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动力电机供电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35935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机供电控制系统,包括:旁路预供电电路,其输入端连接于动力电池,其输出端连接于动力电机的输入端;主供电电路,其输入端连接于动力电池,其输出端连接于动力电机的输入端;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动力电机输入端电压并将电压信号传输至整车控制器;整车控制器,其检测输入端连接于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其控制输出端与旁路预供电电路和主供电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在初始向动力电机供电时为动力电机的容性器件进行预供电,然后再向动力电机进行持续供电,从而有效避免瞬时电流对动力电机的容性器件造成冲击,确保动力电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汽车动力电机供电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控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机供电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被广泛认同,电动汽车采用电能作为动力源并驱动动力电机工作,为了保证动力电机稳定工作,在动力电机中设置众多的容性器件,当电动汽车初始上电并对动力电机供电时,容易产生较大的瞬时电流并对动力电机的容性器件造成冲击,从而使得动力电机性能和使用寿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000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机供电控制系统,能够在初始向动力电机供电时为动力电机的容性器件进行预供电,然后再向动力电机进行持续供电,从而有效避免瞬时电流对动力电机的容性器件造成冲击,确保动力电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机供电控制系统,包括主供电电路、旁路预供电电路、电压检测电路以及整车控制器;
[0006]所述旁路预供电电路,用于在动力电机初始上电时对动力电机的容性器件进行预供电,其输入端连接于动力电池,其输出端连接于动力电机的输入端;
[0007]所述主供电电路,用于旁路预供电电路供电结束后向动力电机持续供电,其输入端连接于动力电池,其输出端连接于动力电机的输入端;
[0008]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动力电机输入端电压并将电压信号传输至整车控制器;
[0009]所述整车控制器,用于在动力电机初始上电时控制旁路预供电电路进行预供电,根据电压检测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主供电电路进入供电状态并控制旁路与供电电路停止供电;其检测输入端连接于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其控制输出端与旁路预供电电路和主供电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旁路预供电电路包括电阻R1、NMOS管Q3以及第一MOS管驱动电路;
[0011]所述电阻R1的一端作为旁路预供电电路的输入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NMOS管Q3的漏极,NMOS管Q3的源极作为旁路预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0012]NMOS管Q3的栅极与第一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连接,第一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作为旁路预供电电路控制输入端。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一MOS管驱动电路包括开关电路、降压芯片U1以及隔离电路;
[0014]所述开关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于动力电池,开关电路的电源输出端连接于隔离电路的输入端,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降压芯片U1的输入端,降压芯片U1的输出端作为
第一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出端,开关电路的控制输入端作为第一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
[0015]进一步,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PMOS管Q2、三极管Q1、光耦G1、以及稳压管D1;
[0016]电阻R2的一端作为开关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于PMOS管Q2的源极,PMOS管Q2的漏极作为开关电路的输出端;
[0017]PMOS管Q2的源极通过电阻R3连接于PMOS管Q2的栅极,PMOS管Q2的栅极通过电阻R6连接于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与光耦G1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光耦G1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连接于电阻R3和PMOS管Q2的栅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PMOS管Q2的栅极连接于稳压管D1的负极,稳压管D1的正极接地;
[0018]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于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作为开关电路的控制输入端。
[0019]进一步,所述隔离电路为电压跟随器。
[0020]进一步,所述主供电电路包括直流接触器和接触器驱动电路;
[0021]所述直流接触器的通断开关的第一触点与动力电池连接,直流接触器的通断开关的第二触点与动力电机的输入端连接;
[0022]所述接触器驱动电路用于控制直流接触器的励磁线圈L1的供电回路的通断,所述接触器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与整车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连接。
[0023]进一步,所述接触器驱动电路包括NMOS管Q6和第二MOS管驱动电路;
[0024]所述NMOS管Q6的漏极连接于电源VCC2,NMOS管Q6的源极作为接触器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并通过直流接触器的励磁线圈L1接地,NMOS管Q6的栅极连接于第二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出端;
[0025]所述第二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于整车控制器,所述第二MOS管驱动电路根据整车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NMOS管Q6延时导通。
[0026]进一步,所述第二MOS管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容C1、三极管Q7、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6以及电阻R10;
[0027]电阻R7的一端作为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入端,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7的基极,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7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8连接于电源VCC1;
[0028]三极管Q3为P型三极管,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通过电阻R9连接于电源VCC1,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于三极管Q7的集电极;
[0029]三极管Q5为P型三极管,三极管Q4为N型三极管;
[0030]三极管Q4的基极和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且三极管Q4和三极管Q5的基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于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于电源VCC1,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接地;
[0031]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5的集电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1接地,电阻R10和电容C1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作为第二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出端。
[003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本技术,能够在初始向动力电机供电时为动力电机的容性器件进行预供电,然后再向动力电机进行持续供电,从而有效避免瞬时电流对
动力电机的容性器件造成冲击,确保动力电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3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框图。
[0035]图2为本技术的旁路预供电路原理图。
[0036]图3为本技术的主供电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8]首先,对附图1中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在附图1中,1为直流接触器,1

1为直流接触器的通断开关的第一触点,1

2为直流接触器的通断开关的第二触点,1

3为直流接触器的励磁线圈L1,2为接触器驱动电路,3为整车控制器,4为电压采集电路,5为旁路预供电电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机供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供电电路、旁路预供电电路、电压检测电路以及整车控制器;所述旁路预供电电路,用于在动力电机初始上电时对动力电机的容性器件进行预供电,其输入端连接于动力电池,其输出端连接于动力电机的输入端;所述主供电电路,用于旁路预供电电路供电结束后向动力电机持续供电,其输入端连接于动力电池,其输出端连接于动力电机的输入端;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动力电机输入端电压并将电压信号传输至整车控制器;所述整车控制器,用于在动力电机初始上电时控制旁路预供电电路进行预供电,根据电压检测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主供电电路进入供电状态并控制旁路与供电电路停止供电;其检测输入端连接于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其控制输出端与旁路预供电电路和主供电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动汽车动力电机供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路预供电电路包括电阻R1、NMOS管Q3以及第一MOS管驱动电路;所述电阻R1的一端作为旁路预供电电路的输入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NMOS管Q3的漏极,NMOS管Q3的源极作为旁路预供电电路的输出端;NMOS管Q3的栅极与第一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连接,第一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作为旁路预供电电路控制输入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动汽车动力电机供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驱动电路包括开关电路、降压芯片U1以及隔离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于动力电池,开关电路的电源输出端连接于隔离电路的输入端,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降压芯片U1的输入端,降压芯片U1的输出端作为第一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出端,开关电路的控制输入端作为第一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动汽车动力电机供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PMOS管Q2、三极管Q1、光耦G1、以及稳压管D1;电阻R2的一端作为开关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于PMOS管Q2的源极,PMOS管Q2的漏极作为开关电路的输出端;PMOS管Q2的源极通过电阻R3连接于PMOS管Q2的栅极,PMOS管Q2的栅极通过电阻R6连接于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与光耦G1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光耦G1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连接于电阻R3和PMOS管Q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贤余烽李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