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班级欺凌主客体识别及欺凌发生概率排序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50060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33
一种班级欺凌主客体识别及欺凌发生概率排序的方法,适用于计算机分析领域。通过对反映班级关系的数据进行标准化,以及设定阈值求有向图实现对班级欺凌预警,精准定位欺凌主体、欺凌客体、欺凌关系及欺凌发生的概率排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班级欺凌主客体识别及欺凌发生概率排序的方法,利用基于阈值的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班级欺凌主客体识别及欺凌发生概率排序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班级欺凌主客体识别及欺凌发生概率排序的方法,属于计算机分析领域。

技术介绍

[0002]破窗效应的犯罪心理学警示我们,杜绝欺凌的发生,有助于防范大范围系统性欺凌与 群殴发生。必要的干预对于减少班级欺凌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欺凌因其长期性、隐蔽性、 反复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给学生群体带来较大的影响。
[0003]首先在CNKI上以关键字“校园欺凌”搜索相关的文献或报道,然后再在结果中检索“干 预”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章中,在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数目98篇,学位论文约88篇,在会 议上发表的文章数目2篇,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约4篇。这些文献中,主要从角色、制度、 对策、心理原因等方面开展研究。
[0004]在角色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欺凌主体、欺凌客体、旁观者、教师、学校和国家等方 面。张荣荣和董莉研究了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作用机制、王枭和陈云奔基于群体理论 研究了旁观者对校园欺凌影响及其纠偏策略、孟凡兴等对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中的行为进行 了分析并研究了干预对策;范政和王淑合研究了欺凌客体易被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 张香兰等研究了初中生欺凌发生中多个角色的影响因素;罗怡和刘长海从匮乏视角研究了 校园欺凌行为动因;白玉萍和柳铭心研究校园欺凌中不同角色的教育与干预策略;在对策 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欺凌的事前和事后两个角度。彭瑶研究了教师在校园欺凌中的定位 职责。
[0005]在制度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国家法制与学校制度方面。在法律方面,李莉和姚宇 波介绍了美国的法律在校园欺凌方面的干预制度,帅红兰和刘建宏研究了恢复性司法应对 校园欺凌、杨梨和师会敏从国际对比研究了修复方法防治校园欺凌、王惠娴等提倡对校园 欺凌进行法律干预。在规章制度方面,崔博雅研究了中小学校园欺凌干预治理、杨小杰和 陈瑶给出了凯里市高中预防干预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对策,陈天亮研究了校园欺凌综合治理 的若干原则,纪沅坤以OBPP项目为例,研究校园欺凌防治,刘雨基于循证实践研究校园 欺凌干预,周佳和马巧玲则从同伴依恋角度研究校园欺凌干预,王嘉毅等从伦理构建角度 研究校园欺凌现象,边玉芳给出了帮助孩子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柴泽英分析了教师干预 校园欺凌的可能方法,顾彬彬研究了从严惩到调解的校园欺凌干预取向演变及趋势,赵陵 波等基于元分析和GRADE证据质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反欺凌的干预效果、林丹华等对我国 校园欺凌干预工作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阎浩讨论了校园欺凌背后的学校管理的缺失与应 对,李丹等研究了融合教育中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
[0006]从心理学角度对校园欺凌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欺凌主体的心理积郁与心理疏导研究, 以及欺凌客体的心理抚慰研究。在欺凌主体心理方面,陈巍等研究了利用神经咨询学对欺 凌主体进行心理干预,罗怡和刘长海从匮乏视角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研究,许博洋和罗震 雷研究了校园欺凌施暴者的人格障碍及其干预机制。在欺凌客体心理方面,梁红霞研
究校 园欺凌受害者的心理干预,桑青松等研究了心理韧性对校园欺凌客体学生状态焦虑的影响, 孙越异等从心理弹性角度研究校园暴力,刘大川和谢雪玲对职中学生欺凌状况的心理健康 及干预模式展开研究,刘丹研究欺凌客体的特征及心理干预策略,杨硕和黄馨慧对小学校 园欺凌客体学生心理干预进行研究,刘艳丽和陆桂芝对校园欺凌行为中欺凌客体的心理适 应与问题行为及干预策略进行研究。对于欺凌行为双方的心理方面,黄勇研究了中职学校 校园欺凌的心理成因及干预策略,沈芯羽和王霞研究了防治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干 预措施,施长君等研究了校园欺凌的心理成因及干预策略、康钊和文嘉兴研究了破窗效应 下校园欺凌原因及对策,王玥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校园欺凌的形成机理及对策,陈友慧等对 中小学校园欺凌特征、成因及心理干预策略进行了研究,茹洋庶研究了校园欺凌的心理原 因及其心理干预方法,刘静婧等研究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和辅导策略,兰冬冬和何 元庆研究了校园欺凌中的心理危机和干预措施,杨倩婧给出了校园欺凌的心理解读及干预 策略。
[0007]在欺凌归因方面的研究,李积鹏和周长缨寺基于归因理论研究了校园欺凌行为、黄亚 桥和刘雨基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视角研究了校园欺凌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陈璇基于中介效 应依次检验模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模式开展了研究。
[0008]在国际对比与借鉴方面的研究,包括美洲(主要是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欧洲、中东 及国际组织。在美洲校园欺凌方面,李莉和姚宇波介绍了美国的法律在校园欺凌方面的干 预制度,李鑫研究了美国青少年校园欺凌治理的多层路径,孙蓓和秦飞研究了美国中小学 教师干预校园欺凌计划,李先军和苏明明研究了美国佐治亚洲校园欺凌干预体系,赵茜和 苏春景研究了美国以学校为基础的欺凌干预体系;范丽娟介绍了加拿大安大略省“以董事会 为主”防范校园欺凌行为的模式。在亚洲校园欺凌方面,滕雪丽和张香兰研究了日本校园欺 凌的预防与干预,张素雅和马早明介绍了菲律宾预防校园欺凌的政策内容。在欧洲校园欺 凌方面,曹文等介绍了瑞士伯尔尼反校园欺凌干预情况,刘晓燕和梁纪恒研究了英国特殊 教育学校的校园欺凌治理体系,屈书杰和贾贝贝研究了英国校园欺凌综合治理体系,李存 生研究了芬兰中小学反校园欺凌计划,李锋和史东芳介绍了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 在中东校园欺凌方面,冯帮和刘小云研究了以色列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在国际的校园 欺凌方面,罗怡和刘长海研究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校园暴力和欺凌干预的建议,张欣 和周策综述了国外校园霸凌行为现象。
[0009]从对比角度,乔东平和文娜综述了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的概念、成因与干预;从机理 角度,武亦文和缪绍疆研究了校园欺凌的群体过程及预防干预;从干预方面,张祥和吴艳 艳从社会化理论视角研究了校园欺凌现象,王宇等研究了校园欺凌干预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因素,李芳霞和王洪玲等也研究了校园欺凌问题及干预策略;侯佳敏和高振宇针对校园欺 凌,研究了相应的干预课程构建。
[0010]另外,郝国生等利用图论方法对企业的非正式组织进行辨识,但作者只给出了非正式 组织的辨识方法,而没有给出班级欺凌的辨识方法。不同于该文献,本专利把班级欺凌作 为非正式组织的相反情况,不是采用上α分位点Z
α
,而是采用其相反数

