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济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铜纳米颗粒的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生物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2183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铜纳米颗粒的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生物传感器。基于OTA及其适配体的特异性识别、SDA反应、HCR反应以及DNA四面体的特殊性质构建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限低,特异性高等优点,可以弥补OTA现有检测方法的缺陷与不足,实现对其快速、准确的定量检测。准确的定量检测。准确的定量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铜纳米颗粒的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生物传感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传感器
,涉及一种基于铜纳米颗粒的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生物传感器。

技术介绍

[0002]赭曲霉毒素 A(ochratoxin A, OTA)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等有毒真菌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是常见污染食品的五大真菌毒素之一, 具有较强的肾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 以及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OTA 广泛存在于各种谷物及其制品、葡萄与葡萄酒、咖啡等多种食品原料及其成品中, 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0003]针对食品中 OTA 的检测, 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如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

质谱联用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等。这些方法往往存在仪器昂贵、分析周期长、样品预处理复杂、检测费用昂贵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OTA检测的方便、快捷、灵敏度等方面的要求。目前急需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且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来检测OTA的残留。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实现更加灵敏、特异性的检测OTA,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目标与适配体特异性结合释放触发链Tr,经链置换触发电极表面DNA四面体封闭链释放,进而引发HCR反应使CuNP被电极捕获,最终通过HNO3溶解CuNP导致电位变化构建检测OTA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铜纳米颗粒的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生物传感器,包括赭曲霉毒素A的适配体Apt、触发链Tr、发夹探针H1、CuSO4、MOPs 缓冲液 、TM缓冲液、发夹探针H2以及形成四面体的DNA链S1、S2、S3、S4和封闭链B;所述赭曲霉毒素A的适配体Apt的序列为SEQ ID No:1;所述触发链Tr的序列为SEQ ID No:2;所述发夹探针H1的序列为SEQ ID No:3;所述发夹探针H2的序列为SEQ ID No:4;所述S1的序列为SEQ ID No:5;所述S2的序列为SEQ ID No:6;所述S3的序列为SEQ ID No:7;所述S4的序列为SEQ ID No:8;所述封闭链B的序列为SEQ ID No:9;所述赭曲霉毒素A的适配体Apt的序列为: 5
’‑ꢀ
GATC GGGTGTGGGTGGCGTAAAGGGAGCATCGGACA
ꢀ‑3’
;所述触发链Tr的序列为: 5
’‑ꢀ
TGTCCGATGCGGC TTTTTTTTTT CACCCGATC
ꢀ‑3’
;所述发夹探针H1的序列为: 5
’‑ꢀ
GGGCGCCCGCGCG TTTTTTTTTT TTTTTTTTTTCGCGCGGGGG
ꢀ‑3’

所述发夹探针H2的序列为:5
’‑ꢀ
GCCCCCCCCGCGCGCG TTTTTTTTTT TTTTTTTTTT CGCG
ꢀ‑3’
;所述S1的序列为:5
’‑ꢀ
GGCGCCCGCCGCATCGGACAACGGAGAACAAAC AACCTTTGCCTGGAGATACATGCACATTACGGCTTTCCCTATTAGAAGGTCTCAGGTGCGCGTTTCGGTAAGTAGACG
ꢀ‑3’
;所述S2的序列为:5
’‑ꢀ
SH(CH3)6‑ꢀ
CGC GCA CCT GAG ACC TTC TAA TAG GG TTT C TTGCTGACAGCGAACTAG AAT GCC C TTT GG GCT GTT CCG GGT GTG GCTCGT CGG
ꢀ‑3’
;所述S3的序列为:5
’‑ꢀ
SH(CH3)6‑ꢀ
GGC CGA GGA CTC CTG CTC CGC TGC GG TTT G GaG AACTGG TCC CGT CTA CTT ACC G TTT CC GAC GAG CCA CAC CCGGAA CAG CCC
ꢀ‑3’
;所述S4的序列为:5
’‑ꢀ
SH(CH3)6‑ꢀ
GCC GTA ATG TGC ATG TAT CTC CAG GC TTT C CGC AGCGGA GCA GGA GTC CTC GGC C TTT GG GCA TTC TAGTT
ꢀ‑3’
;所述封闭链B的序列为:5
’‑ꢀ
CGCTGTCAGCAAGGAAGAAACA TTT ATGCGGCGGG TTTGGACCAGTTCTCC
ꢀ‑3’
;所述的S2、S3、S4链的5
’ꢀ
端修饰有巯基

