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抖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1159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0 11: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抖马达,包括外壳、底座、框架和用于固定镜片的载体;所述框架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所述外壳与底座固定连接,限制框架的移动范围;框架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框架回归初始位置的复位弹簧。本发明专利技术防抖马达通过在所述框架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滑动机构,使所述框架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避免采用悬丝方案的限制,XY轴平面能实现3度的修正幅度;同时,使得Z轴移动无需克服常规AF马达的上、下弹簧的弹力,驱动线圈通电电路短、焊点少,结构更加稳定,在提升马达性能的同时能实现大推力驱动。现大推力驱动。现大推力驱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抖马达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抖马达,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设备的摄像头防抖。

技术介绍

[0002]近来,便携式相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设备上均配置了高性能的镜头 驱动装置。这些镜头驱动装置一般具有自动对焦和防抖动功能。防抖动功能能够减少由外 部震动或使用者手晃动造成的模糊。
[0003]现有的具有防抖动功能的镜头驱动装置中,为了实现自动对焦,将对焦线圈通电, 从而驱动镜头沿其光轴方向升降。然而,这些镜头驱动装置中,为了将电流从镜头模块外部引入到对焦线圈一般需要悬丝,悬丝依靠弹性恢复力来防止抖动,从而促使镜头驱动装置迅速恢复到初始位置上,因此,悬丝在镜头驱动装置中的作用包括:电路连接、承载镜头和AF马达、弹性摇动进行防抖修正,采用悬丝存在的问题有:当承载较重镜头时,悬丝的防抖修正幅度较小,同时悬丝也容易弯折变形,悬丝两端焊点易松动,进而影响马达电路连接的稳定性及防抖修正的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独特,使用方便,并且能够有效提升防抖性能的防抖马达;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抖马达,包括外壳、底座、框架和用于固定镜片的载体;所述框架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所述外壳与底座固定连接,限制框架的移动范围;框架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框架回归初始位置的复位弹簧。
[0005]进一步,所述外壳位的外形为矩形;所述复位弹簧沿Z轴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矩形的四个角部。
[0006]进一步,所述底座的顶端面设置至少3个滚珠槽,所述滚珠槽内设置有滚珠,所述框架的底端面设置有与所述滚珠配合的滑动平面,所述滑动平面与滚珠配合,实现框架与底座滑动连接。
[0007]进一步,所述底座的顶端面设置有X轴驱动线圈和Y轴驱动线圈;所述框架的底端面与所述X轴驱动线圈和所述Y轴驱动线圈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X轴磁石和Y轴磁石。
[0008]进一步,所述框架的内侧设置有一个支撑所述载体沿Z轴滑动的滑动支撑面;以及使载体顶靠所述滑动支撑面的顶靠机构。
[0009]进一步,所述滑动支撑面由两个Z轴方向的滑动机构构成。
[0010]进一步,所述滑动机构由导向柱和沿Z轴方向排布的两组滚珠组成。
[0011]进一步,所述顶靠机构由所述载体上Z轴磁石和固定在所述框架上与所述Z轴磁石位置对应的磁吸片组成。
[0012]本专利技术防抖马达通过在所述框架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滑动机构,使所述框架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避免采用悬丝方案的限制,XY轴平面能实现3度的修正幅度;同时,使得Z
轴移动无需克服常规AF马达的上、下弹簧的弹力,驱动线圈通电电路短、焊点少,结构更加稳定,在提升马达性能的同时能实现大推力驱动。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防抖马达外形结构示意图;图2为底座单元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防抖马达结构示意图分解图;图4为框架单元结构示意图;图5为载体单元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外壳;2、载体单元;21、载体;22、Z轴磁石;23、导向柱;24、导向滚珠;25、Z轴霍尔磁石;3、框架单元;31、X轴磁石;32、Y轴磁石;33、FPC;331、Z轴驱动线圈;332、Z轴霍尔芯片;34、挡磁片;35、磁吸片;36、框架;37、滚珠容纳槽;4、底座单元;41、滑动平面滚珠;42、X轴驱动线圈;43、Y轴驱动线圈;44、接口端子; 45、X轴霍尔芯片;46、Y轴霍尔芯片;47、底座;5、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利用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可以体现为多种不同形式,并不应理解为局限于这里叙述的示例性实施例。
[0016]为了易于说明,在这里可以使用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0017]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防抖马达,包括外壳1、底座47、框架36和用于固定镜片的载体21;其中,所述框架36与所述底座47滑动连接。由于不再采用悬丝连接所述框架36与所述底座47,当X轴驱动线圈42驱动X轴磁石31或者Y轴驱动线圈43驱动Y轴磁石32时,框架36可以相对底座47自由滑动,阻力小;不再受到悬丝的阻碍;修正幅度由一般OIS马达的1度

