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然湖MS专利>正文

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5485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具备接线端安装部和电线安装面;接线端,安装于所述接线端安装部,并具备暴露于所述电线安装面的接通部;金属壳,安装于所述壳体以覆盖所述接通部,并在与所述电线安装面之间形成容纳部;以及致动器,具备能够旋转及滑移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活动铰链部、以及形成为能够插入到所述容纳部以及从所述容纳部拔出的插入部,所述致动器形成为能够在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金属壳上的第一位置和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容纳部的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旋转,并且形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容纳部的第三位置之间进行滑移。述容纳部的第三位置之间进行滑移。述容纳部的第三位置之间进行滑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将电线和电路板电连接来构成电路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子设备中设置有多个电子元件,为了将彼此隔开配置的电子元件电连接,广泛使用软质的柔性扁平电线(Flexible Flat Cable:FFC)、柔性印刷电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等。所述柔性扁平电线以及柔性印刷电路(以下,统称为“电线”)具有在电线端部沿宽度方向并排排列有多个端子的结构。这样的电线可拆卸地接通于装配在电路板中的连接器,并以所述连接器作为介质与电路板电连接。
[0003]图1是作为以往技术的电连接器10的一例而用于说明接线端12中的信号反射现象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图1中示出的电连接器10中的阻抗的图表。
[0004]如图1所示,电连接器10装配于电路板2,与被插入的电线1接通而使电线1和电路板2电连接。这样的电连接器10包括壳体11、沿壳体11的长度方向排列的接线端12、可旋转地设置于壳体11并形成为将电线1以接通状态固定于接线端12或解除所述固定的致动器13以及将壳体11固定在电路板2上的固定爪(Fitting nail)14。
[0005]接线端12在后端具备装配到电路板2的焊接部12a,在焊接部12a的前方具有分支为与电线1的端子接触的下臂12b和围绕致动器13的旋转轴13a的一部分的上臂12c的结构。作为参考,为了引导致动器13的支承及旋转,一接线端的上臂构成为围绕旋转轴13a的一部分,另一接线端的上臂构成为围绕旋转轴13a的另一部分。
[0006]然而,由于上述的分支结构,在所述接线端12中存在产生信号的反射现象(乃至信号的涡流现象)的问题。具体地,在从电路板2通过接线端12向电线1传送信号的情况下,通过焊接部12a流入接线端12的信号的一部分不能通过下臂12b直接传送到电线1,经由上臂12c的同时引起信号反射。
[0007]参照图2,可以确认到由于上述的信号反射现象而电连接器10中的阻抗急剧下降。这样的分支结构引起的信号反射现象阻碍信号的高速传送,因此具备分支形态接线端12的电连接器10存在不适于高速传送用的问题。
[0008]当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将接线端12设计变更为不具备上臂12c时,产生致动器13的支承及旋转动作不能顺畅地进行的问题。因此,进行着针对能够减少信号反射现象的同时能够顺畅地进行致动器13的支承及旋转动作的电连接器10的研究。
[0009]另一方面,为了电线1和接线端12间的稳定接通,需要致动器13对电线1最大限度均匀地加压。在现有技术中,一部分接线端12的上臂12c形成为支承致动器13的上侧,致动器13构成为在多处向下方加压。但是,为了防止上述的信号反射现象,若适用没有上臂12c的接线端12,则由于致动器13不能均匀地加压电线1,电线1和接线端12间的接通可能不能稳定地形成。
[0010]并且,组装者通常向下方俯视电连接器10来执行电线1的插入作业,有时致动器13在打开状态下阻挡电线1的插入位置。另外,从电连接器10的上侧难以用肉眼容易掌握致动
器13是否转换成完全关闭的状态。因此,存在为了确认这些组装者需要斜着观察或者从侧方向观察电连接器10的不便。
[0011]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组装者的组装失误等,发生电线1未完全插入到电连接器10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产生电线1的端子部和接线端12的接通部不在固定位置接触的问题。因此,进行着针对能够通过致动器13的动作来校正这样的电线1的不完全插入的技术的研究。
[0012]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

175395号(2013年09月05日)公开有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通过电连接器在电线和电路板之间传送信号的过程中防止因接线端的分支形状产生的信号反射的电连接器。
[0014]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即使为了解决上述的第一个目的而电连接器具备用于致动器的支承及旋转的新结构也能够以电线牢固地接通于接通部的状态保持的结构。
[0015]本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组装者能够从特定位置用肉眼容易确认电线是否插入到容纳部的固定位置以及致动器是否完全关闭的结构。
[0016]本技术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即使电线未完全插入到容纳部也能够稳定地形成电线和接线端间的接通的技术。
[0017]为了达到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本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具备接线端安装部和电线安装面;接线端,安装于所述接线端安装部,并具备暴露于所述电线安装面的接通部;金属壳,安装于所述壳体以覆盖所述接通部,并在与所述电线安装面之间形成容纳部;以及致动器,致动器,具备能够旋转及滑移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活动铰链部、以及形成为能够插入到所述容纳部以及从所述容纳部拔出的插入部,所述致动器形成为能够在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金属壳上的第一位置和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容纳部的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旋转,并且形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容纳部的第三位置之间进行滑移。
[0018]可以是,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金属壳形成为支承所述致动器。