SH。
[0006]优选地,赭曲霉毒素A与赭曲霉毒素A的适配体Apt特异性结合,释放触发链Tr,在电极上依次进行链置换暴露封闭链B、杂交链式反应捕获大量CuNP及其溶解导致电位变化产生电化学信号。
[0007]上述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铜纳米颗粒CuNP的制备:H1、CuSO4在 MOPs 缓冲液中混合,再加入还原剂抗坏血酸钠,合成铜纳米颗粒H1

CuNP;H2、CuSO4在 MOPs 缓冲液中混合,再加入还原剂抗坏血酸钠,合成铜纳米颗粒H2

CuNP;(2)对电极进行预处理;(3)DNA四面体制备及其修饰到步骤(2)处理的电极表面:将S1、S2、S3、S4和封闭链B在TM缓冲液中混合,得到DNA四面体;将制备好的DNA四面体与三(2

羧乙基)膦注入电极,在室温下反应;(4)均相反应产生触发链Tr:赭曲霉毒素A的适配体Apt和触发链Tr,振荡,形成拱形探针AP;灭菌水,5
×
PBS缓冲液,拱形探针AP,赭曲霉毒素A孵育;(5)电极上的链置换、杂交链式反应、CuNP的捕获及其溶解反应:将步骤(4)得到的触发链Tr、H1

CuNP和H2

CuNP,滴加到步骤(3)的电极上,反应,清洗。
[0008]优选地,所述步骤(2)预处理过程为:电极在氧化铝浆中进行抛光处理,直到呈镜面,用PBS和二次水反复冲洗。
[0009]优选地,所述步骤(3)DNA四面体的制备方法为:将等摩尔量的DNA四面体五条链混合在TM缓冲液中,在95℃反应,再逐渐冷却到4℃。
[0010]优选地,所述步骤(3)将DNA四面体修饰到电极表面的过程为:将制备好的DNA四面体与三(2

羧乙基)膦(TCEP)注入电极,在室温下反应过夜。
[0011]优选地,所述步骤(2)的电极为金电极。
[0012]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生物传感器在检测食品、环境中赭曲霉毒素A上的应用。
[0013]上述的应用,以Ag/AgCl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电位设置为

0.2到0.6V,电位增加0.004 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基于铜纳米颗粒的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生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赭曲霉毒素A的适配体Apt、触发链Tr、发夹探针H1、CuSO4、MOPs 缓冲液 、TM缓冲液、发夹探针H2以及形成四面体的DNA链S1、S2、S3、S4和封闭链B;所述赭曲霉毒素A的适配体Apt的序列为SEQ ID No:1;所述触发链Tr的序列为SEQ ID No:2;所述发夹探针H1的序列为SEQ ID No:3;所述发夹探针H2的序列为SEQ ID No:4;所述S1的序列为SEQ ID No:5;所述S2的序列为SEQ ID No:6;所述S3的序列为SEQ ID No:7;所述S4的序列为SEQ ID No:8;所述封闭链B的序列为SEQ ID No:9;所述的S2、S3、S4链的5
’ꢀ
端修饰有巯基

SH。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生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赭曲霉毒素A与赭曲霉毒素A的适配体Apt特异性结合,释放触发链Tr,在电极上依次进行链置换暴露封闭链B、杂交链式反应捕获大量CuNP及其溶解导致电位变化产生电化学信号。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铜纳米颗粒CuNP的制备:H1、CuSO4在 MOPs 缓冲液中混合,再加入还原剂抗坏血酸钠,合成铜纳米颗粒H1

CuNP;H2、CuSO4在 MOPs 缓冲液中混合,再加入还原剂抗坏血酸钠,合成铜纳米颗粒H2

CuNP;(2)对电极进行预处理;(3)DNA四面体制备及其修饰到步骤(2)处理的电极表面:将S1、S2、S3、S4和封闭链B在TM缓冲液中混合,得到DNA四面体;将制备好的DNA四面体与三(2

羧乙基)膦注入电极,在室温下反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素张清心黄加栋王玉李倩茹李静静徐婉晴朱志学朱镜儒姚玉颖李宗强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