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信息记录装置、介质和方法以及光学拾取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4854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信息记录装置、一种光学拾取器、一种光学信息记录方法以及一种光学信息记录介质。该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将第一光束发射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并将第二光束发射到该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侧,并通过将该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设置在一起而形成记录标记或全息图。该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包括:使该第一光束聚集并将其发射到该记录介质的部分;移动该第一光束的焦点以便将该焦点定位在目标深度处并与目标轨道对准的部分;使该第二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大于该第一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的部分;以及将该第二光束的焦点放置在目标深度处并移动该第二光束的焦点使得该第二光束入射在该目标轨道上的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光学拾取器、光学信息记录 方法和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并且,例如,优选将其应用于将全息图记 录在光盘上的光盘装置。
技术介绍
光盘装置是普遍的将光盘装置设计为将光束发射到光盘,诸如 La^it(aiJ 、数ii!AA (DVD)和蓝光盘(注册商标也称作 'BD,),并对反射光进行翻译以再现信息。另外,将光盘装置设计为通过将光束发射到光盘来记录信息在 光束入射的地方其反射率局部改变。对于这些类型的光盘,形成在光盘上的光斑的尺寸由X7NA近似 确定(入光束的波长;NA:数值孔径),其还公知为与分辨率成比 例。例如,具有120mm直径的BD光盘可以存储大约25GB。对BD 的详细解释可以在Y. Kasami、 Y. Kuroda、 K. Seo、 O. Kawakubo、 S. Takagawa、 M. Ono和M. Yamada的Jpn. J. Appl. Phys., 39, 756 (2000)的非专利文献中找到。附带地,各种类型的信息,诸如各种类型的内容(如音乐内容和 视频内容)和用于计算机的各种类型的数据都能够被记录在光盘上。近年来,随着高清晰度图像技术的发展和声音质量的提高,信息量也 增大。由于需要记录在一张光盘上的内容的数量增大,因此可能需要 光盘容量增大。如在非专利文献I. Ichimura等人的Technical Digest of ISOM ,04, pp52, Oct. 11-15, 2005, Jeju Korea中所披露的,提出了通 过在光盘内堆积多个记录层来增大光盘的记录容量。另夕卜,如在非专利文献 R. R. McLeod 等人的 Micropholographicmultilayer optical disc data storage (微照相术多 层光盘数据存储),,,Appl. Opt., Vol. 44, 2005, pp3197中所披露的,提 出了光盘装置使用全息图来将信息记录到光盘上。例如,如图1所示,光盘装置1将来自光学头7的光束聚焦到光 盘8上,光盘8由其折射率根据所发射的光束的强度而改变的光聚合 物等构成。随后,面对光盘8的下表面的反射装置9 (在图1中在光 盘8的下方)将光束聚焦到相对方向上的同一焦点上。在光盘装置l中,激光器2发射光束或激光束;声光调制器3调 制其光波;准直透镜4将其转换为准直光,准直光随后通过偏振分束 器5被引导到四分之一波片6。四分之一波片6将线偏振光束转换为 圆偏振光束,圆偏振光束随后被引导到光学头7。将光学头7设计为记录和再现信息反射镜7A反射光束;并且 物镜7B使该光束聚集并将其引导到被主轴电机(spindle motor )(未 示出)转动的光盘8。这时,被聚焦在光盘8内之后,光束被反射装置9反射,反射装 置9面对光盘8的下表面。在从下表面进入光盘8之后,反射光束被 聚焦到光盘8内的同一焦点上。附带地,反射装置9包括聚光透镜9A、 光闸(shutter) 9B、聚光透镜9C和反射镜9D。结果,如图2A所示,围绕光束的焦点出现驻波,并产生记录标 记RM或全息图其光斑尺寸小,并且其看上去像是通过将两个圆锥 在其底部结合来构成。以这种方式,将记录标记RM记录为信息。当在光盘8内记录多个记录标记RM时,光盘装置1使光盘8转动,沿同心或螺旋轨道产生多个记录标记RM,并形成一个标记记 录层。另外,通过调节光束焦点的位置,将记录标记RM记录为使得 多个标记层堆积起来。因此,光盘8具有多层结构,其内包括多个标记记录层。例如, 如图2B所示,在光盘8上,记录标记RM之间的距离或标记节距pl 为1.5jLim,轨道之间的距离或轨道节距p2为2pm,并且层之间的距 离p3为22.5拜。当从记录有记录标记RM的盘8上再现信息时,反射装置9关闭 光闸9B,并由此避免光束从下表面进入光盘8。此时,在光盘装置l中,光学头7将光束发射到光盘8上的记录 标记RM。由记录标记RM产生的再现光束进入光学头7。四分之一 波片6将其从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并将其引导到偏振分束器5。 偏振分束器5将其反射。反射光被聚光透镜10聚集,然后通过针孔 11投影到光电检测器12上。在光盘装置1中,光电检测器12检测再现光束的强度,并根据 检测结果再现信息。另一方面,存在某些类型的光盘装置,像如图3所示的光盘装置 13那样,其部件已经用与图1的相应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其 披露于日本专利公开No.3452106中在记录过程中,光盘装置13将 光束分为两束,其中之一从上表面进入光盘8,而另一束则从下表面 进入光盘8;这两束光设置在一起。在光盘装置13中,准直透镜4将从激光二极管14A发出的光束 转变为准直光束;并且分束器5A将其分为两条光束(第一光束和第 二光束)。在光盘装置13中,在透射穿过分束器5A之后,第一光束穿过其 他分束器5B和5C,并进入物镜7B。物镜7B使第一光束聚集并将其 引导到光盘8的第 一表面8A。此时,在光盘装置13中,第一光束从光盘8的基板8C和电介质 层8D之间的边界反射的反射光经过物镜7B、分束器5C和5B以及柱 面透镜18部分地被投影到光电检测器12B上。由光电检测器12根据 光束强度产生的检测信号被矩阵放大器19放大。基于放大的检测信 号,产生伺服控制信号。根据伺服控制信号,光盘装置13驱动致动器7Ba使物镜7B移动。另一方面,在光盘装置13中,第二光束被分束器5A反射。然后 第二光束在被反射镜15A、 15B、 15C和15D反射之后进入凸透镜7C。 凸透镜7C使第二光束聚集,并将其引导到光盘8的第二表面8B。此时,作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干涉的结果(用斜线表示)产生 记录标记RM或全息图。因此,将记录标记RM作为信息记录在记录 层8E上。在再现过程中,光盘装置13关闭光闸16,以遮挡第二光束,光 闸16设置在第二光束的光路上;并且作为第一光束从记录在光盘8 上的记录标记RM反射的结果产生的再现光束经过物镜7B、分束器 5C、凹透镜17、聚光透镜10以及针孔板11被投影到光电检测器12A 上。光盘装置1的光电检测器12检测再现光束的强度,然后根据检 测的结果再现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由于仅在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都入射的地方产生全息图, 因此上述光盘装置13可能需要高级的伺服控制过程以将第一光束和 第二光束精确地聚焦到同 一焦点上。其可能赋予伺服控制巨大的负担。鉴于上述原因,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 减轻施加在伺服控制上的负担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光学拾取器、光 学信息记录方法以及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 一种光学信息记录装置,该光学信息记录 装置将从光源发出的光束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将所述第一光束 发射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并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另 一侧,并通过将所述第 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设置 在一起而在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内形成记录标记,所述记录标记为全息图,所述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包括第一聚光部分,该第一聚光部 分使所述第 一光束聚集并将所述第 一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 