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水下膜渗透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48013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膜渗透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装置,其包括:第一防生物附着单元,一端设有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所述第一防生物附着单元的另一端设置有传感器,第二防生物附着单元,一端设有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所述第二防生物附着单元的内部设有光强采集模块,防护强度调整单元,与所述光强采集模块、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和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相连接,所述防护强度调整单元能够根据所述光强采集模块反馈的紫外光强度,调整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和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的发光功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依据环境做出自适应调整其防护强度,进而可以高效的抑制生物附着物的生长。进而可以高效的抑制生物附着物的生长。进而可以高效的抑制生物附着物的生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膜渗透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海洋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水下膜渗透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固体构造物一放入水中,就会受到生物附着的影响,大量生物附着物的生长势必影响科学探测传感器的探测精度。为了保证传感器探测精度的持续稳定,有必要抑制防止生物附着物在关键部位的生长,但同时这种防治手段不能影响探测数据的准确性。现有的水下膜渗透传感器防生物附着装置一般只能按照预先设定的防护强度进行工作,但设定值与实际环境不匹配时防生物附着的效果就很差,所以需要有一种能根据环境自适应调整防护强度的防生物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水下膜渗透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装置,其可以依据环境做出自适应调整防护强度,可以高效的抑制生物附着物的生长。
[0004]一种水下膜渗透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装置,其包括:
[0005]第一防生物附着单元,一端设有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所述第一防生物附着单元的另一端设置有传感器,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的发光面与所述传感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0006]第二防生物附着单元,一端设有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所述第二防生物附着单元的内部设有光强采集模块,所述光强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的紫外光强度,其中,所述光强采集模块与所述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的发光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相等;
[0007]防护强度调整单元,与所述光强采集模块、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和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相连接,所述防护强度调整单元能够根据所述光强采集模块反馈的紫外光强度,调整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和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的发光功率。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强度调整单元包括防水外壳和外部供电通信接口;
[0009]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依次连接的光强采集转换模块、供电控制模块和发光功率调整模块,所述光强采集转换模块与所述光强采集模块相连接,所述发光功率调整模块经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相连接,且所述发光功率调整模块经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相连接;
[0010]外部供电通信接口设置在所述防水外壳的外部,且所述外部供电通信接口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相连接。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外壳的形状为中空的圆柱形。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部供电通信接口包括相互连接的螺纹柱段和大圆柱
段,所述螺纹柱段与所述防水外壳相连接,所述大圆柱段的一端端面设有多根受电接线柱,所述大圆柱段的另一端端面设有O型圈沟槽,所述O型圈沟槽内安装有O型圈,所述外部供电通信接口与所述防水外壳通过所述O型圈密封配合;其中,所述多根受电接线柱用于与外部供电和通信。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强采集转换模块、供电控制模块和发光功率调整模块均为板状结构,且均通过螺栓与所述外壳相连接。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生物附着单元和第二防生物附着单元为圆柱形铜网。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和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均包括发光管和干式水密连接器,所述发光管设置在所述干式水密连接器中。
[0016]上述水下膜渗透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装置,通过将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的发光面与传感器之间设置第一间隙,光强采集模块与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的发光面之间设置第二间隙,并使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相同,然后,利用光强采集模块采集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的紫外光强度,即可获得传感器在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中受到的紫外光强度,防护强度调整单元能够根据光强采集模块反馈的紫外光强度,调整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和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的发光功率,从而可以依据环境对传感器自适应调整其防护强度,进而可以高效的抑制生物附着物的生长。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水下膜渗透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1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1]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下膜渗透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装置,包括第一防生物附着单元2、第二防生物附着单元3和防护强度调整单元1。
[0022]具体地,第一防生物附着单元2是基于UV射线原理的水下防生物附着物抑制装置,所述第一防生物附着单元2可以为圆柱形铜网,一端设有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201,所述第一防生物附着单元2的另一端设置有传感器4,利用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201发出的紫外光
即可防生物附着在所述传感器4上,其中,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201的发光面与所述传感器4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0023]第二防生物附着单元3与第一防生物附着单元2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防生物附着单元3也可以为圆柱形铜网,第二防生物附着单元3的一端设有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所述第二防生物附着单元3的内部设有光强采集模块106,所述光强采集模块106用于采集所述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的紫外光强度,其中,所述光强采集模块106与所述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的发光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相等。
[0024]防护强度调整单元1,与所述光强采集模块106、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201和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相连接,所述防护强度调整单元1能够根据所述光强采集模块106反馈的紫外光强度,调整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201和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的发光功率。
[0025]上述水下膜渗透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装置,通过将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201的发光面与传感器4之间设置第一间隙,光强采集模块106与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的发光面之间设置第二间隙,并使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相同,然后,利用光强采集模块106采集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的紫外光强度,即可获得即可获得传感器4在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201中受到的紫外光强度,防护强度调整单元1能够根据光强采集模块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膜渗透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防生物附着单元(2),一端设有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201),所述第一防生物附着单元(2)的另一端设置有传感器(4),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201)的发光面与所述传感器(4)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二防生物附着单元(3),一端设有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所述第二防生物附着单元(3)的内部设有光强采集模块(106),所述光强采集模块(106)用于采集所述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的紫外光强度,其中,所述光强采集模块(106)与所述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的发光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相等;防护强度调整单元(1),与所述光强采集模块(106)、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201)和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相连接,所述防护强度调整单元(1)能够根据所述光强采集模块(106)反馈的紫外光强度,调整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201)和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的发光功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膜渗透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强度调整单元(1)包括防水外壳(101)和外部供电通信接口(102);所述外壳(101)的内部设有依次连接的光强采集转换模块(103)、供电控制模块(104)和发光功率调整模块(105),所述光强采集转换模块(103)与所述光强采集模块(106)相连接,所述发光功率调整模块(105)经第一连接线(107)与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组件(201)相连接,且所述发光功率调整模块(105)经第二连接线(108)与所述第二紫外线发光组件(2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正伟周怀阳吕枫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