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及其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52359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步骤包括:步骤a:在标记容器内配置锶标记溶液;步骤b:将待标记鱼移入标记容器内的标记溶液中,进行短期暴露,使锶元素沉积在标记鱼的鳍条上;步骤c:暴露完成后将鱼移出标记容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的检测方法,步骤包括:步骤a:捕捉待检测鱼,摘取鳍条;步骤b:将鳍条经清洗、干燥、包埋、切片、打磨后,超声清洗鳍条并干燥;步骤c:使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进行鳍条的锶含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是否有高锶标记特征确定是否为标记鱼,如果含有高锶标记,则是标记鱼,如果不含高锶标记,则不是标记鱼。则不是标记鱼。则不是标记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及其检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评价和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及其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增殖放流工作作为我国一项重要国策,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于一些重点水域或者优良品种的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增殖放流工作已呈现出诸多利好,但目前仍存在效果评估体系不完善、必要且客观的评价技术体系未搭建完成等限制。而以上这种限制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种便捷、有效、客观的放流生物标记技术。因此,亟需一种既能够长效且客观反映放流效果,又对水生生物本体(特别是一些珍稀鱼类如中华鲟等)非致死、低损伤的标记技术和检测技术。
[0003]目前鱼类标记技术已有很多,其中耳石微化学(锶)标记作为一种新兴的标记技术以其标记工作操作简单、可以进行大批量同时标记、标记对鱼体本身几乎无影响、一旦标记上即终身携带等优势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放流鱼类标记工作中去。但是,耳石作为鱼体内耳内的组织,共有3对,通常以矢耳石(鲤科鱼类由于结构原因多为星或者微耳石)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取样时必须导致鱼体的死亡,且样品数量上有极大的限制。此外,由于耳石以球体包裹的方式生长,这导致分析前耳石需要经过复杂、耗时但又十分易损的打磨过程(耳石核心必须暴露),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且无法批量操作。此外,受限于横截面的面积,分析检测时耳石必须逐个分析,而无法进行批量快速检测。
[0004]因此寻找一个可快捷(甚至非致死)获取,批量、简单处理,成批分析的耳石替代材料进行相关标记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这些客观情况,迫使我们寻找一种便捷、快速、简单、高效、客观但又非致死、低损伤的标记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鱼类标记技术在标记完成后,取样时必须导致鱼体死亡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及检测方法,可以在非致死、低损伤的条件下进行便捷、快速、简单、高效、客观的淡水鱼类标记和检测技术。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步骤包括:步骤a:在标记容器内配置锶标记溶液,其中锶离子的浓度为600~1000mg/L;步骤b:将待标记鱼移入标记容器内的标记溶液中,进行短期暴露,使锶元素沉积在标记鱼的鳍条上;步骤c:暴露完成后将鱼移出标记容器。
[0007]进一步地,步骤a中,所述标记容器的材质为玻璃或者塑料材质。
[0008]进一步地,步骤a中,配制锶标记溶液时选用六水氯化锶。
[0009]进一步地,步骤b中,所述待标记鱼为仔稚鱼阶段或者幼鱼阶段;所述短期暴露时
间为3~7天。
[0010]进一步地,步骤c中,将暴露后的鱼移出标记容器后,经过3~5次无标记溶液污染的曝气自来水漂洗。
[0011]一种经过所述标记方法标记后的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的检测方法,步骤包括:步骤a:捕捉待检测鱼,摘取鳍条;步骤b:将鳍条经清洗、干燥、包埋、切片、打磨后,超声清洗鳍条并干燥;步骤c:使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进行鳍条的锶含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是否有高锶标记特征确定是否为标记鱼,如果含有高锶标记,则是标记鱼,如果不含高锶标记,则不是标记鱼。
[0012]进一步地,步骤a中,鳍条摘取的位置是鳍条基部。
[0013]进一步地,步骤b中,包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ba:将10~20根鳍条以平躺方式用胶水粘贴于厚度3~8mm凝固的树脂薄片上;步骤 bb:将整个鳍条及树脂薄片用胶水平躺粘贴于模具底部;步骤 bc:胶水凝固后,倒入环氧树脂与三乙烯四氨重量比为7g:1~2g的混合试剂包埋。
[0014]进一步地,步骤b中,切片厚度为1~3mm。
[0015]进一步地,步骤c中,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进行鳍条的锶含量分析时的条件是:电压15 kV,电流3~4
×
10
‑7A,束斑直径2~3μm,锶含量对应颜色标尺范围为0~0.2%至0.5