Z
α
;标准化矩阵的 0

1化处理也不是采用大于Z
α
的规则,而是采用小于

Z
α
的规则。同时,该文献也没有给出 预警方法。此外,郝国生等在矛盾辨识与预警中,利用的是无向图的强连通图,而本专利技术 利用的是有向图。非正式组织对应的图满足传递性,本专利技术的图则不满足传递性。不同于 矛
盾关系求取,欺凌关系不采用无向图,而采用有向图;不同于矛盾关系求取,欺凌关系 数据不进行矩阵对称化处理,而直接采用得到的有向图。

技术实现思路

[0011]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种班级欺凌主客体识别及欺凌发生概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班级欺凌主客体识别及欺凌发生概率排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获取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数据,获取每个学生对其他人的相互测评数据,对每一个学生的主观测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对每个学生评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首先求得某一学生给其他学生评价数据的平均值与方差,然后利用该学生的对其他学生的评价数据减去平均值并除以方差,实现数据标准化,具体步骤如下:S1、将每个学生对其他人的相互测评数据构成数据矩阵P,对数据矩阵P进行标准化处理获得规范化矩阵Q,取不同的阈值,对标准化矩阵Q进行0

1化处理得到矩阵R,求取R对应的有向图G;S2、分析有向图G,有向图G中显示的边的后继顶点对应的学生就是欺凌客体,边的前驱顶点对应的学生是欺凌主体,有向图G中的任何一条边所连接的两个顶点表示的两个学生分别对应于欺凌主体和欺凌客体;S3、根据对有向图G中顶点入度以及出度进行评价或者打分,顶点的入度越大则表明该学生被欺凌的概率越大,越需要重点关注,顶点的出度越大则表明该学生对其它学生欺凌的概率越大,越需要给予更多的警示;S4、在对数据标准化过程中,阈值越小,欺凌发生的概率越大,从而根据阈值由小到大,给出欺凌关系发生概率排序;在同一阈值条件下,根据出度由大到小排序,确定欺凌主体欺凌其他学生的概率,出度越大,发生欺凌的概率越大;根据入度由大到小排序,确定欺凌客体学生的概率,入度越大,发生被欺凌的概率越大;S5、将不同概率程度的欺凌与被欺凌进行划分,并根据划分程度设计不同的应对措施,对欺凌与被欺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应对措施,同时结合欺凌发生的概率的排序由大到小的概率分别进行预警处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校园欺凌进行干预、预警和法制宣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班级欺凌主客体识别及欺凌发生概率排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处理包括阈值设定,求有向图G判断欺凌;其中,阈值设定的取值顺序是规范化矩阵Q中小于0的元素值的从小到大的排序序列;求有向图G是首先给定阈值,其次对于小于该值的矩阵元素设置其值为1,其余值设置为0;有向图G中,边指向的顶点对应的学生,即为被欺凌对象,即欺凌客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班级欺凌主客体识别及欺凌发生概率排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预警选定的班级学生的个数为n,则学生间相互评分的数据可以表示成一个n行n列的矩阵P,第i行数据是学生i给其他学生的评分;第j列是其他学生给第j个学生的评分;利用平均值和方差对矩阵P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矩阵Q,矩阵Q中的元素Q(i,j)与P中元素P(i,j)的关系式为:其中,是第i行数据的数学期望,即均值,是第i行数据的方差;对矩阵Q中元素按从小到大排序,并去除大于0的元素,得到的有序值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国生王霞张婷婷刘小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