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的深度高效净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34208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2 2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体的深度高效净化方法,污染水体依次经过混凝沉淀装置,等离子体脱氮装置和吸附除磷及磷回收装置进行混凝,助凝,沉淀,等离子脱氮处理,吸附除磷和磷沉淀回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水体的深度高效净化方法吸附除磷能力强,使水体中的总磷≦0.1mg/L,同时还吸附水体中的COD和色度,进一步提高水质,经过吸附除磷后可以将水体中的COD去除80~95%、使出水的COD≦20mg/L、BOD≦6mg/L;总磷除95~99%,使出水的总磷≦0.1mg/L;使出水的氨氮≦1.0mg/L、氨氮去除95~99.99%,使出水的总氮≦5mg/L、总氮去除80~95%;色度去除90~99%。99%。9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体的深度高效净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说涉及一种水体的深度高效净化方 法。

技术介绍

[0002]劣

类水体和黑臭水体是因水体过量纳污、超出其水环境容量而导致变 黑、发臭,通常低于《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质 标准,其主要特征指标为溶解氧小于2.0mg/L、氨氮大于2.0mg/L或总磷大 于0.4mg/L,多位于人口密集、污染负荷强度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区域, 主要包括城市建成区、城乡结合部、县城及中心镇等区域内水体。因此,治 理水体污染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工艺流程短、运行成本低、对水质的适应性强、持续 效果好的水体的净化处理装置及其方法,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水体净化技术 存在的去除氨氮、总氮和总磷难的缺陷,使得水体深度脱氮除磷,改善水质、 实现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机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体的深度高效净化方法,其特 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05](1)混凝:将污染水体输入混凝池,通过混凝加料装置加入5~80g/m3硫酸亚铁溶液和进水总量3~5%的等离子体处理水混合并不断搅拌,搅拌速 度为50~300r/min,混凝反应时间为2~15min;
[0006](2)助凝:步骤(1)中混凝反应后的水体进入助凝池,通过助凝加药 装置加入PAM絮凝剂,加入PAM的重量为0.1~1g/m3,搅拌并反应1~ 5min,搅拌速度10~80r/min;
[0007](3)沉淀:步骤(2)中经助凝反应的污水进入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 固液分离的时间为3~10min,形成所述沉淀池上层的上清区、底部的污泥浓 缩区和中部的固液分离中区;
[0008](4)等离子体处理:将污水输送至等离子体发生器中停留1~10s,等 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的等离子体互相碰撞生成自由基;所述等离子体发生器的 脉冲工作电压为0.01~30KV,电流密度为1~10mA/cm2,频率为2400~ 2600MHz;
[0009](5)脱氮反应:步骤(4)中出水通过布水器均匀分布在脱氮反应池中 反应,停留时间为10~150min;
[0010](6)吸附除磷:将步骤(4)的出水经吸附塔的进水口流入吸附塔内, 所述吸附塔内的吸附填料包括金属羟基氧化物,所述金属羟基氧化物接枝于 载体上,经过吸附除磷后的出水中总磷≦0.1mg/L,磷的去除率为95~99.5%。
[0011](7)磷的洗脱与吸附填料再生:当磷的吸附饱和度达到80~90%时, 关闭吸附塔的进水阀和出水阀,开启洗脱液的进水阀和再生液出口阀门,对 吸附填料进行解吸,使吸附在填料中的磷酸根脱附,随洗脱流出贮存于磷回 收液贮罐中;脱附完成后,关闭洗脱液
进水阀和再生液出口阀门,开启清水 进水阀和清水阀,用清水洗至中性,完成吸附填料再生。
[0012]较佳的,当步骤(2)中助凝池内形成的沉淀量不足时,开启污泥回流泵, 部分污泥从所述沉淀池回流入所述助凝池内。
[0013]较佳的,还包括步骤(8),磷的沉淀回收:将贮存于磷回收液贮罐中磷 洗脱液泵入沉淀反应池中,开启加药泵,将贮存于磷沉淀溶液贮罐中氢氧化 钙饱和溶液泵入磷沉淀反应池中反应,启动搅拌器生成磷酸钙沉淀,之后将 其泵入磷沉淀回收池,再将其上清液泵入浓缩罐浓缩后进入再生液贮罐循环 使用。
[0014]较佳的,所述再生液贮罐贮存有1~5%的氢氧化钠溶液。
[0015]较佳的,步骤(3)中还包括污泥处理步骤:将上述步骤(3)中所述沉 淀池内污泥浓缩区中的污泥,通过污泥泵输送至污泥处理装置的重力浓缩池 内,利用水、有机物和无机物三者的密度差异进行重力沉淀分离,形成上清 液层、中层有机物富集层和下层无机层;将上清液层内的液体输送至混凝沉 淀装置中再净化,将中层有机物富集层内物质输送至理化调理池进行调理后 输送至脱水机进行脱水处理;将下层无机层直接经过脱水机进行脱水。
[0016]较佳的,步骤(4)中,当需要对所述等离子体发生器除垢时,关闭水体 阀门,再打开单向阀、进口阀门和出水阀门,启动清洗泵,将除垢液泵入等 离子体发生器内进行循环清洗。
[0017]较佳的,所述混凝池包括混凝剂加料装置,所述混凝剂加料装置中贮藏 有质量比为5~10%硫酸亚铁溶液,所述混凝剂的用量为5~80g/m3;所述助 凝池包括助凝剂加料装置,所述助凝剂加料装置中贮藏有质量比为1~2

