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差电源切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5536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压差电源切换电路,其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端、第二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以及切换控制模块;切换控制模块通过设置MOS管来选择性将电源输出端与第一电源输入端和第二电源输入端的其中之一接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MOS管以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低压差的特性。差的特性。差的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压差电源切换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低压差电源切换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对于一个电子系统来说,其需要一个系统电源来进行供电;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可能会引入一个新的电源,这个新的电源也能独立的给电子系统供电,此时电子系统便存在着两个电源;为保证电子系统的正常工作,两个电源不能直接相连,此时需要电源切换电路来切换两个电源。现有的电源切换电路一般采用两个二极管,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来实现电源切换,由于二极管自身存在导通压降,因此现有的电源切换电路在电压通过时存在着较大的压降,使得电源切换电路的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异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压差电源切换电路,其具有低压差的特性。
[0004]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0005]一种低压差电源切换电路,其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电源输出端Vout以及切换控制模块;所述切换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Q1、三极管Q2、MOS管M1和MOS管M2;其中MOS管M1的漏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电阻R3的第一端并作为切换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切换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MOS管M1的源极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MOS管M2的源极并作为切换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切换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源输出端Vout;MOS管M1的栅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且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接地;所述MOS管M2的漏极作为切换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切换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MOS管M2的栅极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且MOS管M2的栅极通过电阻R4接地。
[0006]所述的一种低压差电源切换电路还包括过压保护模块;所述切换控制模块的输出端通过过压保护模块连接电源输出端Vout。
[0007]所述过压保护模块包括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稳压二极管ZD1、三极管Q3以及MOS管M3;其中MOS管M3的源极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电阻R6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并作为过压保护模块的输入端,过压保护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切换模块的输出端,MOS管M3的漏极作为过压保护模块的输出端,过压保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源输出端Vout;MOS管M3的栅极连接电阻R6的第二端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且MOS管M3的栅极通过电阻R8接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7的第一端,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和稳压二极管ZD1的阴极,稳压二极管ZD1的阳极接地。
[0008]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的切换控制模块中采用的MOS管M1和MOS管M2的导通阻抗远小于二极管的导通阻抗,基本可认为近乎为零;因此本技术的MOS管M1对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接入的电源影响小,且MOS管M2对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接入的电源影响也
小,从而使得切换控制模块压降小,进而使得本技术具有低压差的特性。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001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低压差电源切换电路,其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电源输出端Vout以及切换控制模块;其中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和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用于接入不同电源,切换控制模块选择性将电源输出端Vout与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和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的其中之一接通。
[0012]配合图1所示,所述切换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Q1、三极管Q2、MOS管M1和MOS管M2;其中MOS管M1的漏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电阻R3的第一端并作为切换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切换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MOS管M1的源极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MOS管M2的源极并作为切换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切换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源输出端Vout;MOS管M1的栅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且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接地;所述MOS管M2的漏极作为切换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切换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MOS管M2的栅极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且MOS管M2的栅极通过电阻R4接地。
[0013]所述切换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为:
[0014]本技术当只有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接入电源时,此时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接入的电源通过MOS管M1的寄生二极管给MOS管M2的源极供电,同时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接入的电源还通过电阻R3给MOS管M2的栅极供电,这使得MOS管M2的栅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不满足MOS管M2的导通条件,此时MOS管M2截止且MOS管M2的寄生二极管也截止,从而使得电源输出端Vout与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隔离;与此同时,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接入的电源给三极管Q1的发射极供电且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接入的电源通过MOS管M1的寄生二极管给三极管Q2的发射极供电,从而使得三极管Q1工作在饱和状态和使得三极管Q2工作在放大状态,进而使得MOS管M1的栅源极之间的电压差满足MOS管M1的导通条件,从而使得MOS管M1导通而使得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接入的电源通过MOS管M1内部沟道流入电源输出端Vout;
[0015]本技术当只有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接入电源时,此时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接入的电源通过MOS管M2的寄生二极管流入MOS管M2的源极和MOS管M1的源极;而由于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没有接入电源而使得MOS管M2的栅极电压为0V,此时MOS管M2的栅源极之间的电压差满足MOS管M2的导通条件而使得MOS管M2导通,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接入的电源便通过MOS管M2内部沟道流入电源输出端Vout;同时也由于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没有接入电源而使得三极管Q1工作在截止状态,而此时三极管Q2则工作在放大状态,这使得MOS管M1的栅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不满足MOS管M1的导通条件而使得MOS管M1截止,并且此时MOS管M1的寄生二极管也截止,从而使得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与电源输出端Vout隔离;
[0016]本技术当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和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分别接入不同电源且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接入的电源大于等于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接入的电源时,此时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接入的电源通过MOS管M1的寄生二极管给MOS管M2的源极供电且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接入的电源还通过电阻R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压差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电源输出端Vout以及切换控制模块;所述切换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Q1、三极管Q2、MOS管M1和MOS管M2;其中MOS管M1的漏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电阻R3的第一端并作为切换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切换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电源输入端Vint1;MOS管M1的源极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MOS管M2的源极并作为切换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切换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源输出端Vout;MOS管M1的栅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且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接地;所述MOS管M2的漏极作为切换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切换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二电源输入端Vint2;MOS管M2的栅极连接电阻R3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菲斯科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