2度提高到3度。自然,也解决了悬丝带来的容易弯折变形、两端焊点易松动等问题。
[0018]由于所述外壳1与底座47固定连接,可以限制框架的移动范围,避免框架超出线圈可控范围;框架36与底座47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框架36回归初始位置的复位弹簧5;使得不需要防抖操作时,框架36处于底座47中心的初始位置,防抖范围能够各个方向均衡。
[0019]所述外壳的外形设置为矩形,有利于产品小型化,加工和使用也方便;这时,所述复位弹簧5可以设置在所述矩形的四个角部。所述复位弹簧5可以设置为沿Z轴方向延伸,有利于产品小型化。当然,所述复位弹簧5也可以向内倾斜,或者向外倾斜;只需要在X轴驱动线圈42和Y轴驱动线圈43均不通电的情况下,将框架36拉回处于底座47中心的初始位置就行。所述外壳的外形可以为圆柱状或者六边形等形状;外壳为其他形状时,复位弹簧5沿外壳外缘均布。
[0020]如图2所示,所述底座的顶端面设置至少3个滚珠槽,所述滚珠槽内设置有滑动平
面滚珠41,所有滑动平面滚珠41的定点构成滑动支撑平面;采用滚珠有利于降低底座与框架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所述框架的底端面设置有与所述滚珠配合的滑动平面,所述滑动平面与滑动平面滚珠41配合,实现框架与底座滑动连接。这种滑动连接机构结构简单,可以实现大幅度的补偿角度,同时位移控制更精准、灵敏度更高、可靠性更强。其中,滑动平面滚珠41的安装槽空间大于滑动平面滚珠41的直径;使滑动平面滚珠41在安装槽内尽可能滚动,减少滑动平面滚珠41在安装槽内的滑动运动。还可以采用现有的滑动机构来实现所述框架36与所述底座47滑动连接。例如:两组滑轨、滑块构成X轴方向滑动平台;与两组滑轨、滑块构成Y轴方向滑动平台组合形成XY方向的自由滑动;或者利用永磁体的斥力将框架36悬浮在底座47上方。
[0021]可以在所述底座的顶端面设置X轴驱动线圈和Y轴驱动线圈;所述框架的底端面与所述X轴驱动线圈和所述Y轴驱动线圈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X轴磁石和Y轴磁石。需要通电的X轴驱动线圈和Y轴驱动线圈安装在固定不动的底座上;不需要通电的X轴磁石和Y轴磁石安装在活动的框架上,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故障率。
[0022]为了减少阻力,套设在框架36内的载体21与框架36必须间隙配合。为了进一步降低阻力,所述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抖马达,包括外壳、底座、框架和用于固定镜片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所述外壳与底座固定连接,限制框架的移动范围;框架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框架回归初始位置的复位弹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形为矩形;所述复位弹簧沿Z轴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矩形的四个角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顶端面设置至少3个滚珠槽,所述滚珠槽内设置有滚珠,所述框架的底端面设置有与所述滚珠配合的滑动平面,所述滑动平面与滚珠配合,实现框架与底座滑动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顶端面设置有X...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高峰王建华朱春明
申请(专利权)人:长汀县比路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