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滑油排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43338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7: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滑油排放装置,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包括衬套螺母、放油螺塞、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衬套螺母包括挡边和圆筒体,第一密封圈设于第一圈槽内,用于衬套螺母与发动机机匣轴向密封;第二密封圈设于第二圈槽内,用于放油螺塞与衬套螺母轴向密封,通过第一密封圈设于第一圈槽内,在本排放装置安装好的状态下,第一密封圈受到衬套螺母与发动机机匣挤压力,使衬套螺母与发动机机匣轴向密封,拆装时第一密封圈仅与发动机机匣端面接触后才与端面产生摩擦,因而使用寿命长,无需频繁更换,工作时无需拧动该衬套螺母,有利于保护发动机机匣,极大降低维护成本;不需要将排油装置全部取出即可排除滑油。油装置全部取出即可排除滑油。油装置全部取出即可排除滑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滑油排放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滑油排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航空发动机试验及使用过程中,经常需要更换滑油,防止受污染油液中的杂质加剧发动机的机械磨损,影响发动机寿命等。目前,最简单的排油装置则是一个带密封圈的螺母,通过拧下螺母放油,放油完成后拧紧螺母。
[0003]现有技术的缺点:
[0004]a、滑油排放装置与发动机机匣之间采用径向密封,与工作面有一定的压缩量,拆装时与工作面摩擦时间长,易损坏,需频繁更换;
[0005]b、放油螺母需要全部拧出,并放置在清洁的地方,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外场使用时衬套螺母尤其容易受污染,并且容易丢失;
[0006]c、放油时,滑油有可能污染放油装置与发动机机匣接合面,往往需要擦干净再装上排油装置;另外,大多数发动机放油都是采用将滑油排放至正下方的接油盒中,当二者高度差较大时,容易导致滑油在接油盒中溅起,尤其当放油口正下方不便放置接油盒时,会给发动机滑油更换带来困难。
[0007]d、螺母与发动机机匣直接通过螺纹连接,频繁使用可能导致机匣螺纹失效,需返修或更换机匣,维护成本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滑油排放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0]一种发动机滑油排放装置,包括衬套螺母、放油螺塞、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衬套螺母包括挡边和圆筒体,所述挡边固定连接于圆筒体一端,所述圆筒体外壁开设有第一螺纹和第一圈槽,所述第一圈槽位于所述挡边与所述第一螺纹之间,所述圆筒体内壁开设有与第一螺纹反向的第二螺纹;所述放油螺塞包括塞盖和塞体,所述塞盖固定连接于塞体一端,所述塞盖靠近塞体一侧开设第二圈槽,所述塞体呈中空结构,所述塞体包括依次设置的通孔、第三螺纹、挡圈槽、六角螺母结构和管接嘴,所述通孔位于第三螺纹与塞盖之间,所述第三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相适配用于所述放油螺塞与所述衬套螺母螺纹连接;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圈槽内,用于所述衬套螺母与发动机机匣轴向密封;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二圈槽内,用于所述放油螺塞与所述衬套螺母轴向密封。
[0011]进一步地:所述衬套螺母顶部设置凸环,所述凸环与第二圈槽相适配,所述衬套螺母内壁远离所述凸环的一端开设衬套内凹槽。
[0012]进一步地:所述凸环径向宽度略小于所述第二圈槽开口宽度。
[0013]进一步地:所述挡圈槽内嵌合有弹性挡圈,在该排放装置打开至极限位置,所述弹
性挡圈与所述衬套螺母内壁接合,限制住所述放油螺塞相对所述衬套螺母轴向移动,所述管接嘴套设有软管,且软管与管接嘴紧密贴合。
[0014]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挡圈设置有开口,用于调节所述弹性挡圈的圈径,所述弹性挡圈与所述衬套内凹槽相配合限定该排放装置的极限位置。
[0015]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挡圈设置有开口,用于调节所述弹性挡圈的圈径。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圈槽径向剖面呈矩形,所述第一密封圈径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圈槽深度。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圈外径小于所述挡边外径,在该排放装置安装好的状态下,所述挡边托起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受到所述挡边与发动机机匣轴向挤压力,且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发动机机匣预先开设的凹槽内,所述挡边与发动机机匣贴合。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圈槽径向剖面呈梯形,所述第二圈槽开口宽度窄于内部宽度。
