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弯螺旋多环肺静脉消融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9970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间弯螺旋多环肺静脉消融导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肺静脉消融导管的适应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孔管的远端连接有螺旋多环部分,螺旋多环部分为管状,在自由状态,呈盘状同心多环的形状,或同一平面内环形与其相邻的环形的弯曲方向相反的至少两个开口的环形连接的形状,其构成的平面与管身和双孔管的轴线垂直或近似垂直,在拉伸后呈直线或近似直线状;管状的螺旋多环部分外间隔套置或嵌入有环电极。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针对不同肺静脉口及其他心肌组织的良好适应性,环电极与肺静脉或其他心肌组织贴靠紧密,电生理信号采集稳定,操作简便,减少导管使用数量,使手术更加安全快捷,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患者负担。降低患者负担。降低患者负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间弯螺旋多环肺静脉消融导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手术器械,特别是一种肺静脉射频消融导管。

技术介绍

[0002]房颤(atrialfibrillatio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来自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导致患者失去了正常的窦性冲动,使心房出现不规律的收缩,导致心房辅助泵功能的丧失。房颤发病后不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剧,亦会增加中风的发病率,当病人并发有其他心血管疾病时,还会增加病人的死亡率。
[0003]随着心内电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部分房颤起自肺静脉肌袖。早在1966年,研究人员就发现肺静脉中有条状的心肌深入,随后在1981年发现这些心肌能够产生动作电位,Haissaguerre等人认为肺静脉作为异位冲动发源地可能卷入了房颤的发作,并发现起源于肺静脉的药物不敏感的房颤94%存在肺静脉异位活动,在消融这些肺静脉部位后房颤消失。Chen等人在2000年发现肺静脉心肌组织具有自律性,而且主要集中在静脉口。2003年人们发现房颤患者100%存在肺静脉肌袖,而无房颤者此比例只有85%,随后有人利用血管超声发现,房颤患者肺静脉肌肉组织较厚,心律失常可能就发生在这些厚层的心肌中。现在一般认为这些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组织产生房早,然后引发房颤。由于房颤的大多发源地来自于肺静脉,目前治疗房颤的流行手段是肺静脉隔离,通过进入左心房的导管头端电极放出的能量,对心肌中形成房颤诱因的组织进行消融使之不与其他心肌形成联系。
[0004]由于肺静脉共有四支,各自的形状、内径均有差异,且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现有技术的肺静脉消融导管的结构为直行导管配合单环导管为主,此类结构的导管存在消融范围小需进行数次操作、局限性强无法应用于多个部位或结构问题导致操作不简便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间弯螺旋多环肺静脉消融导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肺静脉消融导管的适应性,方便医生操作。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空间弯螺旋多环肺静脉消融导管,设有双孔管,所述双孔管的远端连接有螺旋多环部分,螺旋多环部分为管状,在自由状态,呈盘状同心多环的形状,或同一平面内环形与其相邻的环形的弯曲方向相反的至少两个开口的环形连接的形状,盘状同心多环或同一平面内环形与其相邻的环形的弯曲方向相反的至少两个开口的环形连接的形状构成的平面与管身和双孔管的轴线垂直或近似垂直,在拉伸后呈直线或近似直线状;所述管状的螺旋多环部分外间隔套置或嵌入有环电极。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盘状同心多环的形状的中心端部与双孔管的远端连接。
[0008]本专利技术的螺旋多环部分各环形的中心距为0~40mm。
[0009]本专利技术的螺旋多环部分各环形的中心距为0~30mm。
[0010]本专利技术的螺旋多环部分的管外径为0.38~4.05mm,内径为0.33~4mm。
[0011]本专利技术的螺旋多环部分的管外径为1.05~3.05mm,内径为1~3mm。
[0012]本专利技术的螺旋多环部分的管采用聚氨酯、嵌段聚醚酰胺树脂或尼龙。
[0013]本专利技术的螺旋多环部分的管内设有定型钢丝,定型钢丝呈盘状同心多环或同一平面内环形与其相邻的环形的弯曲方向相反的至少两个开口的环形连接的形状;所述定型丝采用镍钛丝、铜铝镍合金丝、铜铝锌合金丝、铁铂合金丝、铁钯合金丝、铁镍钴钛合金丝或铁锰硅合金丝,外径为0.1~0.7mm,定型丝内圈直径为5~40mm,最外圈外径为10~70mmm。
[0014]本专利技术的定型丝外径为0.4~0.46mm,定型丝内圈直径为10~20mm,最外圈外径为20~40mm。
[0015]本专利技术的螺旋多环部分的环形为2~5圈。