质;第一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一焦点移动部分移动所述第一光束的焦 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信息记录装置,该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将从光源发出的光束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并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侧,并通过将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设置在一起而在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内形成记录标记,所述记录标记为全息图,所述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包括: 第一聚光部分,该第一聚光部分使所述第一光束聚集并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 第一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一焦点移动部分移动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以便将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定位在目标深度处,并与目标轨道对准,所述目标深度表示应当在沿其靠近或远离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深度方向上形成所述记录标记的深度,而所述目标轨道表示在与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两侧面都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记录标记应当形成在其中的轨道; 第二聚光部分,该第二聚光部分当使所述第二光束聚集并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时,使得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最外圆周的第二聚光角小于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轮廓的第一聚光角,以便使所述第二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以及 第二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二焦点移动部分将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设置在所述目标深度,并移动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使得所述第二光束入射在所述目标轨道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7-6-28 2007-1709771.一种光学信息记录装置,该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将从光源发出的光束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并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侧,并通过将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设置在一起而在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内形成记录标记,所述记录标记为全息图,所述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包括第一聚光部分,该第一聚光部分使所述第一光束聚集并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第一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一焦点移动部分移动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以便将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定位在目标深度处,并与目标轨道对准,所述目标深度表示应当在沿其靠近或远离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深度方向上形成所述记录标记的深度,而所述目标轨道表示在与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两侧面都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记录标记应当形成在其中的轨道;第二聚光部分,该第二聚光部分当使所述第二光束聚集并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时,使得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最外圆周的第二聚光角小于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轮廓的第一聚光角,以便使所述第二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以及第二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二焦点移动部分将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设置在所述目标深度,并移动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使得所述第二光束入射在所述目标轨道上。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通过使所述第二光束的所述光轴与所述第一光束的所述光轴对准,所述第二焦点移动部分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目标轨道。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焦点移动部分使所述第二光束的所述光轴与所述第一 光束的所述光轴对准,使得所述第一光束处于所述第二光束内。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聚光部分和所述第二聚光部分使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的光功率和密度与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的光功率和密度在相同的水 平。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还包括 光功率调节部分,当将所述光束分为所述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时,该光功率调节部分调节所述第一光束与所述第二光束的比率,使 得所述第二光束在目标深度位置和目标轨道位置附近的光功率和密度 与所述第一光束在所述目标深度位置和目标轨道位置附近的光功率和 密度在相同的水平。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物镜;并且所述第二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物镜, 其中,将所述第一物镜的数值孔径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物镜 的数值孔径,使得所述第二光束的聚光角小于所述第一光束的聚光角。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物镜;并且所述第二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物镜, 其中,将进入所述第一物镜的所述第一光束的直径设置为与 进入所述第二物镜的所述第二光束的直径不同,使得所述第二光束的 聚光角小于所述第一光束的聚光角。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物镜;并且所述第二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物镜, 其中,将所述第一物镜的折射率设置为与所述第二物镜的折 射率不同,使得所述第二光束的聚光角小于所述第一光束的聚光角。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 一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 一物镜;并且所述第二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物镜, 其中,将进入所述第一物镜的所述第一光束的会聚状态设置 为与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部典宏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