[0019]进一步地:所述放油螺塞与所述衬套螺母同轴设置,所述塞盖和所述塞体同轴设置。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1]1、通过第一密封圈设于第一圈槽内,在本排放装置安装好的状态下,第一密封圈受到挡边与发动机机匣轴向挤压力,使衬套螺母与发动机机匣轴向密封,拆装时第一密封圈仅与发动机机匣端面接触后才与端面产生摩擦,因而使用寿命长,无需频繁更换;
[0022]2、本排油装置与发动机机匣通过带密封圈的衬套螺母螺纹连接,工作时无需拧动该衬套螺母,有利于保护发动机机匣,极大降低维护成本;
[0023]3、本排油装置设置了一个开口的弹性挡圈,作为放油开口的极限位置,因此不需要将排油装置全部取出即可排除滑油;该弹性挡圈还起到防止放油螺塞脱落的作用;
[0024]4、放油螺塞设置了排油管接嘴,可连接软管,防止排出的滑油飞溅,或者污染机匣。
附图说明
[0025]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关闭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打开至极限位置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放油螺塞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衬套螺母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放油螺塞;11、塞盖;12、塞体;101、通孔;102、第二圈槽;103、第三螺纹;104、挡圈槽;105、六角螺母结构;106、管接嘴;107、第一保险丝孔;
[0031]2、衬套螺母;21、挡边;22、圆筒体;201、第一螺纹;202、第二螺纹;203、第一圈槽;204、凸环;205、衬套内凹槽;206、第二保险丝孔;
[0032]3、第一密封圈;4、第二密封圈;5、弹性挡圈;6、发动机机匣;7、软管;
[0033]F、滑油经过排放装置排出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参照图1

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滑油排放装置,包括衬套螺母2、放油螺塞1、第一密封圈3和第二密封圈4,衬套螺母2包括挡边21和圆筒体22,挡边21固定连接于圆筒体22一端,圆筒体22外壁开设有第一螺纹201和第一圈槽203,第一圈槽203位于挡边21与第一螺纹201之间,圆筒体22内壁开设有与第一螺纹201反向的第二螺纹202;放油螺塞1包括塞盖11和塞体12,塞盖11固定连接于塞体12一端,塞盖11靠近塞体12一侧开设第二圈槽102,塞体12呈中空结构,塞体12包括依次设置的通孔101、第三螺纹103、挡圈槽104、六角螺母结构105和管接嘴106,通孔101位于第三螺纹103与塞盖11之间,第三螺纹103与第二螺纹202相适配用于放油螺塞1与衬套螺母2螺纹连接;第一密封圈3设于第一圈槽203内,用于衬套螺母2与发动机机匣6轴向密封;第二密封圈4设于第二圈槽102内,用于放油螺塞1与衬套螺母2轴向密封,衬套螺母2和放油螺塞1上开设有保险丝孔,衬套螺母2上的第一保险丝孔107位于挡边21上,其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滑油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套螺母(2),所述衬套螺母(2)包括挡边(21)和圆筒体(22),所述挡边(21)固定连接于圆筒体(22)一端,所述圆筒体(22)外壁开设有第一螺纹(201)和第一圈槽(203),所述第一圈槽(203)位于所述挡边(21)与所述第一螺纹(201)之间,所述圆筒体(22)内壁开设有与第一螺纹(201)反向的第二螺纹(202);放油螺塞(1),所述放油螺塞(1)包括塞盖(11)和塞体(12),所述塞盖(11)固定连接于塞体(12)一端,所述塞盖(11)靠近塞体(12)一侧开设第二圈槽(102),所述塞体(12)呈中空结构,所述塞体(12)包括依次设置的通孔(101)、第三螺纹(103)、挡圈槽(104)、六角螺母结构(105)和管接嘴(106),所述通孔(101)位于第三螺纹(103)与塞盖(11)之间,所述第三螺纹(103)与所述第二螺纹(202)相适配用于所述放油螺塞(1)与所述衬套螺母(2)螺纹连接;第一密封圈(3),设于所述第一圈槽(203)内,用于所述衬套螺母(2)与发动机机匣(6)轴向密封;第二密封圈(4),设于所述第二圈槽(102)内,用于所述放油螺塞(1)与所述衬套螺母(2)轴向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滑油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螺母(2)顶部设置凸环(204),所述凸环(204)与第二圈槽(102)相适配,所述衬套螺母(2)内壁远离所述凸环(204)的一端开设衬套内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浩黄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