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子畅专利>正文

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9809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救生圈本体和充气装置,充气装置包括反应组件和按压撞针,按压撞针与反应组件一侧滑动连接,反应组件包括第一储液罐和第二储液罐,第一储液罐和第二储液罐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易破薄片,易破薄片位置与按压撞针位置相对应,实现对救生圈本体的充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设置充气装置,通过按压按压撞针冲破反应组件的易破薄片,使得反应组件内的溶液接触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实现对救生圈本体的充气;通过可拆卸连接的充气装置和救生圈本体,实现了救生圈的便携,使得救生圈本体可以被多次利用,增加了救生圈的适用范围和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


[0001]本技术涉及水上救生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水上交通、运输和旅游业的发展,乘船或水上作业的人员越来越多,水上事故时有发生。救生圈作为水中安全器具,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救生圈在使用时存在如下缺点:
[0003]1.救生圈体积过大,不方便携带;
[0004]2.救生圈的充气装置普遍需要提前对救生圈充气才能使用;
[0005]3.内置充气装置的救生圈普遍为一次性产品,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携带,无需提前充气以及可以多次利用的自充气型救生圈。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救生圈本体和充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反应组件和按压撞针,所述按压撞针与反应组件一侧滑动连接,所述反应组件包括第一储液罐和第二储液罐,所述第一储液罐和第二储液罐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易破薄片,所述易破薄片位置与按压撞针位置相对应,实现对救生圈本体的充气。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储液罐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易破薄片。
[0009]所述第一储液罐与第二储液罐之间可拆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储液罐与第二储液罐之间存在空腔,形成反应腔。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外侧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二储液罐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储液罐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二储液罐内设置有第二易破薄片。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储液罐的长度大于第一储液罐的长度,使得所述第一储液罐与第二储液罐之间存在空腔,形成反应腔。
[0012]所述第二储液罐底部还设置有通管,所述通管位于反应腔底部,所述通管外还固定安装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外壁设置有螺纹。
[0013]所述救生圈本体上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内壁设置有与连接管相匹配的螺纹,实现与充气装置的固定连接。
[0014]所述连接管内设置有充气阀门,所述充气阀门包括固定安装于第二储液罐外侧的第一弹簧以及与第一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外径与连接管的内径相匹配。
[0015]优选的,所述通管的长度加上密封板的厚度为所述连接管的长度。
[0016]所述按压撞针包括按压帽和撞针,所述撞针的一端与按压帽固定连接,所述撞针与第二储液罐的侧壁滑动连接,所述撞针与第二储液罐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
[0017]优选的,所述撞针的长度长于第一易破薄片到第二储液罐的设置密封圈的一端的
距离,并且所述撞针的长度短于第二储液罐的长度,使得撞针能确保在冲破两个储液罐的易破薄片的同时确保不冲破第一储液罐,保证了充气装置的安全性。
[0018]所述按压帽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储液罐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撞针外侧,以实现撞针的回弹。
[0019]所述撞针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卡口,所述第二储液罐内部还设置有与限位卡口相匹配的限位槽,实现对撞针的限位。
[0020]优选的,所述限位卡口的位置使得撞针在第二储液罐内的长度短于第二储液罐设置密封圈的一端到第二易破薄片的长度,避免了误触导致化学溶液泄露的问题。
[0021]所述第一储液罐内放置有第一待混合溶液,所述第二储液罐内放置有第二待混合溶液,所述第一待混合溶液与第二待混合溶液产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0022]优选的,所述第一待混合溶液是硫酸溶液。
[0023]优选的,所述第二待混合溶液是碳酸氢钠溶液。
[0024]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25](1)本技术通过设置充气装置,通过按压按压撞针冲破反应组件的易破薄片,使得反应组件内的溶液接触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实现对救生圈本体的充气。
[0026](2)本技术通过可拆卸连接的充气装置和救生圈本体,实现了救生圈的便携,使得救生圈本体可以被多次利用,增加了救生圈的适用范围和使用寿命。
[0027](3)本技术通过充气阀门,实现了充气装置与救生圈本体之间的密封以及自动开闭,避免了化学溶液造成泄露,保证救生圈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9]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的整体结构图;
[0030]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的部分剖视图;
[0031]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0032]图4为图2中B的局部放大图;
[0033]图中:
[0034]100,救生圈本体、110,进气管;
[0035]200,充气装置、210,反应组件、211,第一储液罐、212,第二储液罐、2121,通管、2122,连接管、2123,充气阀门、21231,第一弹簧、21232,密封板、2124,限位槽、2125,密封圈、213,第一易破薄片、214,第二易破薄片、220,按压撞针、221,按压帽、222,撞针、223,第二弹簧、224,限位卡口、230,硫酸溶液、240,碳酸氢钠溶液。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3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9]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救生圈本体100和充气装置200,所述充气装置200包括反应组件210和按压撞针220,所述按压撞针220与反应组件210一侧滑动连接,所述反应组件210包括第一储液罐211和第二储液罐212,所述第一储液罐211和第二储液罐212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易破薄片,所述易破薄片位置与按压撞针220位置相对应,实现对救生圈本体100的充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救生圈本体(100)和充气装置(200),所述充气装置(200)包括反应组件(210)和按压撞针(220),所述按压撞针(220)与反应组件(210)一侧滑动连接,所述反应组件(210)包括第一储液罐(211)和第二储液罐(212),所述第一储液罐(211)和第二储液罐(212)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易破薄片,所述易破薄片位置与按压撞针(220)位置相对应,实现对救生圈本体(100)的充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罐(211)与第二储液罐(212)之间可拆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储液罐(211)与第二储液罐(212)之间存在空腔,形成反应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液罐(212)底部还设置有通管(2121),所述通管(2121)位于反应腔底部,所述通管(2121)外还固定安装有连接管(2122),所述连接管(2122)外壁设置有螺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本体(100)上设置有进气管(110),所述进气管(110)内壁设置有与连接管(2122)相匹配的螺纹,实现与充气装置(200)的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充气型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122)内设置有充气阀门(2123),所述充气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子畅赵广志
申请(专利权)人:刘子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