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6364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沉桩,所述沉桩包括桩体和多个扩孔板,桩体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二管段位于第一管段的下方,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在桩体的高度方向上依次相连,多个扩孔板设在第二管段上,且多个扩孔板在桩体的周向上间隔布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沉桩,能够防止沉管底部发生卷边,提高沉管下放效率。提高沉管下放效率。提高沉管下放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风力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沉桩。

技术介绍

[0002]海上风电已成为支持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能源形式之一。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固定式基础的主要包含了单桩、多桩、导管架、高桩承台等。桩基础以插入式为主,也开始有吸力筒式的桩基础开始应用。
[0003]在桩基础的沉桩过程中,由于侧壁提供了垂向的摩擦力,所以沉桩效率随着沉桩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是基于专利技术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0005]相关技术公开了一种成桩沉管,该成桩沉管包括空心管状管身和沿周向设置至少两个导向翼的底部构成,该相关技术中的成桩沉管能够降低沉管加工难度和成本。然而,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该相关技术中的沉管,虽然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但在沉管下放的过程中沉管底部容易发生卷边的情况,影响沉管的整体强度和下放效率。
[0006]相关技术中的沉桩的径厚比相同,当沉桩的增大时,沉桩的壁厚会所沉桩直径的增大而增大,从而使沉桩的重量较大,不仅增加的制造成本,而且影响了沉桩的施工效率。
[0007]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沉管,能够防止沉管底部发生卷边,提高沉管下放效率。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沉桩,包括:桩体,所述桩体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位于所述第一管段的下方,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在所述桩体的高度方向上依次相连;多个扩孔板,多个所述扩孔板设在所述第二管段上,且多个所述扩孔板在所述桩体的周向上间隔布置。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沉桩,能够防止沉管底部发生卷边,提高沉管下放效率。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段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环形,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为D1,所述第一管段的壁厚为T1,且D1/T1≤140,所述第二管段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环形,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为D2,所述第二管段的壁厚为T2,且D2/T2≤120。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孔板的数量为N,且N为偶数。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孔板在所述桩体周向上的尺寸为B,且B=360/N/Kcm,其中N为扩孔板的数量,K为比例系数,且1.2≤K≤1.5。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扩孔板在所述桩体周向上的尺寸相同。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孔板在所述桩体高度方向上相对布置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扩孔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扩孔板的第一端的下方,多个所述扩孔板的第二端平齐布置。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孔板的第二端与所述桩体的第二端在所述桩体高度方向
上的间隔距离为E,且0cm≤E≤20cm。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桩体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环形,所述扩孔板在所述桩体径向上相对布置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扩孔板的第一侧面与所述桩体的外周面相接触。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孔板的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为弧形面。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孔板的外轮廓为矩形、椭圆形、三角形或菱形。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沉桩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所示沉桩的主视示意图。
[0021]图3中图1中所示沉桩的俯视示意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沉桩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中图4中所示沉桩的俯视示意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中沉桩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中图6中所示沉桩的俯视示意图。
[0026]图8是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中沉桩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9中图8中所示沉桩的俯视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
[0029]桩体1,桩体的第一端101,桩体的第二端102,第一管段11,第二管段12,
[0030]扩孔板2,扩孔板的第一端201,扩孔板的第二端202,扩孔板的第一侧面203,扩孔板的第二侧面204。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2]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沉桩包括桩体1和多个扩孔板2。
[0033]桩体1在其高度方向上相对布置有第一端(如图1中所示桩体1的上端)和第二端(如图1中所示桩体1的下端),桩体的第二端102位于桩体的第一端101的下方。
[0034]多个扩孔板2分别与桩体1相连,多个扩孔板2邻近桩体的第二端102布置,且多个扩孔板2在桩体1的周向上间隔布置。
[0035]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扩孔板2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桩体1相连,且扩孔板2设在桩体1的外周面,多个扩孔板2在桩体1的周向上均匀间隔布置。
[003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沉桩,通过设置扩孔板2能够增大桩体1底部的强度,从而防止沉管底部在下沉时发生卷边,在桩体1下沉的过程中,扩孔板2能够增大孔径,扩孔后可减少上部桩体1的侧壁与岩土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沉管下放效率,并且沉桩下放到位后,被扩孔板2扩大的孔径利用岩土的弹性恢复与桩体1之间的紧密接触,扩孔板2还可增大桩体1与岩土之间接触力,从而提供桩体1在横向、竖向和扭转的抗力。
[0037]在一些实施例中,桩体1包括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2,第二管段12位于第一管段11的下方,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2在桩体1的高度方向上依次相连,多个扩孔板2设在第
二管段12上,第一管段11在桩体1高度方向上(如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为H1,第二管段12在桩体1高度上的尺寸为H2,且H1>H2。
[003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2一体形成。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2还可以分体形成且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003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沉桩,通过将桩体1设为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2,且第一管段1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管段1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有效控制扩孔板2的长度,降低沉桩整体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00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段11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环形,第一管段11的外径为D1,第一管段11的壁厚为T1,且D1/T1≤140,第二管段12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环形,第二管段12的外径为D2,第二管段12的壁厚为T2,且D2/T2≤120。
[0041]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管段11的外径等于第二管段12的外径时,且D1/T1=D2/T2,则第一管段11的壁厚等于第二管段12的壁厚。当第一管段11的外径等于第二管段12的外径时,且D1/T1<D2/T2,则第一管段11的壁厚大于第二管段12的壁厚,反之,当D1/T1>D2/T2,则第一管段11的壁厚小于第二管段12的壁厚。
[0042]当第一管段11的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所述桩体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位于所述第一管段的下方,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在所述桩体的高度方向上依次相连;多个扩孔板,多个所述扩孔板设在所述第二管段上,且多个所述扩孔板在所述桩体的周向上间隔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环形,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为D1,所述第一管段的壁厚为T1,且D1/T1≤140,所述第二管段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环形,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为D2,所述第二管段的壁厚为T2,且D2/T2≤1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孔板的数量为N,且N为偶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孔板在所述桩体周向上的尺寸为B,且B=360/N/Kcm,其中N为扩孔板的数量,K为比例系数,且1.2≤K≤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昳鸣李卫东郭小江刘鑫闫姝杭兆峰刘溟江姜绪良苏新民李必辉晏伟军张宇李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分公司华能海上风电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