[0019]在容纳部的两侧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形成为使所述活动铰链部插入并能够旋转及滑移。
[0020]可以是,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插槽连通,并使所述活动铰链部的一部分向上侧暴露,以使得能够从上侧确认所述活动铰链部的滑移状态。
[0021]可以是,所述活动铰链部包括:铰链轴部,插入于所述插槽;以及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所述铰链轴部的两侧平行地配置,并连接于所述致动器的底座,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通过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壳体的上侧暴露。
[0022]可以是,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切割部,所述切割部与所述插槽连通,并形成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个能够旋转的空间,在所述切割部形成有倾斜面,在所述致动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倾斜面将所述另一个以倾斜状态支承。
[0023]所述金属壳包括:主体,配置成覆盖所述电线安装面;第一固定部,从所述主体的
两侧分别延伸,并设置于所述壳体;以及第二固定部,从所述主体的后端侧凸出,并插入到所述壳体。
[0024]可以是,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部分,插入于在所述容纳部和所述开口部之间形成的孔;以及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以弯曲形态延伸而装配于电路板。
[0025]为了达到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电线安装在所述电线安装面的所述第三位置,所述金属壳形成为覆盖并支承所述插入部的上侧,以使所述插入部朝向所述接通部加压所述电线。
[0026]为了达到本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致动器向后方倾斜配置,并配置成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不覆盖所述金属壳的前端部。
[0027]并且,本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具备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备接线端安装部和电线安装面;单臂形态的接线端,安装于所述接线端安装部,并具备暴露于所述电线安装面的接通部;金属壳,安装于所述壳体以覆盖所述接通部,并在与所述电线安装面之间形成容纳部;以及致动器,具备能够旋转及滑移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活动铰链部、以及形成为能够插入到所述容纳部以及从所述容纳部拔出的插入部,所述金属壳包括:主体,配置成覆盖所述电线安装面;第一固定部,从所述主体的两侧分别延伸,并设置于所述壳体;以及第二固定部,从所述主体的后端侧凸出,并插入到在所述壳体的后壁形成的孔,所述致动器形成为能够在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金属壳上的第一位置和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容纳部的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旋转,并且形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容纳部的第三位置之间进行滑移,在所述滑移中,所述插入部以与所述主体的下面相面对的状态相对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金属壳形成为支承所述致动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致动器配置成向后方倾斜,并配置成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不覆盖所述金属壳的前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电线安装在所述电线安装面的所述第三位置,所述金属壳形成为覆盖并支承所述插入部的上侧,以使所述插入部朝向所述接通部加压所述电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容纳部的两侧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形成为使所述活动铰链部插入并能够旋转及滑移。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插槽连通,并使所述活动铰链部的一部分向上侧暴露,以使得能够从上侧确认所述活动铰链部的滑移状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铰链部包括:铰链轴部,插入于所述插槽;以及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所述铰链轴部的两侧平行地配置,并连接于所述致动器的底座,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通过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壳体的上侧暴露。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切割部,所述切割部与所述插槽连通,并形成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个能够旋转的空间,
在所述切割部形成有倾斜面,在所述致动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倾斜面将所述另一个以倾斜状态支承。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部分,插入于在所述容纳部和所述开口部之间形成的孔;以及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以弯曲形态延伸而装配于电路板。10.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备接线端安装部和电线安装面;接线端,安装于所述接线端安装部,并具备暴露于所述电线安装面的接通部;金属壳,安装于所述壳体以覆盖所述接通部,并在与所述电线安装面之间形成容纳部;以及致动器,具备能够旋转及滑移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活动铰链部、以及形成为能够插入到所述容纳部以及从所述容纳部拔出的插入部,所述致动器形成为能够在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金属壳上的第一位置和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容纳部的前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成旭
申请(专利权)人:株然湖MS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