[0008]第一端部冷却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入口相通;以及
[0009]第二端部冷却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出口相通;
[0010]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冷却结构和第二端部冷却结构设置于所述电机外壳的内壁。
[0011]根据本技术又一方面,所述第一端部冷却结构设置有第一中空部,第一中空部与所述入口相通;所述第二端部冷却结构设置有第二中空部,第二中空部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出口相通。
[0012]根据本技术又一方面,所述第一端部冷却结构和所述第二端部冷却结构与定子铁芯上绕设的铜线邻接。
[0013]根据本技术又一方面,所述铜线之间灌封有导热绝缘胶。
[0014]根据本技术又一方面,第一端部冷却结构包括:凸出部,与所述电机外壳的内
壁一体形成;扣接部,扣接于所述凸出部;以及第一密封圈,设置于所述凸出部和扣接部之间。
[0015]根据本技术又一方面,所述第一端部冷却结构的宽度与所述铜线的第一端部的宽度相适应。
[0016]根据本技术又一方面,所述第二端部冷却结构包括:扣接件,扣接于所述电机外壳的内壁;以及第二密封圈,设置于所述内壁和扣接件之间。
[0017]根据本技术又一方面,所述第二端部冷却结构的宽度小于所述铜线的第二端部的宽度。
[0018]本技术可以获得以下一个或多个技术效果:
[0019]设计结构简单;有效降低了电机绕组端部的温度;提高了电机绕组端部的散热效率;阻断了电机绕组端部热量向轴承端传递;提高了轴承以及整个电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组端部冷却装置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中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优选实施例来描述本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这里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于详细地说明本技术,而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实质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形和修改,这些都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4]申请人研究发现,在研发高功率密度汽车电机过程中,随着功率密度、转矩密度的进一步提高,电机定子绕组端部的温度呈现出相对于定子铁芯内部绕组温度高很多的现象,这直接限制了电机的功率密度与转矩密度的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电机定子绕组端部靠近轴承,过多的热量传递至轴承端进而影响轴承使用寿命。
[0025]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根据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参见图1

2,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组端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0026]电机外壳,具有第一端(左端)和第二端(右端),且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却通道;
[0027]第一端部冷却结构7,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入口1相通;以及
[0028]第二端部冷却结构8,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出口2相通;
[0029]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冷却结构7和第二端部冷却结构8设置于所述电机外壳的内壁。
[0030]优选地,电机外壳设置有入口(入液口)1和出口(出液口)2,分别设置于电机外壳的两端。第一冷却通道连接所述入口1和出口2。优选地,第一冷却通道为绕电机外壳周向设置的螺旋形通道,例如从入口1周向螺旋延伸至出口2。
[0031]根据本技术又一优选实施方式,参见图2,所述第一端部冷却结构7设置有第一中空部74,第一中空部74与所述入口1相通;所述第二端部冷却结构8设置有第二中空部,第二中空部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出口2相通。
[0032]根据本技术又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端部冷却结构7和所述第二端部冷却结构8与定子铁芯4上绕设的铜线3邻接。转子铁芯5与定子铁芯4相对设置。电机引出线6邻近第二端部冷却结构8设置。
[0033]根据本技术又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铜线3之间灌封有导热绝缘胶。
[0034]根据本技术又一优选实施方式,第一端部冷却结构7包括:凸出部71,与所述电机外壳的内壁一体形成;扣接部72,扣接于所述凸出部71;以及密封圈73,设置于所述凸出部71和扣接部72之间。
[0035]根据本技术又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端部冷却结构7的宽度d与所述铜线的第一端部的宽度D相适应。宽度d优选略小于宽度D或基本等于宽度D。
[0036]根据本技术又一优选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述第二端部冷却结构8包括:扣接件,扣接于所述电机外壳的内壁;以及密封圈,设置于所述内壁和扣接件之间。
[0037]根据本技术又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端部冷却结构的宽度小于所述铜线的第二端部的宽度。
[0038]优选地,电机定子铁芯绕好铜线后,需对其进行灌封处理,保证灌封材料在压力作用下,将铜线间的空隙填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线与线之间的绝缘,同时,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并没有灌封胶的导热系数高,而且这样灌封后,还能增加铜线发热时向外传递热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在完全满足定子线圈需要的安全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组端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外壳,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却通道;第一端部冷却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入口相通;以及第二端部冷却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出口相通;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冷却结构和第二端部冷却结构设置于所述电机外壳的内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组端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冷却结构设置有第一中空部,第一中空部与所述入口相通;所述第二端部冷却结构设置有第二中空部,第二中空部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出口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组端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冷却结构和所述第二端部冷却结构与定子铁芯上绕设的铜线邻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鑫杜静孟秀蓓毕凤举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永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