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38974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雨水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包括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和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为在植草沟内部设置生态渗滤池的改良式生态植草沟;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为多层阶梯型的河道梯形生态护坡;通过所述生态渗滤池中的所述穿孔排水管,将净化后的雨水排放至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和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分别设置于河道河岸和河道护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能原位净化初期雨水,有效削减入河污染物浓度,节省治理成本,同时资源化利用雨水资源和提升沿河景观。时资源化利用雨水资源和提升沿河景观。时资源化利用雨水资源和提升沿河景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雨水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初期雨水引起的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全面、系统解决初期雨水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能原位净化初期雨水,有效削减入河污染物浓度,无需占用土地资源,节省治理成本,同时资源化利用雨水资源和提升沿河景观。
[0004]一种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包括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和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
[0005]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为在植草沟内部设置生态渗滤池的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其中,所述生态渗滤池沿植草沟内部间隔进行设置;所述生态渗滤池包含混凝土土埂、滤料层和穿孔排水管;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包括下凹式的底部和净水植物;
[0006]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为多层阶梯型的河道梯形生态护坡;每层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上种植有净水植物,并设置有初期雨水排放口;通过所述初期雨水排放口的位置设置,使上下相邻二层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上的初期雨水的流经方向基本上平行;
[0007]通过所述生态渗滤池中的所述穿孔排水管,将净化后的雨水排放至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
[0008]其中,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和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分别设置于河道河岸和河道护坡。
[0009]进一步地,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主要包含植草沟、生态渗滤池和路缘石三部分;其中,所述植草沟内部种植具有净水植物。
[0010]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渗滤池的结构自上向下依次为壤土层、煤渣层、粗砂层、砾石层和穿孔排水管;其中,所述壤土层上种植净水植物。煤渣层中的煤渣物质组成成份复杂,比表面积较大,孔隙不规则,具有良好的持水性,能去除N、P、有机污染物,对雨水中的Ni、Zn、Cu及Cd有较好的吸附效果;粗砂使用最广泛,价格低廉、性能优越,常被用于土壤改良,较大的颗粒粒径能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同时提高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能有效降低初期雨水中的TSS(总悬浮固体)、TN(总氮)和重金属浓度;路缘石沿改良式生态植草沟两侧沿线分布,其中位于植草沟处的路缘石上设置雨水口。初期雨水依次由设置在路缘石上的雨水口进入植草沟内,沿植草沟越过混凝土土埂(雨量较大时)进入生态渗滤池,经生态渗滤池滤料层由穿孔排水管进入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渗滤池的混凝土土埂,其顶部标高介于植草沟下凹式
的底部和路缘石的顶部标高之间。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植草沟还包括混凝土土埂,所述混凝土土埂的顶部标高与路缘石的顶部标高相同。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植草沟下凹式的底部的坡度为1%,坡向所述生态渗滤池。
[0014]本技术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通过同时设置所述植草沟与所述生态渗滤池(即改良式生态植草沟),不仅能渗蓄雨水、削减洪峰雨量,而且能进一步强化初期雨水的净化效果。尤其对初期雨水中的有机物、N和P及重金属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0015]进一步地,当降雨强度较低(例如小降雨)时,利用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中植草沟底部空间拦截、储蓄和净化初期雨水;当降雨强度较大(例如中大降雨或暴雨)时,初期雨水先经路缘石雨水口流经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中植草沟,再经所述生态渗滤池净化处理,然后经所述生态渗滤池中设置的穿孔排水管排放至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继续净化处理;利用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中植草沟和所述生态渗滤池共同作用拦截、储存和净化初期雨水(径流雨水)。研究表明,采用以上生态组合工艺净化初期雨水效果优于单一生态处理工艺。
[0016]进一步地,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可按照河道河岸地势进行设置,例如对河道护坡地势进行改造即可。
[0017]进一步地,通过交叉设置所述相邻两层初期雨水排放口的位置,使上下相邻两层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上的初期雨水的流经方向基本上平行。这样设置可使水流方向为折流式。通过这种改变水流流向,增加了水流与净水植物的接触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于初期雨水的净化效果。
[0018]进一步地,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中,所述多层阶梯型的河道梯形生态护坡中,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上设有植草沟;所述植草沟包括下凹式的底部、净水植物和初期雨水排放口;通过设置所述植草沟的初期雨水排放口,使上下相邻二层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上的初期雨水的流经方向基本上平行。研究发现,通过在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中也设置植草沟,进一步提高了初级雨水的净化效果,提高了入河水质。
[0019]进一步地,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为3~8层阶梯型的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具体层数可根据实际的河道地势情况设置。
[0020]进一步地,所述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还包括雨水储蓄单元,它设置在市政雨水管道排放口处。
[0021]进一步地,所述雨水储蓄单元为雨水调蓄池。进一步地,所述雨水调蓄池内部设置提升泵和溢流管。所述提升泵用于将储存的初期雨水输送至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从市政雨水排水管道收集的初期雨水;这样可以资源化利用雨水资源,提高雨水利用率,同时减轻初期雨水对于河道的污染;所述溢流管设置在雨水调蓄池上部位置,当降雨量较大时,多余的雨水通过溢流管直接入河。
[0022]另外,晴天干旱时通过将雨水调蓄池中的雨水输送至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和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还可以对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及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的净化植物起到灌溉作用,最大资源化利用雨水。
[0023]进一步地,所述雨水调蓄池与市政雨水排水管道出口相连。这样未经本技术上述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净化的雨水可暂存于所述雨水调蓄池中。可将这些未经净化的
雨水输送至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和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采用本技术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对其进行净化,从而能全面、系统性治理初期雨水入河污染,削减入河污染物浓度,改善河流生态水环境。
[0024]进一步地,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和雨水储蓄单元沿雨水流经方向依次设置。
[0025]进一步地,所述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可设置于道路或农田旁,利用河岸地势设置本技术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
[0026]应用本技术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对初期雨水进行净化,可以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其中,所述初期雨水尤其包括流经道路或流经农田的初期雨水。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0028]1)本技术在河道河岸旁利用地势设置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不影响抗洪、防汛,项目投资低,还可提升沿河景观;
[0029]2)本技术采用改良式生态植草沟、河道梯形生态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和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为在植草沟内部设置生态渗滤池的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其中,所述生态渗滤池沿植草沟内部间隔进行设置;所述生态渗滤池包含混凝土土埂、滤料层和穿孔排水管;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包括下凹式的底部和净水植物;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为多层阶梯型的河道梯形生态护坡;每层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上种植有净水植物,并设置有初期雨水排放口;通过所述初期雨水排放口的位置设置,使上下相邻二层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上的初期雨水的流经方向平行;通过所述生态渗滤池中的所述穿孔排水管,将净化后的雨水排放至所述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其中,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和河道梯形生态护坡净化单元分别设置于河道河岸和河道护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良式生态植草沟净化单元包含植草沟、生态渗滤池和路缘石;其中,所述植草沟内部种植具有净水植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渗滤池的结构自上向下依次为壤土层、煤渣层、粗砂层、砾石层和穿孔排水管;其中,所述壤土层上种植净水植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期雨水原位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渗滤池的混凝土土埂,其顶部标高介于植草沟下凹式的底部和路缘石的顶部标高之间。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亚南孙笑非孔祥西高伟杨帆李磊彭增亮李大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