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4937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所述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位于既有隧道的上方,包括:初期支护、拱部二次衬砌、板式仰拱二次衬砌和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所述板式仰拱二次衬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平面,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分别设置于板式仰拱二次衬砌的两侧,拱部二次衬砌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的顶部衔接;所述初期支护设置于拱部二次衬砌和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的外周;所述板式仰拱二次衬砌和梁式边墙二次衬砌均为钢筋砼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证下部隧道的结构安全。的结构安全。的结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地下交通线路越来越密集,在城市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造成多条交通线路交叉影响的现象,由于距离既有线路较近,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周边岩体的沉降、收敛变形,容易引起临近既有建构筑物结构的变形和破坏,而保证既有线路的结构、运营安全,是建设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现有隧道结构的缺点是对既有线路的结构受力有一定的破坏,导致既有线路后期运营存在结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保证下部隧道的结构安全。
[0004]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所述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位于既有隧道的上方,包括:初期支护、拱部二次衬砌、板式仰拱二次衬砌和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
[0005]所述板式仰拱二次衬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平面,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分别设置于板式仰拱二次衬砌的两侧,拱部二次衬砌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的顶部衔接;所述初期支护设置于拱部二次衬砌和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的外周;
[0006]所述板式仰拱二次衬砌和梁式边墙二次衬砌均为钢筋砼结构。
[0007]优选的是,所述板式仰拱二次衬砌与两侧的梁式边墙二次衬砌为一体成型。
[0008]优选的是,拱部二次衬砌和梁式边墙二次衬砌之间设置有防水界面层。
[0009]优选的是,所述初期支护和拱部二次衬砌之间、所述初期支护和梁式边墙二次衬砌之间均预留有变形缝。
[0010]优选的是,所述初期支护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系统锚杆。
[0011]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对现有隧道二衬衬砌的结构进行改进,隧道的下部替代为板式仰拱二次衬砌和梁式边墙二次衬砌,将上跨既有小净距隧道区域内的隧道仰拱的结构形式改变为“梁、板”结构形式,使既有隧道拱部承受的荷载通过上部隧道的板式仰拱二次衬砌和梁式边墙二次衬砌传递至上跨区域以外的岩体上,大大减少了即既有隧道上跨区域的受力从而保证了下部既有隧道的结构安全。
[0012]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的示意图。
[0014]附图标记说明:1既有隧道,2在建隧道,3初期支护,4拱部二次衬砌,5板式仰拱二次衬砌,6梁式边墙二次衬砌,7变形缝,8系统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1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7]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所述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位于既有隧道的上方,包括:初期支护3、拱部二次衬砌4、板式仰拱二次衬砌 5和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6;
[0018]所述板式仰拱二次衬砌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平面,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6分别设置于板式仰拱二次衬砌5的两侧,拱部二次衬砌4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 6的顶部衔接;所述初期支护3设置于拱部二次衬砌4和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6的外周;
[0019]所述板式仰拱二次衬砌5和梁式边墙二次衬砌6均为钢筋砼结构,钢筋砼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
[00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为在建隧道2,在本实施例中小净距上跨隧道断面约90m2。对现有隧道二衬衬砌的结构进行改进,隧道的下部替代为板式仰拱二次衬砌5和梁式边墙二次衬砌6,将上跨既有小净距隧道区域内的隧道仰拱的结构形式改变为“梁、板”结构形式,使既有隧道1拱部承受的荷载通过上部隧道的板式仰拱二次衬砌 5和梁式边墙二次衬砌6传递至上跨区域以外的岩体上,大大减少了即既有隧道1上跨区域的受力从而保证了下部既有隧道的结构安全。
[0021]本申请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板式仰拱二次衬砌5 与两侧的梁式边墙二次衬砌6为一体成型。在工艺上使用整体浇筑即可一体成型,减少施工缝。
[0022]本申请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拱部二次衬砌4和梁式边墙二次衬砌6之间设置有防水界面层。
[0023]本申请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初期支护3和拱部二次衬砌4之间、所述初期支护3和梁式边墙二次衬砌6之间均预留有变形缝7。所述变形缝7的大小根据施工地质环境进行调整。
[0024]本申请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初期支护3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系统锚杆8,加强在建隧道2的稳定性。
[0025]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
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实施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隧道的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所述小净距上跨隧道结构位于既有隧道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包括:初期支护、拱部二次衬砌、板式仰拱二次衬砌和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所述板式仰拱二次衬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平面,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分别设置于板式仰拱二次衬砌的两侧,拱部二次衬砌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的顶部衔接;所述初期支护设置于拱部二次衬砌和一对梁式边墙二次衬砌的外周;所述板式仰拱二次衬砌和梁式边墙二次衬砌均为钢筋砼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隧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勇张世杰范波罗霜李仕绪唐帅许家齐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