的 PAM溶液。
[0018]较佳的,经过处理后的水体中的出水的COD≦20mg/L,BOD≦6mg/L, 出水的总磷≦0.1mg/L,氨氮≦1.0mg/L,总氮≦5mg/L。
[0019]较佳的,当总磷小于等于1mg/L时,加入15mg/L硫酸亚铁溶液,并将 混凝池中的PH调节至8~9。
[0020]较佳的,步骤(6)中,等离子脱氮后的出水在吸附塔内的停留时间为 200s~800s。
[0021]本专利技术的水体的深度高效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的作用原理如下:
[0022]第一,加入混凝剂,Fe
2+
与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的自由基Cl
·
、O
·
、 OH
·
或Cl2反应生成Fe
3+
,Fe
3+
与PO
43-反应生成磷酸铁沉淀除去污水的磷, 与OH-反应生成Fe(OH)3沉淀进行混凝反应,通过吸附作用除去石油类、动 植物油等有机物。
[0023]其次,污水中的磷通常以无机磷酸根、生物磷(如生物体的DNA、 RNA的生物磷酸根)和有机磷等三种形态存在。在等离子体和自由基的作用 下,生物体的DNA和RNA的生物磷酸根释放成无机PO
43-,有机磷转变成 无机PO
43-,便于以磷酸铁形态沉淀,同时通过沉淀的吸附作用除去石油类、 动植物油等有机物。同时,通过混凝,可以消耗多余的自由基,消除自由基 对测定COD的影响。
[0024]Fe
2+
+Cl
·


Fe
3+
+Cl

[0025]Fe
2+
+OH
·


Fe
3+
+OH

[0026]Fe3++PO4
3-—

FePO4↓
(除磷主反应)
[0027]Fe3++3OH



Fe(HO)3↓
[0028]再者,在混凝之后通过加入助凝剂,即0.1~1gPAM/m3溶液,并于转速 为30~80转/分钟搅拌,促进大颗粒絮体(矾花)生成,进入沉淀池进行固 液分离;当形成的沉淀量不大,矾花小时,开启污泥回流泵,使沉淀池的污 泥部分回流入助凝池,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的深度高效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混凝:将污染水体输入混凝池,通过混凝加料装置加入5~80g/m3硫酸亚铁溶液和进水总量3~5%的等离子体处理水混合并不断搅拌,搅拌速度为50~300r/min,混凝反应时间为2~15min;(2)助凝:步骤(1)中混凝反应后的水体进入助凝池,通过助凝加药装置加入PAM絮凝剂,加入PAM的重量为0.1~1g/m3,搅拌并反应1~5min,搅拌速度10~80r/min;(3)沉淀:步骤(2)中经助凝反应的污水进入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固液分离的时间为3~10min,形成所述沉淀池上层的上清区、底部的污泥浓缩区和中部的固液分离中区;(4)等离子体处理:将污水输送至等离子体发生器中停留1~10s,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的等离子体互相碰撞生成自由基;所述等离子体发生器的脉冲工作电压为0.01~30KV,电流密度为1~10mA/cm2,频率为2400~2600MHz;(5)脱氮反应:步骤(4)中出水通过布水器均匀分布在脱氮反应池中反应,停留时间为10~150min;(6)吸附除磷:将步骤(4)的出水经吸附塔的进水口流入吸附塔内,所述吸附塔内的吸附填料包括金属羟基氧化物,所述金属羟基氧化物接枝于载体上,经过吸附除磷后的出水中总磷≦0.1mg/L,磷的去除率为95~99.5%。(7)磷的洗脱与吸附填料再生:当磷的吸附饱和度达到80~90%时,关闭吸附塔的进水阀和出水阀,开启洗脱液的进水阀和再生液出口阀门,对吸附填料进行解吸,使吸附在填料中的磷酸根脱附,随洗脱流出贮存于磷回收液贮罐中;脱附完成后,关闭洗脱液进水阀和再生液出口阀门,开启清水进水阀和清水阀,用清水洗至中性,完成吸附填料再生。2.根据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的深度高效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步骤(2)中助凝池内形成的沉淀量不足时,开启污泥回流泵,部分污泥从所述沉淀池回流入所述助凝池内。3.根据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的深度高效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8),磷的沉淀回收:将贮存于磷回收液贮罐中磷洗脱液泵入沉淀反应池中,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玲芬谢小青王宝臣魏炎光郭春勇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水汇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