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递送槲皮素的钙离子稳定的复合纳米颗粒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41023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0 1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递送槲皮素的钙离子稳定的复合纳米颗粒制备方法,研究考察了不同浓度C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递送槲皮素的钙离子稳定的复合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槲皮素的递送纳米颗粒,具体涉及一种递送槲皮素的钙离子稳定的复合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槲皮素(Quercetin,Que)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多酚化合物,对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是一类十分具有利用价值的营养活性成分。但由于槲皮素在水中的溶解性及化学稳定性均较差,导致其在生物及食品领域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
[0003]在过去的几十年,为了克服稳定性差的问题,已经研究了许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利用牛血清蛋白包埋、抗溶剂沉淀法等方法制备纳米颗粒等等,现有技术尽管有一定的进步,但仍然非常需要改善姜槲皮素的溶解性及化学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递送槲皮素的钙离子稳定的复合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05]1)将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槲皮素共溶于乙醇水溶液中,700rpm磁力搅拌1小时,随后用0.45μm的微孔滤膜对其进行过滤以除去杂质;得玉米醇溶蛋白和槲皮素得混合溶液;
[0006]2)使用注射器将上述混合溶液缓慢滴加至岩藻多糖溶液中,600rpm搅拌40分钟后,向溶液中滴加Ca
2+
溶液,继续搅拌20分钟;
[0007]3)使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液中的乙醇,并添加适量的水,使得溶液的总体积为混合溶液的25倍,然后调节pH;
[0008]4)离心10分钟,以除去大颗粒,以得到复合纳米颗粒。
[0009]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中玉米醇溶蛋白与槲皮素的重量比为100:4;
[0010]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中的乙醇水溶液体积浓度为(80%v/v),所述步骤1)中玉米醇溶蛋白与乙醇水溶液的重量体积比(g/ml)为20:1。
[0011]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岩藻多糖溶液的浓度为1.67mg/ml,PH为4.0,所述混合溶液与岩藻多糖溶液的体积比为1:24。
[0012]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Ca
2+
溶液为氯化钙粉末溶于去离子水制备得到,浓度分别范围为12.5mM

50mM;所述Ca
2+
溶液与步骤1)中混合溶液的体积比为1:1。
[0013]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的pH调节至4.0。
[0014]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的旋转蒸发仪的旋转蒸发条件为40℃,

0.1MPa。
[0015]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中的离心转速为3000rpm。
[0016]一种递送槲皮素的钙离子稳定的复合纳米颗粒,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得;本专利技术制备得到的递送槲皮素的钙离子稳定的复合纳米颗粒呈现出良好的pH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且离子稳定性得到了增强。
[00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通过调控钙离子浓度,可使复合纳米粒子对疏水性活性物质具有更高的包封率,同时使活性物质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在模拟胃肠液中的释放特性。
[0018]本专利技术使用槲皮素作为疏水性活性物质模型,进一步考察不同浓度的Ca
2+
对装载了活性物质的zein/FD复合纳米体系性能的影响。通过多种表征手段研究Ca
2+
对复合纳米体系中相互作用的影响,为基于zein和岩藻多糖的疏水性活性物质递送系统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含有不同Ca
2+
浓度的递送槲皮素的复合纳米粒子的(A)PDI和平均粒径、(B)zeta电位、(C)粒径分布图。
[0020]图2为不同Ca
2+
浓度的递送槲皮素的复合纳米粒子的EE影响图。
[0021]图3为Zein、zein/FD和不同Ca
2+
浓度的递送槲皮素的复合纳米粒子的FS图谱,嵌入图为局部放大图。
[0022]图4为Zein、岩藻多糖、不同Ca
2+
浓度的递送槲皮素的复合纳米粒子的FTIR图谱。
[0023]图5为Zein、岩藻多糖、不同Ca
2+
浓度的递送槲皮素的复合纳米粒子的TG图谱。
[0024]图6为Zein、岩藻多糖、不同Ca
2+
浓度的递送槲皮素的复合纳米粒子的XRD图谱。
[0025]图7为不同Ca
2+
浓度的递送槲皮素的复合纳米粒子的SEM图谱(其中A、B、C、D、E、F分别对应0mM,0.5mM,1mM,1.5mM,2mM,2.5mM,3mM Ca
2+
)。
[0026]图8为pH值对不同Ca
2+
浓度的递送槲皮素的复合纳米粒子的(A)粒径、(B)PDI、(C)zeta电位图。
[0027]图9为不同Ca
2+
浓度的递送槲皮素的复合纳米粒子的(A)粒径、(B)PDI图。
[0028]图10为加热温度不同Ca
2+
浓度的递送槲皮素的复合纳米粒子的(A)粒径、(B)PDI、(C)zeta电位和(D)槲皮素的保留率的图。
[0029]图11为不同Ca
2+
浓度的递送槲皮素的复合纳米粒子的光稳定性图。
[0030]图12为长期储存(4℃,22天)对不同Ca
2+
浓度的递送槲皮素的复合纳米粒子的(A)粒径和PDI、(B)zeta电位和槲皮素的保留率的影响图。
[0031]图13为Ca
2+
浓度对负载槲皮素的复合纳米体系在SGIF中的(A)粒径和(B)槲皮素的释放特性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列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解释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是,它们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或限定。
[0033]本专利技术使用的玉米醇溶蛋白(zein)购置于美国密苏里州Sigma试剂公司,岩藻多糖购置于山东洁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034]本专利技术采用马尔文电位仪测试纳米颗粒的粒径、多分散性(PDI)和zeta电位。测定前,用pH值为4的去离子水将样品稀释至适当浓度(计数率100

200kcps),以备分析。
[0035]本专利技术槲皮素的包封率(EE)的测定:取1mL新制得的复合纳米粒子分散液与4mL乙醇混合,涡旋2分钟后于10000g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波长为370nm
处测量溶液的吸光度,通过参考在相同条件下得到的槲皮素的标准曲线(y=0.0754512x+0.00218657,R2=0.99987)计算出槲皮素的浓度。所有样品均一式三份进行测试,并使用下列公式计算槲皮素的EE。
[0036][0037]本专利技术采用使用型号为G9800A的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测试,测试前用去离子水(pH 4.0)将复合纳米粒子分散体的浓度稀释至约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递送槲皮素的钙离子稳定的复合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槲皮素共溶于乙醇水溶液中,700rpm磁力搅拌1小时,随后用0.45μm的微孔滤膜对其进行过滤以除去杂质,得到玉米醇溶蛋白和槲皮素的混合溶液;2)使用注射器将上述混合溶液缓慢滴加至岩藻多糖溶液中,600rpm搅拌40分钟后,向溶液中滴加Ca
2+
溶液,继续搅拌20分钟;3)使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液中的乙醇,并添加适量的水,使得溶液的总体积为混合溶液的25倍,然后调节pH;4)离心10分钟,以除去大颗粒,以得到复合纳米颗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递送槲皮素的钙离子稳定的复合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玉米醇溶蛋白与槲皮素的重量比为100: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递送槲皮素的钙离子稳定的复合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乙醇水溶液体积浓度为80%,所述步骤1)中玉米醇溶蛋白与乙醇水溶液的重量体积比g/ml为2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递送槲皮素的钙离子稳定的复合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小琨张许章宏凌俊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