0.8%。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现有技术中使用耳石作为标记对象,在进行取样时需要杀死目标鱼来取得样品,而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标记方法使用鱼鳍作为标记对象,在取样时不需要杀死鱼,达到了非致死目的。
[0017](2)对于鱼而言耳石仅有2枚,在进行测试时极易造成缺失,影响后续的测试需求,而选择鱼鳍作为标记对象时,鱼鳍数量较多避免了珍贵样品的损失。
[0018](3)鳍条的摘取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样品摘取过程对商品鱼外部形态的破坏,在后期推广应用上将更具优势。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实施例1团头鲂背鳍锶标记图。
[0020]图2是实施例2团头鲂腹鳍标记图。
[0021]图3是实施例3团头鲂胸鳍和尾鳍标记图。
[0022]图4是对比例团头鲂胸鳍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仅用于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替代手段,均在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范围内。
[0024]实施例1一种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步骤a:在pp制养殖缸内配置六水氯化锶标记溶液,锶离子的浓度为800mg/L;步骤b:将团头鲂幼鱼放入养殖缸内,进行5天暴露;步骤c:暴露完成后将鱼移出暴露容器,经3次无标记溶液污染的曝气自来水漂洗,随后放入盛有曝气自来水的玻璃缸中养殖。
[0025]经过上述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标记后的鱼鳍条的检测方法,步骤包括:步骤a:检测时,靠近基部摘取一段背鳍;步骤b:背鳍经清洗、干燥后先将10根鳍条以平躺方式用AB胶水粘贴于厚度5mm已凝固的树脂薄片上,而后将其整个鳍条树脂块以AB胶水平躺粘贴于模具底部,待树脂凝固后,再倒入环氧树脂与三乙烯四氨混匀试剂(重量比7g:1g)包埋。待树脂凝固后,切取1mm鳍条树脂薄片进行打磨、清洗和晾干备用;步骤c:使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进行截面上的锶含量分析,电子探针锶含量面分布分析条件为:15 kV,3.6
×
10
‑7A,束斑直径选用3μm,Sr含量对应颜色标尺范围为0.2%

0.6%。
[0026]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检测结果,在团头鲂背鳍条上具有明显的锶标记环,也即锶标记特征,证明本实施例使用的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有效地将锶标记在鱼的背鳍上。
[0027]实施例2一种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采用以下工艺步骤:步骤a:在pp制养殖缸内配置六水氯化锶标记溶液,锶离子的浓度为800mg/L;步骤b:将团头鲂幼鱼放入养殖缸内,进行5天暴露;步骤c:暴露完成后将鱼移出暴露容器,经3次无标记溶液污染的曝气自来水漂洗,随后放入盛有曝气自来水的玻璃缸中养殖;经过上述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标记后的鱼鳍条的检测方法,步骤包括:步骤a: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步骤a:在标记容器内配置锶标记溶液,其中锶离子的浓度为600~1000mg/L;步骤b:将待标记鱼移入标记容器内的标记溶液中,进行短期暴露,使锶元素沉积在标记鱼的鳍条上;步骤c:暴露完成后将鱼移出标记容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标记容器的材质为玻璃或者塑料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配制锶标记溶液时选用六水氯化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待标记鱼为仔稚鱼阶段或者幼鱼阶段;所述短期暴露时间为3~7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将暴露后的鱼移出标记容器后,经过3~5次无标记溶液污染的曝气自来水漂洗。6.一种经过权利要求1

5任一所述标记方法标记后的非致死淡水鱼类鳍条锶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步骤a:捕捉待检测鱼,摘取鳍条;步骤b:将鳍条经清洗、干燥、包埋、切片、打磨后,超声清洗鳍条并干燥;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涛杨健朱亚华刘洪波陈修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