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2673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因侧面碰撞而导致底板朝向下方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减轻对电池堆施加的载荷的电动车辆。电动车辆具有底板和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下部的电池封装体。所述电池封装体具有底部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底部板上的多个电池堆;配置在所述多个电池堆之间的电池横梁;固定在所述多个电池堆的侧面的多个端板;从所述电池横梁延伸至比各所述电池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的第一载荷传递构件;以及比所述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在所述车宽方向上靠外侧配置的第二载荷传递构件。所述第二载荷传递构件是延伸至比各所述电池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的构件。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的构件。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的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车辆


[0001]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电动车辆。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电动车辆是指通过蓄积在电池中的电力来行驶的车辆。电动车辆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搭载于车辆的电池封装体。该电池封装体在骨架构件与电池堆之间配置有传递构件。根据该结构,车辆耐受对车辆的侧面进行的碰撞(以下称为侧面碰撞)的刚性提高。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888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若在侧面碰撞时车辆的车身的侧面部(例如立柱等)被向车辆中心侧压入,则底板会以朝向下方挠曲的方式发生变形。在底板的下部配置有电池封装体的电动车辆中,若底板朝向下方发生变形,则底板会与电池封装体接触。若因底板的变形而对电池封装体内部的电池堆施加载荷,则电池堆可能会破损。因而,在本说明书中,提出了在因侧面碰撞而导致底板朝向下方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减轻对电池堆施加的载荷的技术。
[0008]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9]本说明书公开的电动车辆具有底板和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下部的电池封装体。所述电池封装体具有底部板、多个电池堆、电池横梁、端板、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和第二载荷传递构件。所述多个电池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底部板上。所述电池横梁从所述底部板向上侧突出,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配置在所述多个电池堆之间。所述多个端板分别固定在所述多个电池堆中的对应的电池堆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侧面。所述第一载荷传递构件从所述电池横梁延伸至比各所述电池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所述第二载荷传递构件配置在比所述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在所述车宽方向上靠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二载荷传递构件是从所述电池横梁延伸至比各所述电池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的构件或者是从所述多个端板中的至少一个延伸至比各所述电池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的构件。
[0010]在该电动车辆中,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和第二载荷传递构件的上端位于比各电池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因而,当因侧面碰撞而导致底板朝向下侧发生变形时,对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和第二载荷传递构件施加载荷。对第一载荷传递构件施加的载荷由电池横梁来承受。对第二载荷传递构件施加的载荷由电池横梁或端板来承受。因此,能够抑制对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和第二载荷传递构件施加的载荷向各电池堆传递。另外,通过在车宽方向上的两处(即,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和第二载荷传递构件)支承底板,能够抑制从底板向各电池堆施
加载荷。因此,能够抑制各电池堆的破损。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电动车辆的车身的立体图。
[0012]图2是电动车辆的侧视图。
[0013]图3是车宽方向上的底板和电池封装体的剖视图(底横梁24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0014]图4是电池封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0015]图5是电池封装体的托架与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0016]图6是车宽方向上的底板和电池封装体的剖视图(底横梁22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0017]图7是表示各底横梁与各载荷传递构件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0018]图8是底板向下方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的电池封装体的放大剖视图。
[0019]图9是底板向下方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的电池封装体的放大剖视图。
[0020]图10是变形例的电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底板和电池封装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列举本说明书公开的电动车辆的技术要素。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各技术要素是彼此独立地有用的要素。
[0022]本说明书公开的一例的电动车辆可以还具有从所述底板向上侧突出且沿着所述车宽方向延伸的底横梁。所述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载荷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所述底横梁的下部。
[0023]在具有底横梁的电动车辆中,存在底板与底横梁一起朝向下方发生变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对底横梁的下部的电池封装体施加特别高的载荷。若如上所述那样将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和第二载荷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配置于底横梁的下部,则能够由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和第二载荷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来承受对电池封装体施加的高载荷。因此,能够抑制对电池堆施加高的载荷。
[0024]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一例的电动车辆中,所述第二载荷传递构件可以是从所述多个端板中的至少一个延伸至比各所述电池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的所述构件。还可以是,在所述电池横梁上且在比所述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在所述车宽方向上靠外侧的位置处配置有与所述多个电池堆的至少一个连接的布线。
[0025]在该结构中,即便是由于在电池横梁上且在比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在车宽方向上靠外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布线而导致无法在该位置处配置第二载荷传递构件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端板上配置第二载荷传递构件。
[0026]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一例的电动车辆中,所述第一载荷传递构件也可以具有所述第一载荷传递构件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宽度越靠上侧越窄的锥形形状。
[0027]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第一载荷传递构件的折弯,能够由第一载荷传递构件更可靠地承受载荷。
[0028]图1、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10具有构成车室12的地板的底板14。在底板14的下部配置有电池封装体30。电池封装体30向未图示的马达供给电力。通过该马达使电动车辆10的车轮旋转,由此电动车辆10行驶。需要说明的是,在包括图1、图2在内的各图中,
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H表示车辆右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0029]图3是沿着车宽方向剖切底板14和电池封装体30而得到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底板14的右侧的侧缘设置有门槛(
ロッカ
)16。如图1所示,门槛16沿着底板14的右侧的侧缘向车辆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门槛16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底板14。如图3所示,在底板14的左侧的侧缘设置有门槛18。如图1所示,门槛18沿着底板14的左侧的侧缘向车辆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门槛18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底板14。
[0030]如图1、图2所示,在底板14上配置有底横梁22、24。底横梁22、24从底板14向上侧突出。底横梁22、24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底板14。底横梁22沿着车宽方向较长地延伸。底横梁22的右侧的端部与门槛16连接。底横梁22的左侧的端部与门槛18连接。底横梁24配置在比底横梁22靠后侧的位置。底横梁24沿着车宽方向较长地延伸。底横梁22的右侧的端部与门槛16连接。底横梁22的左侧的端部与门槛18连接。
[0031]如图3所示,电池封装体30配置在底板14的下部。在电池封装体30的右侧的侧缘设置有安装构件26。安装构件26沿着电池封装体30的右侧的侧缘向车辆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安装构件26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电池封装体30。安装构件26配置在门槛16的下部。安装构件26通过螺栓26a固定于门槛16。经由安装构件26和门槛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辆,其中,所述电动车辆具有:底板;以及电池封装体,所述电池封装体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下部,所述电池封装体具有:底部板;多个电池堆,所述多个电池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底部板上;电池横梁,所述电池横梁从所述底部板向上侧突出,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配置在所述多个电池堆之间;多个端板,所述多个端板分别固定在所述多个电池堆中的对应的电池堆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侧面;第一载荷传递构件,所述第一载荷传递构件从所述电池横梁延伸至比各所述电池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以及第二载荷传递构件,所述第二载荷传递构件配置在比所述第一载荷传递构件在所述车宽方向上靠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二载荷传递构件是从所述电池横梁延伸至比各所述电池堆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的构件或者是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章仁向川优贵楢原达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斯巴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