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压缩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4014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压缩救生圈。该便携式压缩救生圈,包括圈体,所述圈体包括至少一组囊袋,所述囊袋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组入水口,所述入水口的表面设置有透水机构,所述圈体外界的水通过所述透水机构进入囊袋,所述囊袋完全膨胀后,所述透水机构阻止所述圈体外界的水进入囊袋,所述囊袋的内部放置有膨胀物;所述圈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挂拉件;该便携式压缩救生圈,可以利用惯性将救生圈投掷出去,而另一端手持拉环,通过拉环和绳子将投掷的救生圈收回,从而将人员救回到岸边,而救人者无需下水。下水。下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压缩救生圈


[0001]本技术属于救生圈
,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压缩救生圈。

技术介绍

[0002]在洪水来临,或者遇见溺水者时,此时急需救生圈,如果个人下水营救对水下情况,水流等不熟悉,极易引起事故。而目前市面上的救生设施,一来体积庞大,不易携带,二来,救生圈等物资很难调配,另外,在对洪水中落水人员进行救援时,救人者自己也需要下水。本专利技术可以利用惯性将救生圈投掷出去,而另一端手持拉环,通过拉环和绳子将投掷的救生圈收回,从而将人员救回到岸边,而救人者无需下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便携式压缩救生圈。
[0004]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5]一种便携式压缩救生圈,包括圈体,所述圈体包括至少一组囊袋,所述囊袋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组入水口,所述入水口的表面设置有透水机构,所述圈体外界的水通过所述透水机构进入囊袋,所述囊袋完全膨胀后,所述透水机构阻止所述圈体外界的水进入囊袋,所述囊袋的内部放置有膨胀物;所述圈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挂拉件。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膨胀物包括压缩气罐。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膨胀物包括反应剂。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膨胀物包括发泡剂。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膨胀物包括若干组药丸体,所述药丸体的外层为盐类缓冲剂层,所述药丸体的内层为反应剂与发泡剂。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连接绳为尼龙绳。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挂拉件为挂环。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还包括密封物,所述圈体放置于密封物内。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密封物为塑料袋体。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透水机构为透水幕布层或止回阀。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置有连接绳与挂拉件,可以抛出该圈体,来实施救援,通过挂拉件拉拽连接绳,便于收回圈体以及将被救援者拉回;还设置有膨胀物,圈体通常为压缩状态,便于携带,放置于密封物内,密封物用于放置圈体内的膨胀物潮湿失效,圈体表面开设有入水口,便于膨胀物与水反应;膨胀物内包括有发泡剂,发泡剂与水接触后膨胀为固态,囊袋被破坏后,该圈体仍具有救助能力;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灵活,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圈体;2、囊袋;3、入水口;4、连接绳;5、挂拉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19]实施例1
[0020]如图1所示,一种便携式压缩救生圈,包括圈体1,所述圈体1包括至少一组囊袋2,所述囊袋2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组入水口3,所述入水口3的表面设置有透水机构,所述圈体1外界的水通过所述透水机构进入囊袋2,所述囊袋2完全膨胀后,所述透水机构阻止所述圈体1外界的水进入囊袋2,所述囊袋2的内部放置有膨胀物;所述圈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绳4,所述连接绳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挂拉件5。囊袋2的材质可以采用防爆耐高温橡胶材质。
[0021]透水机构可以采用计流传感器配合控制阀,当该控制阀通入一定量的水后,闭合控制阀,防止外界水再进入;透水机构也可以采用在囊袋2的内部设置压力传感器,配合控制阀使用,在囊袋2膨胀后,其内部压力增大,当数值达到设定值后,闭合控制阀,防止外界水再进入;在上述两方案的实施中,需要配合简单的控制器以及电源使用,该控制器满足简单的分级调控即可,并无其他特殊要求;
[0022]膨胀物可以选用常用小型压缩气罐,但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先打开压缩气罐,使圈体1膨胀,但压缩气罐存在重量较重,成本较高的缺点;
[0023]上述透水机构的方案以及压缩气罐的方案无疑会增大该求生圈的制造成本,为降低成本,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两种透水机构的具体方案,一是透水幕布;二是止回阀件;本实施例中选用止回阀件作为透水机构使用,膨胀物应当为发泡剂,或发泡剂以及反应剂配合制备的药丸体;当膨胀物为发泡剂时,发泡剂可以采用聚氨酯、聚氯乙烯(硬质和软质都可)、聚苯乙烯、聚丙烯、ABS和聚乙烯,本实施例中选用聚氨酯物料,发泡剂与水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无法使压缩的囊袋2迅速膨胀,因此最佳的方案为发泡剂与反应剂配合制备的药丸体,该药丸体外层为盐类缓冲剂层,所述药丸体的内层为反应剂与发泡剂,本实施例中,外层选用氯化钠,中间层选用LiAlH4和聚氨酯物料,进水后水盐类溶解作为缓冲剂,对反应进行缓冲,同时,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推动聚氨酯物料膨胀,使得圈体1完成膨胀,并关闭透水幕布或止回阀件;
[0024]氢化铝锂与水发生的反应:
[0025]LiAlH4+2H2O

LiAlO2+4H2[0026]LiAlH4+4H2O

LiOH+Al(OH)3+4H2;
[0027]通常状态下,囊袋2为压缩收紧的状态,所述连接绳4为尼龙绳,所述挂拉件5为挂环,使用时,先将塑料袋体撕开,将圈体1取出,使用者手持挂拉件5,将圈体1抛入水中,在本实施例中,圈体1由四组囊袋2构成,相互粘连,圈体1的上下端面分别设置有四组入水口3,入水口3均匀分布,圈体1入水后,圈体1外界的水通过透水幕布或止回阀件进入囊袋2内,与
囊袋2内的药丸接触,发生反应,各囊袋2膨胀,圈体1整体成型,漂浮于水面,便于救援,且便于在一次投掷失败后,拉回继续投掷;其内部的发泡剂膨胀成为固态,当囊袋2受到遇见礁石、树枝等尖锐物发生漏气、破裂,仍然可以满足救援需求。
[0028]实施例2
[0029]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该救生圈,在本实施例中,圈体1由四组囊袋2构成,相邻两组囊袋2之间设置有塑料拉环,并且塑料拉环可以提高整个圈体1的重量,便于更好抛出,塑料拉环的表面设置有摩擦纹路,以及把手状凸起,塑料拉环的表面均涂抹有胶水,通过胶水连接囊袋2,当囊袋2破损后,被救援者可以依靠持拿该塑料拉环被救起。
[003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压缩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圈体(1),所述圈体(1)包括至少一组囊袋(2),所述囊袋(2)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组入水口(3),所述入水口(3)的表面设置有透水机构,所述圈体(1)外界的水通过所述透水机构进入囊袋(2),所述囊袋(2)完全膨胀后,所述透水机构阻止所述圈体(1)外界的水进入囊袋(2),所述囊袋(2)的内部放置有膨胀物;所述圈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绳(4),所述连接绳(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挂拉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压缩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物包括压缩气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压缩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物包括反应剂。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压缩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亚飞曾立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