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及木结构建筑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5428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及木结构建筑连接节点,属于木结构建筑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包括相互枢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以及若干组具有不同长度比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板的不同侧连接有若干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其中一组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且第一连接杆的自由端和第二连接杆的自由端与第一连接板的同一侧面连接;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角度由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长度比决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件能够将其所承受的转动力转化为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拉力/压力,从而提高连接件的强度,确保连接件在固定角度之后处于稳定状态。接件在固定角度之后处于稳定状态。接件在固定角度之后处于稳定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及木结构建筑连接节点


[0001]本技术涉及木结构建筑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及木结构建筑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0002]在目前的国内木结构建筑市场中,连接件在建筑施工安装领域中使用十分普遍。对于低层木结构别墅来说,建筑整体结构规整,梁与梁、梁与柱的连接角度几乎均为90度或者180度,所以直角连接件基本满足需求。但是对于大型胶合木建筑来说,梁与梁、梁与柱之间的连接会出现一些斜角,例如上海世博会温哥华馆一层外层的胶合木柱便是与一层、二层地面呈现45度左右的倾角,此时常用的直角连接固定件就不再适用。
[0003]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会采取工厂定做的方式,针对施工方案定做所需的连接件。此方法可以制作出适用的连接件,但是面临着制作工期长、材料消耗大、不可重复使用等问题。这些连接件的角度、形态往往需要根据结构特制,而且这些连接件难以在不同的结构下使用,成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型胶合木建筑的发展。
[0004]此外,现有技术中也有能够根据梁与梁、梁与柱之间的连接角度调整角度的连接件,例如申请号为2018101814039的专利文件公开的一种可变角度的木结构装配式连接节点,该连接节点位于木梁和CLT板交接处,包括钢板连接件A、耳板、钢板连接件B、弧形连接板、单头螺柱、螺栓、弧形卡齿和弧形卡扣;所述钢板连接件A两端沿长度方向等间隔开设自攻螺钉孔及六角木螺钉孔,钢板连接件A侧面焊接耳板;所述耳板沿半圆弧方向开设上下两组V形齿槽;所述钢板连接件B翼缘中心焊接圆心角为90度的弧形连接板,弧形连接板半径略大于耳板,齿槽布置与上述耳板相同,弧形连接板与耳板上的齿槽交错相连,并通过弧形卡齿及螺栓固定。
[0005]然而,利用相互咬合的齿形结构进行角度的固定时,其承载能力有限,使得应用在梁与梁、梁与柱之间时连接节点强度不高,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梁与梁、梁与柱之间的可变角度连接件的强度不高以使得连接节点稳定性较差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变换角度连接件,旨在利用不同长度比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改变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间的角度,并将连接件所承受的转动力转化为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拉力/压力,从而提高连接件的强度。
[0008]2.技术方案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10]本技术的一种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包括相互枢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以及若干组具有不同长度比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不同侧连接有若干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其中一组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且第一连接杆
的自由端和第二连接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同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角度由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长度比决定。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通过铰链实现枢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边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边沿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边沿上设置有铰链,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铰链连接以实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枢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边沿位置相对应。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边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边沿上,且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边沿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缺口。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均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的连接孔位置相对应。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设置有螺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时,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的螺接部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板面,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的螺接部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板面。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设置有螺接部,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时,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的螺接部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板面,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的螺接部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板面。
[0018]本技术的一种木结构建筑连接节点,包括两个相互倾斜设置的结构件,两个所述结构件之间通过至少一个上述的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实现连接。
[0019]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结构件之间的角度范围为45~90
°

[0020]3.有益效果
[0021]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1)本技术的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包括相互枢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以及若干组具有不同长度比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板的不同侧连接有若干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其中一组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且第一连接杆的自由端和第二连接杆的自由端与第一连接板的同一侧面连接;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角度由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长度比决定。本技术的连接件能够将其所承受的转动力转化为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拉力/压力,从而提高连接件的强度,确保连接件在固定角度之后处于稳定状态。
[0023](2)本技术中,第一连接杆连接在第二连接部上,且第一连接杆的自由端与第一连接杆的边沿连接;第二连接杆连接在第二连接杆的边沿上,且第二连接杆的自由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且第一连接板的边沿上与第二连接部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缺口,因而方便于连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前调整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相对角度。
[0024](3)本技术的木结构建筑连接节点,包括两个相互倾斜设置的结构件,两个结构件之间通过本技术的的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实现连接,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配合,提高连接节点的强度,进而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的木结构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示意图。
[0028]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第一连接板;2、第二连接板;3、铰链;4、第一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6、连接螺栓;7、第一连接部;8、第二连接部;9、第一梁;10、第二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
[0030]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枢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以及若干组具有不同长度比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不同侧连接有若干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其中一组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且第一连接杆的自由端和第二连接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同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角度由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长度比决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通过铰链实现枢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边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边沿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边沿上设置有铰链,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铰链连接以实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枢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边沿位置相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边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边沿上,且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变换角度连接件,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可馨何磊王志强赵天长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林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