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透明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43633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柔性透明紫外有机发光二级管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平面基板上制备底紫外透明导电层;在底紫外透明导电层上依次制备阳极界面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界面层;在阴极界面层上制备顶紫外透明导电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柔性透明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是利用在紫外区域具有高透过率的HfO2/Ag/HfO2透明导电薄膜作为透明导电层,同时利用有机材料作为发光功能层,实现紫外透明发光器件。利用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有效的提高有机紫外发光二级管的发光强度、发光效率及弯曲稳定性,同时利用双紫外透明电极有效提升紫外发光二极管的有效工作面积,大幅提升杀菌效率,在紫外消毒杀菌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菌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菌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透明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光二极管
,具体涉及一种柔性透明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可大面积制备在柔性衬底、成本低等优势,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紫外光源,可应用在激发光源、高密度光存储、生物化学传感器以及消毒、杀菌等诸多领域,是有机电致发光领域新的重点应用方向之一。传统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大都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作为透明导电衬底,主要是由于ITO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和较低的电阻率。但是ITO在紫外区域透过率急剧降低,尤其是在紫外杀菌波段200

300nm范围内几乎不透光,这就严重限制了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工作波长。另外,ITO透明电极薄膜较脆,不耐弯折,严重制约了柔性发光二极管的性能。因此开发在紫外区域具有高透过率且能够与有源层能级匹配的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对于柔性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有机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强度、发光效率及弯曲稳定性,进而提升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杀菌效果。另外,如果将紫外发光二极管制备成双向发光的透明器件,可以有效提升紫外发光二极管的有效工作面积,大幅提升杀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所用的ITO电极紫外区域透过率低,不耐弯折,严重制约柔性紫外发光器件性能的技术问题,同时解决常规单面发射的紫外发光器件发射方向单一,工作面积有限的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柔性透明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为柔性透明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同时为其性能的提升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柔性透明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步骤i、在平面基板上制备底紫外透明导电层;
[0006]步骤ii、在所述的底紫外透明导电层上依次制备阳极界面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界面层;
[0007]步骤iii、在所述的阴极界面层上制备顶紫外透明导电层;
[0008]所述的底紫外透明导电层的材料为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
[0009]所述顶紫外透明导电层的材料为铝、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结构为HfO2/Ag /HfO2。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厚度为30

80 纳米。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铝、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结构为 Al/HfO2/Ag/HfO2。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铝、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厚度为 30

80纳米。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
[0015]所述的平面基板为石英、CaF2、PET或者PEN基板,厚度为1毫米;
[0016]所述的阳极界面层材料为MoO3,厚度为1

10纳米;
[0017]所述的空穴注入层材料为TCTA,厚度为10

50纳米;
[0018]所述的空穴传输层材料为CBP,厚度为10

50纳米;
[0019]所述的发光层材料为PBD,厚度为20

80纳米;
[0020]所述的电子注入层材料为TPBi,厚度为10

50纳米;
[0021]所述的阴极界面层材料为LiF,厚度为0.5

2纳米。
[002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柔性透明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由下至上依次包括:
[0023]平面基板、底紫外透明导电层、阳极界面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界面层和顶紫外透明导电层;其中:
[0024]所述的底紫外透明导电层的材料为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
[0025]所述顶紫外透明导电层的材料为铝、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
[002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结构为HfO2/Ag /HfO2。
[00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铝、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结构为 Al/HfO2/Ag/HfO2。
[002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
[0029]所述的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厚度为30

80纳米;
[0030]所述的铝、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厚度为30

80纳米;
[0031]所述的平面基板为石英、CaF2、PET或者PEN基板,厚度为1毫米;
[0032]所述的阳极界面层材料为MoO3,厚度为1

10纳米;
[0033]所述的空穴注入层材料为TCTA,厚度为10

50纳米;
[0034]所述的空穴传输层材料为CBP,厚度为10

50纳米;
[0035]所述的发光层材料为PBD,厚度为20

80纳米;
[0036]所述的电子注入层材料为TPBi,厚度为10

50纳米;
[0037]所述的阴极界面层材料为LiF,厚度为0.5

2纳米。
[003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9]本专利技术的柔性透明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是利用在紫外区域具有高透过率的HfO2/Ag/HfO2透明导电薄膜作为透明导电层,同时利用有机材料作为发光功能层,实现紫外透明发光器件。本专利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所用的ITO电极紫外区域透过率低,不耐弯折,严重制约柔性紫外发光器件性能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单面发射的紫外发光器件发射方向单一,工作面积有限的问题。利用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有效的提高有机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强度、发光效率及弯曲稳定性,同时利用双紫外透明电极有效提升紫外发光二极管的有效工作面积,大幅提升杀菌效率,在紫外消毒杀菌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4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柔性透明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示意图。
[0042]图2是对比例Ⅰ和实施例1分别采用的ITO和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透射光谱图。曲线1代表ITO透明电极,曲线2代表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
[0043]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为:
[0044]1‑
平面基板,2

底紫外透明导电层,3

阳极界面层,4

空穴注入层,5

空穴传输层,6

发光层材料,7

电子注入层,8

阴极界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透明紫外有机发光二级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i、在平面基板(1)上制备底紫外透明导电层(2);步骤ii、在所述的底紫外透明导电层(2)上依次制备阳极界面层(3)、空穴注入层(4)、空穴传输层(5)、发光层(6)、电子注入层(7)和阴极界面层(8);步骤iii、在所述的阴极界面层(8)上制备顶紫外透明导电层(9);所述的底紫外透明导电层(2)的材料为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所述顶紫外透明导电层(9)的材料为铝、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结构为HfO2/Ag/HfO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厚度为30

80纳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铝、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结构为Al/HfO2/Ag/HfO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铝、二氧化铪、银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厚度为30

80纳米。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面基板(1)为石英、CaF2、PET或者PEN基板,厚度为1毫米;所述的阳极界面层(3)材料为MoO3,厚度为1

10纳米;所述的空穴注入层(4)材料为TCTA,厚度为10

50纳米;所述的空穴传输层(5)材料为CBP,厚度为10

50纳米;所述的发光层(6)材料为PBD,厚度为20

80纳米;所述的电子注入层(7)材料为TPBi,厚度为10

50纳米;所述的阴极界面层(8)材料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晓阳刘星元吕营刘晓新李颜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