[0016]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螺旋多环部分采用开口多环结构,具有针对不同肺静脉口及其他心肌组织的良好适应性,可以进行标测和/或消融,环电极与肺静脉或其他心肌组织贴靠紧密,电生理信号采集稳定,操作简便,减少导管使用数量,使手术更加安全快捷,在临床上大大增加了手术的有效性和操作性,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患者负担。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螺旋多环部分的螺旋形间距为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双孔管弯曲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双孔管的远端弯曲180
°
盘状螺旋形间距为零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手柄和连接器连接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专利技术定型钢丝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专利技术双孔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本专利技术导管的轴向剖视图。
[0025]图9是本专利技术手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7]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空间弯螺旋多环肺静脉消融导管,从远端到近端设有顺序连接的导管2、手柄装置1和连接器7。
[0028]导管2设有管身5,管身5近端连接手柄装置1,管身5的远端连接双孔管4的近端,双孔管4的远端连接有螺旋多环部分6。
[0029]螺旋多环部分6为管状,绕制成盘状同心多环的形状,在自由状态,盘状同心多环构成的平面与管身5和双孔管4的轴线垂直或近似垂直,管状的螺旋多环部分6的中心端部与双孔管4的远端连接。螺旋多环部分6也可以绕制成在同一平面内至少两个开口的环形连接的形状,其中,环形与其相邻的环形的弯曲方向相反。螺旋多环部分6各环形的中心距为0~40mm,较好为0~30mm。
[0030]螺旋多环部分6的环形为2~5圈。
[0031]螺旋多环部分6的管外径为0.38~4.05mm,较好为1.05~3.05mm,内径为0.33~4mm,较好为1~3mm。螺旋多环部分6的管采用聚氨酯PU、嵌段聚醚酰胺树脂PEBAX或尼龙。
[0032]管状的螺旋多环部分6外间隔套置或嵌入有环电极3。环电极3内径为0.33~4mm,较好为1~3mm,外径为0.38~4.05mm,较好为1.05~3.05mm,宽度为0.2~4mm,较好为1~3mm。环电极3采用铂铱合金或黄金。
[0033]环电极3用于标测或消融。
[0034]如图2所示,当螺旋多环部分6的环之间的间距缩减为零时,形成一较小平面。
[0035]螺旋多环部分6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氯乙烯树脂PV护送管19收入在PV护送管19内,相当于螺旋多环部分6拉伸后呈直线或近似直线状,PV护送管19退出后,螺旋多环部分6被释放呈自由状态,为盘状同心多环或在同一平面内至少两个弯曲方向相反的开口环形连接的形状。
[0036]如图3所示,双孔管4的远端可以弯曲调整至向近端弯曲180
°

[0037]如图4所示,双孔管4的远端调整至180
°
弯曲,螺旋多环部分6的环之间的间距缩减为零时,较小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间弯螺旋多环肺静脉消融导管,设有双孔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孔管(4)的远端连接有螺旋多环部分(6),螺旋多环部分(6)为管状,在自由状态,呈盘状同心多环的形状,或同一平面内环形与其相邻的环形的弯曲方向相反的至少两个开口的环形连接的形状,盘状同心多环或同一平面内环形与其相邻的环形的弯曲方向相反的至少两个开口的环形连接的形状构成的平面与管身(5)和双孔管(4)的轴线垂直或近似垂直,在拉伸后呈直线或近似直线状;所述管状的螺旋多环部分(6)外间隔套置或嵌入有环电极(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间弯螺旋多环肺静脉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状同心多环的形状的中心端部与双孔管(4)的远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间弯螺旋多环肺静脉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多环部分(6)各环形的中心距为0~4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间弯螺旋多环肺静脉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多环部分(6)各环形的中心距为0~30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间弯螺旋多环肺静脉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多环部分(6)的管外径为0.38~4.05mm,内径为0.33~4mm。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正辉周拓杨洋余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惠泰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