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结构和家用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3899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2 2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动结构和家用电器,转动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连接;驱动组件,设置在第一支架上,驱动组件与第二支架相连接,且驱动组件适于驱动第二支架绕第一支架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动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驱动组件,第一支架用于支撑第二支架和驱动组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活动连接,驱动组件安装在第一支架上,且驱动组件还与第二支架连接,从而能够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架转动,进而使得第二支架能够绕第一支架转动,该结构简单,提体积较小,且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架绕第一支架转动能够实现较大角度的转动。较大角度的转动。较大角度的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动结构和家用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动结构和家用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相关技术中,家用电器通常采用四连杆结构实现转动部件的摇头功能,四连杆结构体积通常较大,摇头角度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动结构。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家用电器。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转动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连接;驱动组件,设置在第一支架上,驱动组件与第二支架相连接,且驱动组件适于驱动第二支架绕第一支架转动。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动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驱动组件,第一支架用于支撑第二支架和驱动组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活动连接,驱动组件安装在第一支架上,且驱动组件还与第二支架连接,从而能够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架转动,进而使得第二支架能够绕第一支架转动,该结构简单,提体积较小,且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架绕第一支架转动能够实现较大角度的转动。
[0008]具体地,第二支架绕第一支架圆周转动。
[0009]具体地,第二支架套设在第一支架上,第一支架可固定在待安装结构上,第二支架可安装在待运动的结构上,驱动组件安装在第一支架上,当驱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架转动时,即可实现待运动结构的转动。同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架运动,联动与第二支架连接的待运动结构运动,也即对于待运动结构的驱动,并不是通过驱动组件直接驱动的,而是通过驱动第二支架联动的待运动结构,进而能够对驱动组件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避免待运动结构受到外力的作用时直接损坏驱动组件。
[0010]可以理解的是,联动也即驱动第二支架转动时,与第二支架相连接的待运动结构也随之运动。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的转动结构,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支架包括:固定部,驱动组件与固定部相连接;轴部,与固定部相连接,第二支架套设在轴部上,且第二支架适于绕轴部转动。
[0013]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支架包括固定部和轴部,驱动组件固定在固定部上,同时,还可以通过固定部将转动结构固定在其他装置上。轴部设置在固定部上,第二支架套设在轴部上,以实现第二支架绕轴部的转动,提高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连接的可靠性。
[0014]具体地,第二支架能够绕第一支架转动,将第二支架套设在第一支架的轴部上能够减小转动结构的体积。
[001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固定部具有容纳腔,驱动组件设于容纳腔;其中,容纳腔的壁面上设置有第一避空孔,第一避空孔贯穿容纳腔的壁面,驱动组件通过第一避空孔与第二支架相连接。
[0016]在该技术方案中,固定部具有容纳腔,驱动组件设置在容纳腔内,以避免驱动组件暴露在外影响转动结构的美观,其中,驱动组件设置在容纳腔内,为了实现驱动组件与第二支架的连接,在容纳腔的壁面设置第一避空孔,从而使得驱动组件能够通过第一避空孔与第二支架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避空孔是贯穿容纳腔的壁面的通孔。
[001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驱动件与第一支架相连接;第一转动件,设于容纳腔内,第一转动件分别与驱动件和第二支架相连接,驱动件适于驱动第一转动件转动以联动第二支架转动。
[0018]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和第一转动件,驱动件驱动第一转动件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转动件带动第二支架转动,其中,第一转动件设置在容纳腔内,且通过第一避空孔与第二支架连接。
[001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支架包括:连接部,连接部套设在轴部上;第二转动件,与连接部相连接,其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相连接,且第一转动件适于驱动第二转动件转动以联动连接部转动。
[002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支架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第二转动件,其中,连接部套设在轴部上,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相连接,驱动件驱动第一转动件转动,第一转动件驱动第二转动件转动,从而使得与第二转动件相连接的连接部绕轴部转动,也即实现了第二支架绕第一支架转动。
[002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转动结构还包括:阻尼机构,与固定部相连接,位于容纳腔内,阻尼机构包括第三转动件;其中,容纳腔的壁面上设有第二避空孔,第二避空孔贯穿容纳腔的壁面,第三转动件通过第二避空孔与第二转动件相连接。
[0022]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动结构还包括阻尼机构,阻尼机构安装在固定部上,且收容于容纳腔内,阻尼机构包括第三转动件,且第三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相连接,转动结构工作时,驱动件驱动第一转动件转动,第一转动件驱动第二转动件转动,第二转动件驱动第三转动件转动,而第三转动件转动时能够产生阻尼效果,也就是第三转动件转动时消耗第二转动件转动的动能,使得第二转动件转动的动能衰减,从而形成阻尼效果,该阻尼机构保证了转动结构工作时的稳定性,同时,当第二支架受到外力强行驱动时,通过阻尼机构的阻尼效果,能够保证转动结构的可靠性。
[002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阻尼机构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0024]在该技术方案中,阻尼机构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可根据实际负载设定阻尼机构的数量,从而调节第二转动件转动时受到的阻尼力。
[002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三转动件均包括齿轮结构,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通过齿轮结构啮合传动,第二转动件和第三转动件通过齿轮结构啮合传动。
[0026]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和第三转动件均包括齿轮结构,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通过齿轮结构相连接,实现齿轮传动,提高了两者连接的可靠性,第二转动件和第三转动件通过齿轮结构相连接,实现齿轮传动,提高了两者连接的可靠性。
[002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件包括转子和与转子相连接的输出轴,输出轴与第一转动件相连接;其中,转子的转动轴线、轴部的轴线、第二支架转动所绕的轴线同轴设置,或转子的转动轴线、轴部的轴线不重合。
[0028]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件包括输出轴和转子,转子转动驱动输出轴转动,从而可通过输出轴驱动第一连接件转动。其中,转子转动的轴线、轴部的轴线、第二支架转动所绕的轴线同轴设置,从而减小了转动结构所占的空间。或者,转子转动所绕的轴线、轴部的轴线不重合,也即第二支架相对于驱动件做偏心运动,从而可依据实际情况将转动结构应用在不同的装置上。
[002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转动结构还包括:轴承,设置在第二支架与轴部之间;限位件,沿第二支架转动所绕的轴线方向,限位件位于第二支架远离驱动件的一端;摩擦片,沿第二支架转动所绕的轴线方向,摩擦片设置在第二支架与限位件之间。
[0030]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动结构还包括轴承,轴承安装在第二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接;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接,且所述驱动组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架绕所述第一支架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固定部,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固定部相连接;轴部,与所述固定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套设在所述轴部上,且所述第二支架适于绕所述轴部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具有容纳腔,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其中,所述容纳腔的壁面上设置有第一避空孔,所述第一避空孔贯穿所述容纳腔的壁面,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避空孔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接;第一转动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转动件分别与所述驱动件和所述第二支架相连接,所述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以联动所述第二支架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套设在所述轴部上;第二转动件,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转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以联动所述连接部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尼机构,与所述固定部相连接,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阻尼机构包括第三转动件;其中,所述容纳腔的壁面上设有第二避空孔,所述第二避空孔贯穿所述容纳腔的壁面,所述第三转动件通过所述第二避空孔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世强王金山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