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桩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4047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接桩机构,其中,所述接桩机构包括接桩板和接桩管,所述接桩板用于插设于原桩头内;所述接桩管用于插设于原桩头内,并与所述接桩板连接;且所述接桩管的外管壁与所述原桩头内壁抵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让原桩头与固定后的接桩机构形成足够长度的管桩,组装后形成的管桩能与附近的土体或其他建筑构件进行配合固定,让管桩达到原桩设定标高。让管桩达到原桩设定标高。让管桩达到原桩设定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桩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接桩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管桩送桩时,送桩器的中心线应与桩身吻合一致方能送桩。当桩顶打至接近地面需要送桩时,测出桩的垂直度并检查桩顶质量,合格后立即送桩。当桩施工过程中遇到地质有变化,现场未能及时预估准确桩长,造成管桩超送,局部桩顶标高低于设计标高1米,导致管桩未达到原桩承台设定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接桩机构,旨在让管桩达到原桩设定标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接桩机构,所述接桩机构包括:
[0005]接桩板,所述接桩板用于插设于原桩头内;和
[0006]接桩管,所述接桩管用于插设于原桩头内,并与所述接桩板连接;且所述接桩管的外管壁与所述原桩头内壁抵接。
[000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桩管包括:
[0008]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用于插设于所述原桩头内;和
[0009]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原桩头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管体内,所述第二管体用于与所述原桩头的端部连接。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桩机构还包括承台,所述承台套设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壁,并用于与所述原桩头邻近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连接。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体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管径,并套设在所述原桩头的外壁。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伸入所述原桩头的一端填充有膨胀材料,以使所述第一管体的外管壁与所述原桩头的内壁过盈抵接。
[00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原桩头的一端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连接,并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呈夹角设置。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
[0015]且/或,所述第二管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
[00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体内填充有密封材料。
[00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桩板面向所述接桩管的一侧凸设有安装圈,所述安装圈围绕所述接桩板的周缘延伸设置,且所述接桩管位于所述安装圈内;
[0018]所述接桩板插设于所述原桩头时,所述安装圈与所述原桩头的内壁抵接。
[00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圈面向所述原桩头的一侧凹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围绕所述安装圈的周缘延伸设置,且所述安装槽内填充有膨胀材料。
[0020]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接桩机构包括接桩板和接桩管,接桩板用于插设于原桩头内;
接桩管用于插设于原桩头内,并与接桩板连接;且接桩管的外管壁与原桩头内壁抵接;如此设置,使得原桩头与固定后的接桩机构形成足够长度的管桩,组装后形成的管桩能与附近的土体或其他建筑构件进行配合固定,不容易松动,从而提升管桩在施工地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接桩机构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0023]附图标号说明:
[0024][0025][0026]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9]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0]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接桩机构。
[0031]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参照图1,该接桩机构包括接桩板10和接桩管20,接桩板10用于插设于原桩头1内;接桩管20用于插设于原桩头1内,并与接桩板10连接;且接桩管20的外
管壁与原桩头1内壁抵接。
[0032]在本实施例中,管桩捶打至桩端到达或进入持力层,管桩的桩长暂定34m~42m,最后捶打三阵(每阵10锤)时,平均每阵贯入度25mm/10击和最后1m沉桩锤击数不宜超过300次或者总锤击数不超过2500次为收锤标准。管桩允许送桩,送桩深度不宜超过1.0m,使用专用的专制钢制送桩器。且送桩器的中心线应与桩身吻合一致方能送桩。管桩较短(L<15m)或桩端持力层为风化软质岩可能需要复压时,送桩深度不宜超过1.0m。当桩顶打至接近地面需要送桩时,应测出桩的垂直度并检查桩顶质量,合格后立即送桩。当桩的垂直度小于1%且桩的有效桩长大于15m时,静压桩送桩深度可根据需要送得比打入式桩深一些,但不宜超过1.5m。静压沉桩送桩的最大压力值不宜超过桩身允许抱压压桩力的1.1倍,且不宜超过桩身极限承载力。
[0033]当管桩施工过程中遇到地质有变化,现场未能及时预估准确桩长,造成管桩超送,局部桩顶标高低于设计标高1米。考虑到基桩承载力主要由桩侧面土层摩擦力以及桩端持力层承载力决定,桩顶部分土层摩擦力对基桩承载力影响较小,为此,在原桩头1内部的1.5米处放置接桩板10,这里所述的接桩板10为3mm厚的钢板;原桩头1的内管径小于接桩板10的面积,即接桩板10与原桩头1的内管壁过盈抵接;紧接着将接桩管20插入原桩头1内,与接桩板10焊接,且接桩管20的一端伸出原桩头1,以凸出原桩头1,如此设置,接桩管20通过接桩板10与原桩头1实现固定连接,且接桩管20与原桩头1相互套设部分管段,能让原桩头1与接桩管20能形成稳定的管桩,且管桩比未施工前增长一段距离,使得组装后的管桩具备足够长的管壁,进而增大组装后形成的管桩与附近的土体或其他建筑构件配合固定的面积,使得管桩在施工地不容易松动,从而让管桩能达到原桩设定标高。值得说明的是,接桩管20插设在原桩头1内部的深度以及接桩板10的厚度和材质均由施工工程具体需求而定。
[0034]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接桩机构包括接桩板10和接桩管20,接桩板10用于插设于原桩头1内;接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桩机构包括:接桩板,所述接桩板用于插设于原桩头内;和接桩管,所述接桩管用于插设于原桩头内,并与所述接桩板连接;且所述接桩管的外管壁与所述原桩头内壁抵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桩管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用于插设于所述原桩头内;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原桩头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管体内,所述第二管体用于与所述原桩头的端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桩机构还包括承台,所述承台套设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壁,并用于与所述原桩头邻近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体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管径,并套设在所述原桩头的外壁。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伸入所述原桩头的一端填充有膨胀材料,以使所述第一管体的外管壁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传香黄志鹏冯禄佳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南方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